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1860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板,散热板上设有若干个扰流柱,这些扰流柱之间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水道,所述扰流柱设有第一圆弧、第二圆弧、第一棱边、第二棱边,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相对布置,且第一棱边一端与第一圆弧相切,第一棱边的另一端与第二圆弧相切,第二棱边一端与第一圆弧相切,第二棱边的另一端与第二圆弧相切,第一圆弧的半径为r1,第二圆弧的半径为r2,关系有:r1>r2。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降低功率模块冷却水的流阻,提高冷却水的流动速度,改善功率模块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功率模块,具体涉及到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1、功率模块工作时,由于功率损耗,芯片将会产生热量,热量通过焊料层、dbc板、基板以及硅脂传递到散热器,散热器通过主动散热(风冷或水冷)将热量带走,一般而言,功率芯片能够承受的温度上限不超过175℃,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芯片温度,常用的提高散热能力的方法一是降低散热路径的热阻,使得热量更好的传递到散热器,二是提高散热设备的散热效率,让热量尽可能快的传递出去。

2、在电动汽车领域,由于功率密度要求较高,需要功率模块在较小的散热空间内拥有较高的散热能力,现有技术的功率模块基板扰流片直接插入冷却水道内,当冷却水流过冷却水道时,冷却水直接接触扰流片从而带走扰流片上的热量,扰流片采用圆柱形或其他结构且,这些扰流片交替密集的排布在散热基板上,这样可以让散热器获得更大的散热面积,可以有效的保障芯片的安全运行,但是,扰流片由于密集排布的扰流片限制了冷却水流速,流阻较大,进水口和出水口水压压差大,通过增大冷却水流速增大散热效率的效果不明显,使得功率模块无法在更高功率下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

2、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板,散热板上设有若干个扰流柱,这些扰流柱之间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水道,所述扰流柱设有第一圆弧、第二圆弧、第一棱边、第二棱边,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相对布置,且第一棱边一端与第一圆弧相切,第一棱边的另一端与第二圆弧相切,第二棱边一端与第一圆弧相切,第二棱边的另一端与第二圆弧相切,第一圆弧的半径为r1,第二圆弧的半径为r2,关系有:r1>r2。

4、进一步地,这些扰流柱交错排列,所述第一圆弧、第二圆弧有:3mm≥r1>r2≥0mm。

5、具体地,所述第一圆弧具有第一圆心,第二圆弧具有第二圆心,第一圆心与第二圆心的间距为d,其中,d>r1-r2。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心与第二圆心的水平方向为x1→x2,∠y1y2-x1x2=0°。

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扰流柱的结构,以及布置扰流柱的排列,引导热流从第一圆弧端流向第二圆弧端,本专利技术能够增大散热面积的同时降低流阻,提高流速,大大提高散热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板(1),散热板(1)上设有若干个扰流柱(2),其特征在于,这些扰流柱(2)之间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水道,所述扰流柱(2)设有第一圆弧(O1)、第二圆弧(O2)、第一棱边(L1)、第二棱边(L2),第一棱边(L1)和第二棱边(L2)相对布置,且第一棱边(L1)一端与第一圆弧(O1)相切,第一棱边(L1)的另一端与第二圆弧(O2)相切,第二棱边(L2)一端与第一圆弧(O1)相切,第二棱边(L2)的另一端与第二圆弧(O2)相切,第一圆弧(O1)的半径为r1,第二圆弧(O2)的半径为r2,关系有:r1>r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这些扰流柱(2)交错排列,所述第一圆弧(O1)、第二圆弧(O2)有:3mm≥r1>r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O1)具有第一圆心(Y1),第二圆弧(O2)具有第二圆心(Y2),第一圆心(Y1)与第二圆心(Y2)的间距为d,其中,d>r1-r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心(Y1)与第二圆心(Y2)的水平方向为X1→X2,∠Y1Y2-X1X2=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率模块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板(1),散热板(1)上设有若干个扰流柱(2),其特征在于,这些扰流柱(2)之间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水道,所述扰流柱(2)设有第一圆弧(o1)、第二圆弧(o2)、第一棱边(l1)、第二棱边(l2),第一棱边(l1)和第二棱边(l2)相对布置,且第一棱边(l1)一端与第一圆弧(o1)相切,第一棱边(l1)的另一端与第二圆弧(o2)相切,第二棱边(l2)一端与第一圆弧(o1)相切,第二棱边(l2)的另一端与第二圆弧(o2)相切,第一圆弧(o1)的半径为r1,第二圆弧(o2)的半径为r2,关系有:r1>r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同生蒋华平廖瑞金于志新马绍波杨鹏正谢宇庭钟笑寒汤磊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