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2068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5: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用于连接斜齿轮的轴部和齿部,其包括内环体、承托体、第一辐板、第二辐板、第三辐板、第四辐板和第五辐板,其中内环体和第一辐板、第二辐板围合形成第一腔室,内环体、第二辐板、第三辐板和第四辐板围合形成第二腔室,第四辐板、第五辐板和承托体之间形成带有开口的槽室。采用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斜齿轮辐板可以在符合形变应力要求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斜齿轮的整体重量,从而提升直升机的总体性能,同时也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齿轮传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


技术介绍

1、传动系统是直升机三大关键动部件之一,是涡轮轴发动机动力输出必不可少的动力传输部件,其性能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直升机的总体性能。作为传动系统的核心组成零件,在齿轮设计方面,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初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常规实心结构齿轮的尺寸优化,且大多研究是在简单工况、单一学科的条件下进行的,也未充分发掘先进优化设计技术的减重潜力。特别是,随着传动系统对减速器传递需求的大幅提升,齿轮承受的载荷越来越大、愈发复杂,自身结构尺寸更大、重量更重,动力学问题更为突出,复杂工况下的轻量化设计需求更为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能够可以在符合形变应力要求的情况下,降低斜齿轮的整体重量。

2、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用于连接斜齿轮的轴部和齿部,其中,包括内环体、承托体、第一辐板、第二辐板、第三辐板、第四辐板和第五辐板,所述内环体呈绕所述斜齿轮转动轴线的圆环形,其内缘用于连接所述轴部,所述承托体用于连接所述齿部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辐板、第二辐板和第三辐板沿所述转动轴线依次布设,所述第一辐板和第二辐板的一端均连接所述内环体,另一端均向外延伸且彼此相向地倾斜,从而与所述内环体围合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三辐板一端连接所述内环体,另一端向外延伸;所述第四辐板连接所述第一辐板、第二辐板的相交处和所述第三辐板向外延伸的一端,从而与所述第二辐板、内环体和第三辐板围合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五辐板连接所述第三辐板向外延伸的一端和所述承托体并向外倾斜,从而与所述第四辐板和承托体之间形成带有开口的槽室。

4、进一步地,所述第五辐板不连接于所述承托体的端部,所述承托体位于所述第五辐板连接处内侧的部分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五辐板连接处外侧的部分的厚度。

5、进一步地,所述承托体位于所述第五辐板连接处内侧的部分由外而内依次包括厚度由薄至厚的渐变部和厚度不变的保持部。

6、进一步地,所述承托体的内缘面与下表面之间采用圆角进行过渡。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五辐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辐板、第二辐板、第三辐板和第四辐板的厚度。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辐板、第二辐板、第三辐板、第四辐板和第五辐板的连接处均采用圆角进行过渡。

9、进一步地,所述承托体的上表面、下表面、内缘面和外缘面分别与过所述转动轴线的截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第二交线、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所述第一交线由内而外包括第三直线段和第四直线段;所述第二交线由内而外包括第五直线段和第六直线段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五辐板连接处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第三直线段平行于所述第五直线段,所述第四直线段平行于所述第六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垂直所述第三直线段和第五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第五直线段之间采用圆角过渡。

10、进一步地,所述内环体的内缘面、外缘面和上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第七直线段、第三交线和第八直线段,所述第三交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处的第九直线段和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处的第十直线段,所述第七直线段、第九直线段、第十直线段和所述转动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八直线段垂直于所述第七直线段、第九直线段和第十直线段;所述第一辐板背离所述第一腔室的表面和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相互平行的第十一直线段和第十二直线段,所述第二辐板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表面和朝向所述第二腔室的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相互平行的第十三直线段和第十四直线段,所述第九直线段、第十二直线段和第十三直线段相互采用圆角过渡,所述第十四直线段与所述第十直线段采用圆角过渡;所述第三辐板朝向所述第二腔室的表面和背离所述第二腔室的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相互平行的第十五直线段和第十六直线段,所述第十五直线段与第十直线段采用圆角过渡,所述第七直线段与第十六直线段采用直角过渡;所述第四辐板朝向所述第二腔室的表面和背离所述第二腔室的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相互平行的第十七直线段和第十八直线段,所述第十七直线段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直线段和第十五直线段采用圆角过渡,所述第十八直线段与所述第十一直线段采用圆角过渡;所述第五辐板朝向所述槽室的表面和背离所述槽室的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相互平行的第十九直线段和第二十直线段,所述第十九直线段分别与所述第十八直线段和第五直线段采用圆角过渡,所述第二十直线段与所述第十六直线段相交,其与所述第六直线段采用圆角过渡。

