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堆内构件及压力容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1902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堆堆内构件及压力容器系统,堆内构件包括上部构件、下部构件、若干定位组件以及若干缓冲件;若干所述定位组件将所述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对中连接;所述下部构件约束在所述压力容器下端的支承台阶上,若干所述缓冲件沿着所述下部构件的周向间隔分布并设置在所述下部构件和所述支承台阶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内构件的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通过定位组件实现对中连接,减少大量紧固件的使用及存在紧固件疲劳脱落的风险;通过在堆内构件的底部和压力容器下端的支承台阶之间设置缓冲件,进行堆芯跌落支承以及跌落缓冲作用,取消在堆内构件下方设置二次支承结构,避免了二次支承结构带来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核电反应堆,尤其涉及一种反应堆堆内构件及压力容器系统


技术介绍

1、反应堆堆内结构简称堆内构件。堆内构件设置于压力容器腔室内,具有以下作用:为燃料组件及其相关组件提供支承、压紧和定位;为控制棒组件提供保护和导向;与反应堆压力容器组成堆内部冷却剂流道,合理分配堆芯入口前流量;为堆芯测量仪表和辐照样品监督管提供导向、保护、支承和定位。中子通量测量仪表通过压力容器底部的仪表导管引入堆芯,实现堆芯反应性测量。水位和稳定测量仪表通过压力容器顶盖及堆内仪表柱引入堆内,实现堆内相应位置水位和温度测量。

2、现有技术中,堆芯中子通量测量仪表从压力容器底部引入,对压力容器底部密封性能要求高,存在高放物从底部泄露的风险。压力容器下腔室设置有堆芯中子通量测量仪表通道结构,结构复杂,增加下腔室流体漩涡,不利于堆芯入口流量分配均匀性。

3、为提高堆芯的稳定性,现有的压力容器内会在下腔室底部设置二次支承结构,二次支承结构竖向设置在下封头底面和下支承板之间,结构复杂,增加下腔室流体漩涡,不利于堆芯入口流量分配均匀性。

<br/>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应堆堆内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压力容器内,所述堆内构件包括上部构件、下部构件、若干定位组件以及若干缓冲件;若干所述定位组件沿着所述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的周向间隔布置,将所述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对中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沿着所述压力容器的径向延伸的水平主体部、分别一体连接在所述水平主体部相对两端的两个可变形端部;所述可变形端部相对所述水平主体部向所述支承台阶方向倾斜,在所述缓冲件朝向所述支承台阶的表面形成一个可挤压变形空间,该可挤压变形空间的深度为所述缓冲件的可挤压变形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堆堆内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压力容器内,所述堆内构件包括上部构件、下部构件、若干定位组件以及若干缓冲件;若干所述定位组件沿着所述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的周向间隔布置,将所述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对中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沿着所述压力容器的径向延伸的水平主体部、分别一体连接在所述水平主体部相对两端的两个可变形端部;所述可变形端部相对所述水平主体部向所述支承台阶方向倾斜,在所述缓冲件朝向所述支承台阶的表面形成一个可挤压变形空间,该可挤压变形空间的深度为所述缓冲件的可挤压变形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端部与所述水平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非90°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采用马氏体不锈钢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连接板、在一直线上间隔布置并连接在所述连接板同一表面上的第一销件和第二销件;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下部构件朝向所述压力容器内壁面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销件和第二销件均穿过所述下部构件以凸出在所述下部构件的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支承台阶或所述下部构件之间的间隙高度,与所述金属反射层及上部构件与所述定位组件的对中高度匹配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构件包括堆芯上板、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小兵陈秋英刘勇段远刚王鑫邓小云黄建学吕品刘言午李跃忠方健聂照宇肖威吴铦敏熊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