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6366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12
本技术涉及一种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包括:第一钳臂、与第一钳臂枢接的第二钳臂以及锁定组件;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通过锁定组件限定彼此相对枢转的角度;第一钳臂的远端垂直地设有第一钳头,第二钳臂的远端垂直地设有第二钳头;第一钳头靠近第二钳头的一侧顶部设有第一钳口,第一钳头远离第二钳头的一侧底部设有第二钳口,第二钳头靠近第一钳头的一侧顶部设有第三钳口,第二钳头远离第一钳头的一侧底部设有第四钳口。本技术的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可以同时纠正骨折断端短缩、侧方移位、成角畸形、旋转畸形的问题;直接把持骨质辅助骨折复位并能维持获得的良好复位,此外,还可以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


技术介绍

1、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部位骨折,多由高能连损伤引起。随着社会发展,高能连损伤发生率不断上升,由此而引起的骨干骨折发病率也日趋增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首要原则,是实现坚强内固定和获得良好的功能锻炼,并最终实现骨折愈合的前提。目前临床常用的复位技术主要分为直接切开复位和间接闭合复位,后者包括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外固定支架、牵开器复位等。切开复位是比较常见的复位方式,有一定的生物力学优势。但切开复位需要对骨折端完全暴露和过多剥离骨膜,因而更易引起术后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及辅助的透视技术的不断提高,近些年间接微创复位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2、对单纯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微创操作及生物学固定已是共识,即通过骨折的闭合复位结合内固定植入等方法充分保护骨折断端血供,从而有利于骨折愈合。但因术中闭合复位同时植入内固定易造成复位丢失,为此各种辅助复位器械和方法不断被探索,包括体外无创牵引器(传统牵引床)、股骨牵开器、顺势复位技术、计算机辅助复位系统等,以期解决术中闭合复位的问题。

3、上述各种微创复位技术和器械均具有节省人力、缩短手术时间的优势,但其他优劣势却各不相同。传统牵引床通过轴向牵引可以明显纠正短缩畸形,并通过旋转下肢纠正旋转畸形,但纠正功效并不恒定,同时过程中牵引不当易造成会阴部软组织损伤,这种复位方法虽然是一种绝对无创的复位技术,但隔着软组织复位骨折断端,稳定性是不确切的;其次,这一方法仅适用于股骨的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术中辅助牵引复位,但对下肢离断伤及伴有血管、神经损伤,其他部位的骨干骨折等都不实适用。股骨牵开器牵引方向单一(z轴方向),无法同时调整x、y轴方向的力量,且无法实现牵引力长效发挥作用,易出现骨折断端再次移位的问题。顺势复位器结合了牵引床和股骨牵开器的优点,其牵引力与肢体机械轴保持一致,进行骨对骨的直接牵引,而且牵引力大,可提供持续的牵引,可有效防止下肢短缩并纠正骨干骨折的旋转畸形,但这种复位器械需要植入复杂的定位针杆,对操作过程的精度要求较高,植入的定位针杆等会干扰或影响后续的内固定植入,这种复位器械主要适用于下肢的骨干骨折,而计算机辅助复位系统因极高的运营成本、复杂的仪器配置和程序过程、极高的精度要求,一直限制着其应用。

4、因而,亟需一种经济实惠、实用性高、可操控性强、可以实现多种复位目的的微创复位器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3、提供一种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所述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包括:第一钳臂、与所述第一钳臂枢接的第二钳臂以及锁定组件;所述第一钳臂与所述第二钳臂通过所述锁定组件限定彼此相对枢转的角度;

4、其中,所述第一钳臂的远端垂直地设有第一钳头,所述第二钳臂的远端垂直地设有第二钳头;所述第一钳头靠近所述第二钳头的一侧顶部设有第一钳口,所述第一钳头远离所述第二钳头的一侧底部设有第二钳口,所述第二钳头靠近所述第一钳头的一侧顶部设有第三钳口,所述第二钳头远离所述第一钳头的一侧底部设有第四钳口。

5、优选地,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钳臂近端的连接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钳臂近端的滑动端,一端与所述连接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端滑动连接的螺杆,以及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的锁定件。

6、优选地,所述锁定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钳臂近端的卡槽,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近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卡槽滑动连接的单向齿条,以及设于所述卡槽内与所述单向齿条配合的卡齿。

7、优选地,所述第一钳口、所述第二钳口、所述第三钳口以及所述第四钳口均呈半圆型。

8、优选地,所述第一钳口与所述第三钳口相对应。

9、优选地,所述第二钳口与所述第四钳口相对应。

10、优选地,还包括:具有弹性的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钳臂固定连接,所述复位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固定连接。

11、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2、本技术的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适用于所有骨干骨折,甚至骨干的远近端部分骨折的复位,及维持复位后的内固定操作;复位过程中可以同时纠正骨折断端短缩、侧方移位、成角畸形、旋转畸形的问题,本技术可以维持获得的良好复位,还可以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在辅助维持多轴向复位的同时可以有效完成内固定;本技术直接把持植入到骨折远近端的固定针或杆以获得对骨折断端的复位操控力量;一般情况下,通过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的第二钳口以及第四钳口把持固定针或杆,通过第一钳臂以及第二钳臂的相对张开,对骨折断端施加轴向牵开的力量以纠正短缩畸形;通过上下、左右以及多角度扭转第一钳臂以及第二钳臂,纠正骨折断端之间前后、内外侧的侧方成角以及旋转畸形;通过第一钳口以及第三钳口把持固定针或杆,通过第一钳臂以及第二钳臂的相对收拢,对恢复对位的骨折断端施加加压的力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钳臂(1)、与所述第一钳臂(1)枢接的第二钳臂(2)以及锁定组件(3);所述第一钳臂(1)与所述第二钳臂(2)通过所述锁定组件(3)限定彼此相对枢转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组件(3)包括: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钳臂(1)近端的连接端(31),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钳臂(2)近端的滑动端(32),一端与所述连接端(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端(32)滑动连接的螺杆(33),以及与所述螺杆(33)螺纹连接的锁定件(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组件(3)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钳臂(1)近端的卡槽(35),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2)近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卡槽(35)滑动连接的单向齿条(36),以及设于所述卡槽(35)内与所述单向齿条(36)配合的卡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口(111)、所述第二钳口(112)、所述第三钳口(211)以及所述第四钳口(212)均呈半圆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口(111)与所述第三钳口(211)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钳口(112)与所述第四钳口(212)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弹性的复位组件(4),所述复位组件(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钳臂(1)固定连接,所述复位组件(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2)固定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钳臂(1)、与所述第一钳臂(1)枢接的第二钳臂(2)以及锁定组件(3);所述第一钳臂(1)与所述第二钳臂(2)通过所述锁定组件(3)限定彼此相对枢转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组件(3)包括: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钳臂(1)近端的连接端(31),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钳臂(2)近端的滑动端(32),一端与所述连接端(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端(32)滑动连接的螺杆(33),以及与所述螺杆(33)螺纹连接的锁定件(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干骨折微创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组件(3)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钳臂(1)近端的卡槽(35),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2)近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卡槽(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飒孙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