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流混合装置、燃料组件流动传热试验段设备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1855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流混合装置,包括均流筒,所述均流筒设置在燃料组件流动传热试验段设备的压力容器内,位于吊篮和出口管道之间的腔室中,所述均流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一端朝向吊篮并设置开口,另一端朝向出口管道并设置封口板,所述筒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通孔,保护气流经吊篮与压力容器之间形成的环形空腔后,与经过吊篮内燃料组件模拟体的试验气一同从开口进入筒体,之后受封口板阻挡由侧壁处的通孔排出,从而实现在腔室内充分混合成混合气,并排出至出口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均流混合装置能够提高气体紊流程度,辅助试验段内的保护气和试验气充分混合,避免局部高温导致管道机械失效,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燃料组件流动传热试验段设备及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均流混合装置、燃料组件流动传热试验段设备及方法


技术介绍

1、气冷微堆是一种在高温气冷堆技术基础上研发的新型反应堆堆型,其堆芯由若干个棱柱型燃料组件堆叠构成。为了研究气冷微堆燃料组件内的氦气流动以及热量传热特性,需要开展相关试验来获取测量数据。

2、在进行该试验时,一路氦气(称为“试验气”)流经燃料组件模拟体中的冷却剂孔道,带走燃料组件模拟体中电加热棒释放的热量;另一路氦气(称为“保护气”)流经吊篮与压力容器壁面之间形成的环形空腔,并在试验段设备的后部腔室与温度较高的试验气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气体称为“混合气”),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压力容器的筒体不超温,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试验段设备出口处的氦气温度,从而保护回路下游的金属管道。

3、然而采用目前的上述试验段设计方案时,虽然保护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温作用,但是由于试验气和保护气在试验段压力容器的后部腔室中混合得不够均匀充分,导致混合后的氦气靠近中心位置处局部温度较高,仍然会造成下游管道的机械失效。


技术实现思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均流筒(1),所述均流筒(1)设置在燃料组件流动传热试验段设备的压力容器(2)内,位于吊篮(3)和出口管道(4)之间的腔室(2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筒(1)还包括挡板(12),所述挡板(12)呈圆环形片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1)呈圆台状结构,其大直径端设置所述开口(111),小直径端设置所述封口板(112),且圆台母线与封口板(112)的夹角为70°~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均流筒(1),所述均流筒(1)设置在燃料组件流动传热试验段设备的压力容器(2)内,位于吊篮(3)和出口管道(4)之间的腔室(2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筒(1)还包括挡板(12),所述挡板(12)呈圆环形片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1)呈圆台状结构,其大直径端设置所述开口(111),小直径端设置所述封口板(112),且圆台母线与封口板(112)的夹角为70°~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1)的开口(111)直径为压力容器(2)内径的一半,筒体(11)两端的间距与开口(111)直径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通孔(113)的孔径均一致,为15mm~25mm。

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政王云刚焦健薛艳芳朱宝成孙燕宇王鼎盛方俊张朔婷董建华王世民刘国明陈巧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