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反应堆堆顶结构及堆顶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反应堆堆顶结构及堆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2376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反应堆堆顶结构及堆顶系统,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包括抗震支承环和抗震板,所述抗震板安装于所述抗震支承环内,还包括支架以及用于分散堆顶中心位置高温空气的导流隔板;所述支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承杆,所述支承杆的一端与所述抗震支承环相固定;所述导流隔板设置于所述抗震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构造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可以在满足整体抗震强度的同时结构简单、一体化吊装方便、检修便捷、重量较轻,还可以通过空气的自然流通即可实现降温,避免了电缆被烧毁陷入到紧急非计划停堆事故的情况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反应堆,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应堆堆顶结构及堆顶系统


技术介绍

1、在核电站中,反应堆堆顶组件是反应堆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安装在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上方,正常运行时固定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的顶盖上,停堆换料时与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及控制棒驱动机构一并起吊和回放。但由于控制棒驱动机构内部具有高温热源,其所产生的高温气流将导致堆顶内部热量难以散出,堆顶内各部件(如电缆等)局部环境温度过高,存在烧毁造成紧急非计划停堆事故的风险。

2、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的堆顶结构对应设置了强制通风冷却装置,但该装置占据了堆顶的大量空间,使得堆顶结构较为复杂,增加了堆顶结构布置和电缆铺设的难度和运行维护成本。且使得堆顶结构对于该装置依赖性过高,一旦其无法正常工作,将再次陷入到紧急非计划停堆事故的潜在环境中。

3、目前,现有的堆顶结构包括分散式和一体化两种,分散式堆顶结构为了对控制棒驱动机构进行抗震支承,设置了抗震支承组件,由于堆顶结构是分散式的,对于其所设置的抗震支承组件需要多根抗震拉杆进行连接固定,但抗震拉杆的单独分散式结构使得其每次起吊和下放都会占用换料大修的关键路径,无法实现堆顶结构的整体吊装,且增加操作人员辐照剂量。而一体化堆顶结构整体为筒体式,其结构设置导致堆顶重量显著增加,且由于没有设置相应的抗震拉杆,导致抗震设计难度加大,围筒状的堆顶结构将控制棒驱动机构、强制通风冷却装置的管道、仪表、仪表管座等设备封闭在内部,在役检修、更换的难度显著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反应堆堆顶结构及堆顶系统。

2、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构造一种反应堆堆顶结构,包括抗震支承环和抗震板,所述抗震板安装于所述抗震支承环内,还包括:

4、支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承杆,所述支承杆的一端与所述抗震支承环相固定;

5、用于分散堆顶中心位置高温空气的导流隔板,所述导流隔板设置于所述抗震板上。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多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承杆相固定。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件以及多个倾斜设置的第二连接件,所述支承杆均竖直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承杆之间均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件和多个第二连接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承杆之间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交叉设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承杆均匀间隔地沿所述抗震支承环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一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均呈杆状,每个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与所述支承杆界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还包括底座,所述支承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呈法兰环状,其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均沿周向向外凸出。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隔板与所述抗震板同轴设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隔板与所述抗震板之间的距离为0-400mm。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隔板的边长或直径为200-2000mm。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隔板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容置控制棒驱动机构的让位孔。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隔板由至少两个拼接基板拼接形成,每个所述拼接基板的边缘上均形成有至少一个让位槽,两个相对应的所述让位槽拼接形成所述让位孔。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还包括电缆托架及电缆桥组件和上部吊具,所述电缆托架及电缆桥组件安装于所述导流隔板上方,所述上部吊具与所述电缆托架及电缆桥组件相连接。

17、构造一种堆顶系统,设置于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上,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以及控制棒驱动机构。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承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相连接,所述控制棒驱动机构穿设于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内。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还包括底座,所述支承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通过至少一个支撑件安装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上。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棒驱动机构以及至少部分堆顶系统所布设的电缆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

21、实施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2、本专利技术所构造的反应堆堆顶结构,通过设置支架实现了一体化吊装,既不用设置抗震拉杆占用换料大修的关键路径,又不会形成封闭环形导致检修更换困难,使得在满足整体抗震强度的同时结构简单、一体化吊装方便、检修便捷、重量较轻;

2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导流隔板使得反应堆堆顶结构无需设置强制通风冷却装置,减轻了堆顶空间布置压力,减轻了电缆铺设难度和运行维护成本,通过空气的自然流通即可实现降温,避免了电缆被烧毁陷入到紧急非计划停堆事故的情况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应堆堆顶结构,包括抗震支承环(30)和抗震板(40),所述抗震板(40)安装于所述抗震支承环(30)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还包括多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承杆(11)相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件(12)以及多个倾斜设置的第二连接件(13),所述支承杆(11)均竖直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承杆(11)之间均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件(12)和多个第二连接件(13),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承杆(11)之间的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交叉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杆(11)均匀间隔地沿所述抗震支承环(30)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一连接件(12)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13)均呈杆状,每个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2)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13)均与所述支承杆(11)界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还包括底座(20),所述支承杆(11)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2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0)包括座体(21),所述座体(21)呈法兰环状,其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均沿周向向外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板(50)与所述抗震板(40)同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板(50)与所述抗震板(40)之间的距离为0-4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板(50)的边长或直径为200-20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板(50)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容置控制棒驱动机构(3)的让位孔(5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板(50)由至少两个拼接基板(51)拼接形成,每个所述拼接基板(51)的边缘上均形成有至少一个让位槽,两个相对应的所述让位槽拼接形成所述让位孔(5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还包括电缆托架及电缆桥组件(60)和上部吊具(70),所述电缆托架及电缆桥组件(60)安装于所述导流隔板(50)上方,所述上部吊具(70)与所述电缆托架及电缆桥组件(60)相连接。

13.一种堆顶系统,设置于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2)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以及控制棒驱动机构(3)。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堆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杆(11)的另一端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2)相连接,所述控制棒驱动机构(3)穿设于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1)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堆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1)还包括底座(20),所述支承杆(11)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20)上,所述底座(20)通过至少一个支撑件(22)安装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2)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堆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棒驱动机构(3)以及至少部分堆顶系统所布设的电缆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堆堆顶结构,包括抗震支承环(30)和抗震板(40),所述抗震板(40)安装于所述抗震支承环(30)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还包括多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承杆(11)相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件(12)以及多个倾斜设置的第二连接件(13),所述支承杆(11)均竖直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承杆(11)之间均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件(12)和多个第二连接件(13),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承杆(11)之间的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交叉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杆(11)均匀间隔地沿所述抗震支承环(30)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一连接件(12)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13)均呈杆状,每个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2)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13)均与所述支承杆(11)界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还包括底座(20),所述支承杆(11)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2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0)包括座体(21),所述座体(21)呈法兰环状,其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均沿周向向外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板(50)与所述抗震板(40)同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板(50)与所述抗震板(40)之间的距离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少嘉冉小兵陈永超方健李跃忠刘言午陈振伟皮建红魏行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