11、进一步地,所述斜齿轮在轮齿所受啮合力的切向分力小于或等于81000n、所受轮齿啮合力的轴向分力小于或等于23000n、所受轮齿啮合力的径向分力小于或等于53000n且斜齿轮转速小于或等于323rpm的情况下,如果齿部总质量不超过8kg,齿部与承托体的连接宽度d1小于或等于70.04mm,轴部沿斜齿轮轴向的长度d2大于或等于50mm且小于或等于55mm,轴部沿斜齿轮径向的宽度d3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5mm,且所述辐板所用材料的屈服强度不小于900mpa且材料密度不大于7.86g/cm3,则所述辐板的以下参数为:

12、85≤r0≤105

13、240≤r1≤269.86

14、r2=r1-67.77

15、r3=r1-0.36(r1-r0)

16、r4=r1-77.77

17、r5=r0+2

18、h1=87.67

19、

20、w1=w2=w3=w4=w5=w6=2

21、w7=5

22、w8=4

23、l1=0.23(r1-r0)

24、l2=0.54(r1-r0)

25、α=165.38°

26、β=120°

27、

28、δ=90°

29、

30、ζ=ε-γ

31、r1=r2=r3=r4=r5=r6=r7=r9=r10=r11=r12=5

32、r8=20

33、其中,r0为所述内环体内缘面的半径,单位为mm;r1为所述承托体外缘面的半径,单位为mm;r2为所述转动轴线至所述第三直线段与第四直线段交点的距离,单位为mm;r3为所述转动轴线至所述第十六直线段与第二十直线段交点的距离,单位为mm;r4为所述转动轴线至所述第一直线段的距离,单位为mm;r5为所述转动轴线至所述第八直线段与第十一直线段交点的距离,单位为mm;h1为所述第七直线段的长度,单位为mm;h2为所述第三直线段至所述第五直线段的距离,单位为mm;w1为所述第七直线段至所述第九直线段的距离,单位为mm;w2为所述第十一直线段至所述第十二直线段的距离,单位为mm;w3为所述第十三直线段至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用于连接斜齿轮的轴部(1)和齿部(2),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环体(3)、承托体(4)、第一辐板(5)、第二辐板(6)、第三辐板(7)、第四辐板(8)和第五辐板(9),所述内环体(3)呈绕所述斜齿轮转动轴线(13)的圆环形,其内缘用于连接所述轴部(1),所述承托体(4)用于连接所述齿部(2)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辐板(5)、第二辐板(6)和第三辐板(7)沿所述转动轴线(13)依次布设,所述第一辐板(5)和第二辐板(6)的一端均连接所述内环体(3),另一端均向外延伸且彼此相向地倾斜,从而与所述内环体(3)围合形成第一腔室(10);所述第三辐板(7)一端连接所述内环体(3),另一端向外延伸;所述第四辐板(8)连接所述第一辐板(5)、第二辐板(6)的相交处和所述第三辐板(7)向外延伸的一端,从而与所述第二辐板(6)、内环体(3)和第三辐板(7)围合形成第二腔室(11);所述第五辐板(9)连接所述第三辐板(7)向外延伸的一端和所述承托体(4)并向外倾斜,从而与所述第四辐板(8)和承托体(4)之间形成带有开口的槽室(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辐板(9)不连接于所述承托体(4)的端部,所述承托体(4)位于所述第五辐板(9)连接处内侧的部分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五辐板(9)连接处外侧的部分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体(4)位于所述第五辐板(9)连接处内侧的部分由外而内依次包括厚度由薄至厚的渐变部(14)和厚度不变的保持部(1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体(4)的内缘面与下表面之间采用圆角进行过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辐板(9)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辐板(5)、第二辐板(6)、第三辐板(7)和第四辐板(8)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板(5)、第二辐板(6)、第三辐板(7)、第四辐板(8)和第五辐板(9)的连接处均采用圆角进行过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体(4)的上表面、下表面、内缘面和外缘面分别与过所述转动轴线(13)的截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第二交线、第一直线段(A1)和第二直线段(A2),所述第一直线段(A1)和所述第二直线段(A2)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13);所述第一交线由内而外包括第三直线段(A3)和第四直线段(A4);所述第二交线由内而外包括第五直线段(A5)和第六直线段(A6)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五辐板(9)连接处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第三直线段(A3)平行于所述第五直线段(A5),所述第四直线段(A4)平行于所述第六直线段(A6),所述第一直线段(A1)垂直所述第三直线段(A3)和第五直线段(A5),所述第一直线段(A1)与所述第五直线段(A5)之间采用圆角过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体(3)的内缘面、外缘面和上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第七直线段(A7