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式液电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7531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并联式液电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属于车辆的驱动系统。该动力驱动系统的发动机依次与离合器、变速器机械连接,扭矩耦合器的输入轴与变速器的输出轴机械连接,逆变器分别与电机、蓄电池连接,电机的另一端输出轴依次与电磁离合器、液压泵/马达的输出轴机械连接,溢流阀的进油端口与高压液压蓄能的油路端口连通,液压泵/马达控制组件的进油端口与减压阀的出油端口连通,液压泵/马达的出油端口、液压泵/马达控制组件的出油端口、溢流阀的出油端口与油箱连通,两位两通电液换向阀的出油口与液压泵/马达的进油端口连通。优点: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可靠性高,成本低,兼顾车辆低速、高速区域,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驱动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并联式液电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混合动力车辆驱动系统主要分为串联、并联和混联三种模式。混联系统采用 齿轮耦合方式传动结构,装有变速系统,系统结构复杂,部件较多,产业化难度比较大。所以 混合动力车辆多采用串联或并联动力驱动系统。但是,串联式能量转换环节多,总体效率不 是很高,因此并联式被广泛地应用。混合动力车辆要求储能装置在短时间内能够回收和释 放大量功率,具有比较高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目前混合动力车辆的储能装置大多数采 用蓄电池来组成,但电池技术功率密度小,使得蓄电池瞬间充放大电流困难,造成电源系统 效率低、制动能量回收不佳,而超级电容和燃料电池又存在着明显的成本和技术安全性等 问题。液压蓄能器虽然功率密度大,但相对较小的能量密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技术 在混合动力车辆上的广泛应用。 随着车辆保有量逐年激增,起动、制动频繁的城市车辆和工程机械的能耗和尾气 排放日益严重,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压力。传统内燃机技术已非常成 熟,通过技术更新来提高内燃机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已非常困难,因此国家和汽 车制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并联式液电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是:该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1)、离合器(2)、变速器(3)、高压液压蓄能(4)、液压蓄能器组件(5)、两位两通电液换向阀(6)、溢流阀(7)、减压阀(8)、驱动桥(9)、液压泵/马达(10)、油箱(11)、电液伺服(12)、变量油缸(13)、液压泵/马达控制组件(14)、电磁离合器(15)、蓄电池(16)、逆变器(17)、电机(18)、扭矩耦合器(19)和中央控制器(20);  发动机(1)依次与离合器(2)、变速器(3)机械连接,扭矩耦合器(19)的输入轴与变速器(3)的输出轴机械连接,扭矩耦合器(19)第一输出轴(19-1)与传动轴一端机械连接,传...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并联式液电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是该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1)、离合器(2)、变速器(3)、高压液压蓄能(4)、液压蓄能器组件(5)、两位两通电液换向阀(6)、溢流阀(7)、减压阀(8)、驱动桥(9)、液压泵/马达(10)、油箱(11)、电液伺服(12)、变量油缸(13)、液压泵/马达控制组件(14)、电磁离合器(15)、蓄电池(16)、逆变器(17)、电机(18)、扭矩耦合器(19)和中央控制器(20);发动机(1)依次与离合器(2)、变速器(3)机械连接,扭矩耦合器(19)的输入轴与变速器(3)的输出轴机械连接,扭矩耦合器(19)第一输出轴(19-1)与传动轴一端机械连接,传动轴另一端与驱动桥(9)的输入端连接,扭矩耦合器(19)的第二输出轴(19-2)与电机(18)的输出轴机械连接,逆变器(17)分别与电机(18)、蓄电池(16)连接,电机(18)的另一端输出轴依次与电磁离合器(15)、液压泵/马达(10)的输出轴机械连接,液压泵/马达(10)的进油端口与高压液压蓄能组件(5)的油路端口连通,溢流阀(7)的进油端口与高压液压蓄能(4)的油路端口连通,液压泵/马达控制组件(14)的进油端口与减压阀(8)的出油端口连通,液压泵/马达(10)的出油端口、液压泵/马达控制组件(14)的出油端口、溢流阀(7)的出油端口与油箱(11)连通,两位两通电液换向阀(6)的进油口、溢流阀(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军清罗衍领孙辉孟庆勇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