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明业专利>正文

称重、负荷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7502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称重、负荷传感器,弹性体内装有应变计元件,应变计元件所接的导线通出于弹性体外,在弹性体的中部开有一贯通的联接孔,联接孔的两侧各有一组以上的应变计元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时与载荷承重端能可靠联接,从而避免二者间产生位移,保证称重精度,它可广泛用于散装水泥罐的称重以及电子轨道衡、浅坑基或无坑基式电子汽车衡、天车秤以及各种电子地上衡等测力称重系统中。(*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称重、负荷传感器
技术介绍
现有普遍使用的称重、负荷传感器的基本结构为弹性体内装有应变计 元件,应变计元件所接的导线通出于弹性体外。现有的称重、负荷传感器在 使用时,是通过将载荷的承压端抵靠在弹性体外侧的中部来传递载荷,进而 由传感器来实现称重的。现有的称重、负荷传感器存在的欠缺是在使用中, 载荷的承压端与传感器之间容易产生移位,进而会影响称重精度;运用范围 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称重、负荷传感器,它在使用时与载荷 承重端能可靠联接,从而避免二者间产生位移,保证称重精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称重、负荷传感器,弹性 体内装有应变计元件,应变计元件所接的导线通出于弹性体外,在弹性体的 中部开有一贯通的联接孔,联接孔的两侧各有一组以上的应变计元件。由上述方案可见,使用本技术提供的称重、负荷传感器时,使载荷 的承重端由弹性体支撑,并通过联接孔由联接件将本称重、负荷传感器与载 荷的承重端联接,即可保证在称重过程中,传感器与载荷的承重端之间可靠 的固定,进而保证称重精度。本技术结构合理、可靠,它可广泛用于散装水泥罐的称重以及电子 轨道衡、浅坑基或无坑基式电子汽车衡、天车秤以及各种电子地上衡等测力 称重系统中。附图说明图l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图1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参见图1、图2本技术提供的称重、负荷传感器具有一弹性体1,在弹性体1的两侧 开有安装孔lb,在弹性体1的中部开有一贯通的联接孔la。 参见图2弹性体1内设有应变计元件2,弹性体1内位于联接孔la的两侧各设有 两空腔lc,处在联接孔la同侧的两空腔lc之间具有公共的应变墙ld,联接 孔的两侧各设有两组应变计元件2,每组应变计元件2固定在应变墙ld上。 在公共的应变墙ld上开有通孔le,在弹性体1内开有将处在联接孔la两侧 的一空腔lc联通的通孔lf,弹性体1内还开有一联通一空腔lc和外界的通 道lg。各组应变计元件2所接的导线分别通过各通孔、通道通出于弹性体1 外,即联接一组应变计元件2的导线5通过通孔le、通孔lf、通道lg通出于 弹性体1外,联接一组应变计元件2的导线4通过通孔lf、通道lg通出于弹 性体1夕卜,联接一组应变计元件2的导线6通过通孔le、通道lg通出于弹性 体1外,联接一组应变计元件2的导线7通过通道lg通出于弹性体1外。另 外,在弹性体l上位于通道lg的出口处联接有一穿线管8,各组应变计元件 所接的导线穿过穿线管8。各空腔lc的端口由端盖3封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称重、负荷传感器,弹性体内装有应变计元件,应变计元件所接的导线通出于弹性体外,其特征在于:在弹性体的中部开有一贯通的联接孔,联接孔的两侧各设有一组以上的应变计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1、称重、负荷传感器,弹性体内装有应变计元件,应变计元件所接的导线通出于弹性体外,其特征在于在弹性体的中部开有一贯通的联接孔,联接孔的两侧各设有一组以上的应变计元件。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称重、负荷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弹性体内位 于联接孔的两侧各设有两空腔,处在联接孔同侧的两空腔之间具有公共的应 变墙,联接孔的两侧各设有两组应变计元件,每组应变计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业陈荡陈虹陈海燕李剑
申请(专利权)人:陈明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