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过滤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滤芯组件。
技术介绍
1、过滤系统可以用于家庭场景也可以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而过滤芯组件一般用于中型污水处理设备中,目前常用的过滤方式可以分为死流过滤和错流过滤两种,死流过滤的滤出液流量大但是滤层容易被滤渣堵塞,导致过滤过程往往呈间歇性进行,因此死流过滤正在逐渐被错流过滤所取代。
2、而错流过滤由于滤浆处于流动状态,因此可以对滤层上的滤渣起到冲刷作用,防止滤渣堆积堵塞滤层,但是现有的错流过滤过滤效率较低,为了达到较好的过滤效果一般需要多个滤芯配合进行过滤。
3、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滤芯组件。
2、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滤芯组件,包括进水管与回流管,所述进水管的底部与所述回流管的底部共同固定连接有用于过滤污水的过滤管,所述进水管的顶部与所述回流管的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有用于污水汇入进水管的汇流管,所述汇流管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过滤管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过滤管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渣管,所述排渣管上设置有控制阀。
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管包括滤芯管以及设置于所述滤芯管外围的壳体管,所述滤芯管与所述壳体管之间形成用于储存净水的储液腔,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壳体管上,所述滤芯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以及回流管的底端固定连接。
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管向排渣管处倾斜。
5、本
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汇流管靠近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导流片,所述导流片向所述出水管倾斜。
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流管靠近所述滤芯管处设置有瓣膜,所述瓣膜用于实现滤芯管向回流管单向流通。
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渣管的直径小于所述出水管的直径。
9、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通过回流管与汇流管,使未能完全过滤的污水重新回到进水管中等待被二次过滤,在回流的过程中,瓣膜可以起到加快污水流速的作用,便于污水回流,而导流片不仅可以起到进一步加快流速的作用,还可以对回流的污水的流向起到进一步的引导,保证回流的污水与新加入的污水成功回流,在过滤的过程中,滤芯管内的滤渣会在污水的冲刷下来到排渣管,由于排渣管处不参与循环,因此流速较慢,滤渣会在此处沉积,当需要清理滤渣时仅需将控制阀打开即可排出滤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滤芯组件,包括进水管(1)与回流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的底部与所述回流管(2)的底部共同固定连接有用于过滤污水的过滤管(3),所述进水管(1)的顶部与所述回流管(2)的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有用于污水汇入进水管(1)的汇流管(4),所述汇流管(4)上开设有进水口(41),所述过滤管(3)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5),所述过滤管(3)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渣管(6),所述排渣管(6)上设置有控制阀(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管(3)包括滤芯管(31)以及设置于所述滤芯管(31)外围的壳体管(32),所述滤芯管(31)与所述壳体管(32)之间形成用于储存净水的储液腔,所述出水管(5)位于所述壳体管(32)上,所述滤芯管(31)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1)以及回流管(2)的底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管(3)向排渣管(6)处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41)靠近所述进水管(1)设置,所述回流管(2)的直径小于所述进水管(1)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1.滤芯组件,包括进水管(1)与回流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的底部与所述回流管(2)的底部共同固定连接有用于过滤污水的过滤管(3),所述进水管(1)的顶部与所述回流管(2)的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有用于污水汇入进水管(1)的汇流管(4),所述汇流管(4)上开设有进水口(41),所述过滤管(3)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5),所述过滤管(3)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渣管(6),所述排渣管(6)上设置有控制阀(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管(3)包括滤芯管(31)以及设置于所述滤芯管(31)外围的壳体管(32),所述滤芯管(31)与所述壳体管(32)之间形成用于储存净水的储液腔,所述出水管(5)位于所述壳体管(32)上,所述滤芯管(31)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1)以及回流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松,范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市凯宏膜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