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7970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22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内的电池模组端板包括第一抵接板、第二抵接板及弹性件,第一抵接板与第二抵接板相对设置,第一抵接板与第二抵接板二者中的任意一个与外壳抵接,另一个与电芯抵接,弹性件夹设在第一抵接板与第二抵接板之间,第一抵接板中靠近第二抵接板的端面上和/或第二抵接板中靠近第一抵接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能够为弹性件的伸缩提供导向。该电池模组端板将弹性件夹设在第一抵接板与第二抵接板之间,并设置导向结构为弹性件的伸缩提供导向能够在电芯相对于外壳膨胀时为电芯的膨胀提供缓冲以及在电芯相对于外壳收缩时为电芯提供夹持力,实现电芯与外壳的相对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1、电池模组(battery module)是由多个电芯组装而成的单元,用于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它是电池系统中的一个组件,通常由若干个电芯、连接器、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和外壳等组成。电池模组的主要功能是将多个电芯连接在一起,以增加电池系统的电压和储能容量。通过并联或串联连接电芯,电池模组可以满足不同应用的电能需求。串联连接电芯可以增加总电压,而并联连接电芯可以增加总容量。

2、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电芯会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不断膨胀与收缩。若电芯率先发生碰撞,由于电池模组内的外壳是刚性结构,外壳会对电芯施加约束力以限制容置在外壳内的子电芯的膨胀,导致电芯中与外壳的受力处的电解液被挤走,影响电芯受力处的正常电化学反应,造成电芯的容量衰减与安全隐患。若电芯率先发生收缩,则会导致电芯不再与外壳相对固定,电芯会相对于外壳移动,提高安全隐患。

3、因此,亟需专利技术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以实现对电芯相对于外壳膨胀时的稳定缓冲以及电芯相对于外壳收缩时的稳定夹持固定,提高电池安全性。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电池模组端板,包括:

4、第一抵接板;

5、第二抵接板,所述第一抵接板与所述第二抵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抵接板与所述第二抵接板二者中的任意一个与外壳抵接,另一个与电芯抵接;以及

6、弹性件,夹设在第一抵接板与第二抵接板之间,所述第一抵接板中靠近所述第二抵接板的端面上和/或所述第二抵接板中靠近第一抵接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能够为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提供导向。

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向结构包括:

8、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抵接板中靠近所述第二抵接板的端面上并朝靠近所述第二抵接板的方向延伸;以及

9、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抵接板中靠近所述第一抵接板的端面上并朝靠近所述第一抵接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共同围设在所述弹性件的外周。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包括:

11、第一限位部;以及

12、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定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形变位移。

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包括:

14、第三限位部;以及

15、第四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用于限定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形变位移,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性件为碟形弹簧。

17、作为优选方案,多个所述碟形弹簧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共同围设在多个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的所述碟形弹簧的外周。

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性件产生最大形变量所对应的形变力小于所述外壳发生塑性形变时对应的力。

1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抵接板与所述第二抵接板之间等间距夹设有多个所述弹性件,每个所述弹性件均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对应设置。

2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抵接板与所述第二抵接板为大小相同的两个方形板,所述第一抵接板与所述第二抵接板的四个边角处均夹设有所述弹性件,每个所述弹性件均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对应设置。

21、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外壳、电池管理系统以及如上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多个所述电芯均容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且多个所述电芯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多个所述电芯线束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实时检测多个所述电芯的状态,所述电池模组端板夹设在所述电芯与所述外壳之间。

2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壳的每个内腔面与所述电芯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电池模组端板。

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24、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端板,通过将第一抵接板与第二抵接板二者中的一个与电芯抵接,另一个与外壳抵接,并将弹性件夹设在第一抵接板与第二抵接板之间,能够在电芯相对于外壳膨胀时为电芯的膨胀提供缓冲以及在电芯相对于外壳收缩时为电芯提供夹持力以保证电芯与外壳的相对固定,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通过在第一抵接板中靠近第二抵接板的端面上和/或第二抵接板中靠近第一抵接板的端面上设置导向结构为弹性件的伸缩形变提供导向,提高弹性件的形变稳定性与精确性,进而提高弹性件在电芯相对于外壳膨胀时对电芯的膨胀所提供的缓冲效果以及电芯相对于外壳收缩时对电芯的收缩所提供的夹持固定效果,进一步提供电池模组的安全性。

25、本实施例还提供了电池模组,通过应用上述电池模组端板,能够为弹性件的形变提供导向,提高弹性件的形变稳定性与精确性,进而提高弹性件在电芯相对于外壳膨胀时对电芯的膨胀所提供的缓冲效果以及电芯相对于外壳收缩时对电芯的收缩所提供的夹持固定效果,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10)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00)为碟形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碟形弹簧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10)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共同围设在多个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的所述碟形弹簧的外周。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00)产生最大形变量所对应的形变力小于所述外壳(3000)发生塑性形变时对应的力。

8.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板(100)与所述第二抵接板(200)之间等间距夹设有多个所述弹性件(300),每个所述弹性件(300)均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10)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板(100)与所述第二抵接板(200)为大小相同的两个方形板,所述第一抵接板(100)与所述第二抵接板(200)的四个边角处均夹设有所述弹性件(300),每个所述弹性件(300)均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10)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对应设置。

10.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芯(2000)、外壳(3000)、电池管理系统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多个所述电芯(2000)均容置在所述外壳(3000)中,并且多个所述电芯(2000)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多个所述电芯(2000)线束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实时检测多个所述电芯(2000)的状态,所述电池模组端板夹设在所述电芯(2000)与所述外壳(3000)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3000)的每个内腔面与所述电芯(2000)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电池模组端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10)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00)为碟形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碟形弹簧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10)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共同围设在多个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的所述碟形弹簧的外周。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00)产生最大形变量所对应的形变力小于所述外壳(3000)发生塑性形变时对应的力。

8.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板(100)与所述第二抵接板(200)之间等间距夹设有多个所述弹性件(300),每个所述弹性件(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云城李盼盼许二超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