)、第三交线和第八直线段(A8),所述第三交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0)处的第九直线段(A9)和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1)处的第十直线段(A10),所述第七直线段(A7)、第九直线段(A9)、第十直线段(A10)和所述转动轴线(13)相互平行,所述第八直线段(A8)垂直于所述第七直线段(A7)、第九直线段(A9)和第十直线段(A10);所述第一辐板(5)背离所述第一腔室(10)的表面和朝向所述第一腔室(10)的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相互平行的第十一直线段(A11)和第十二直线段(A12),所述第二辐板(6)朝向所述第一腔室(10)的表面和朝向所述第二腔室(11)的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相互平行的第十三直线段(A13)和第十四直线段(A14),所述第九直线段(A9)、第十二直线段(A12)和第十三直线段(A13)相互采用圆角过渡,所述第十四直线段(A14)与所述第十直线段(A10)采用圆角过渡;所述第三辐板(7)朝向所述第二腔室(11)的表面和背离所述第二腔室(11)的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相互平行的第十五直线段(A15)和第十六直线段(A16),所述第十五直线段(A15)与第十直线段(A10)采用圆角过渡,所述第七直线段(A7)与第十六直线段(A16)采用直角过渡;所述第四辐板(8)朝向所述第二腔室(11)的表面和背离所述第二腔室(11)的表面分别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相互平行的第十七直线段(A17)和第十八直线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用于连接斜齿轮的轴部(1)和齿部(2),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环体(3)、承托体(4)、第一辐板(5)、第二辐板(6)、第三辐板(7)、第四辐板(8)和第五辐板(9),所述内环体(3)呈绕所述斜齿轮转动轴线(13)的圆环形,其内缘用于连接所述轴部(1),所述承托体(4)用于连接所述齿部(2)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辐板(5)、第二辐板(6)和第三辐板(7)沿所述转动轴线(13)依次布设,所述第一辐板(5)和第二辐板(6)的一端均连接所述内环体(3),另一端均向外延伸且彼此相向地倾斜,从而与所述内环体(3)围合形成第一腔室(10);所述第三辐板(7)一端连接所述内环体(3),另一端向外延伸;所述第四辐板(8)连接所述第一辐板(5)、第二辐板(6)的相交处和所述第三辐板(7)向外延伸的一端,从而与所述第二辐板(6)、内环体(3)和第三辐板(7)围合形成第二腔室(11);所述第五辐板(9)连接所述第三辐板(7)向外延伸的一端和所述承托体(4)并向外倾斜,从而与所述第四辐板(8)和承托体(4)之间形成带有开口的槽室(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辐板(9)不连接于所述承托体(4)的端部,所述承托体(4)位于所述第五辐板(9)连接处内侧的部分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五辐板(9)连接处外侧的部分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体(4)位于所述第五辐板(9)连接处内侧的部分由外而内依次包括厚度由薄至厚的渐变部(14)和厚度不变的保持部(1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体(4)的内缘面与下表面之间采用圆角进行过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辐板(9)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辐板(5)、第二辐板(6)、第三辐板(7)和第四辐板(8)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板(5)、第二辐板(6)、第三辐板(7)、第四辐板(8)和第五辐板(9)的连接处均采用圆角进行过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槽腔组合式的斜齿轮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体(4)的上表面、下表面、内缘面和外缘面分别与过所述转动轴线(13)的截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第二交线、第一直线段(a1)和第二直线段(a2),所述第一直线段(a1)和所述第二直线段(a2)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13);所述第一交线由内而外包括第三直线段(a3)和第四直线段(a4);所述第二交线由内而外包括第五直线段(a5)和第六直线段(a6)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五辐板(9)连接处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第三直线段(a3)平行于所述第五直线段(a5),所述第四直线段(a4)平行于所述第六直线段(a6),所述第一直线段(a1)垂直所述第三直线段(a3)和第五直线段(a5),所述第一直线段(a1)与所述第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成朱浩元艾兴向澜陈玉乾费成巍黄玥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