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1425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6
本技术属于剪力墙楼板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剪力墙和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剪力墙内预埋设置有钢板,钢板一侧外露设置;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紧贴钢板设置;还包括用于连接钢板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的第一连接钢筋,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的一侧和钢板焊接,另一侧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焊接。通过连接钢筋后期与剪力墙内预埋钢板焊接的方式,不存在钢筋弯入墙体模板后再剔出拉直这道工序,剪力墙模板施工时的质量不受连接钢筋影响,混凝土浇筑时密实度及墙体垂直度均有保证,并且钢筋强度不会因为弯曲再拉直造成削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剪力墙楼板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1、钢筋桁架楼承板是将楼板中钢筋在工厂加工成钢筋桁架,并将钢筋桁架与底模连接成一体的组合承重模板,在施工过程中承担混凝土湿重和施工荷载,使用阶段钢筋桁架与混凝土共同作用。这种技术免去了大部分支模和现场绑扎钢筋的工作及费用,可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或构筑物的楼盖或屋盖,适合新型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适用于装配式建筑。

2、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核心筒剪力墙连接节点处,楼板钢筋需要锚入剪力墙中以有效传递楼板竖向及水平向荷载,而实际施工时对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由于施工工序要求,钢外框结构施工时一般滞后核心筒剪力墙结构5层以上,存在先浇筑剪力墙而后铺设楼承板再浇筑楼板混凝土的情况,因此在楼板与剪力墙连接处会形成施工缝,而核心筒剪力墙的模板支撑体系在施工时常采用铝膜,要求模板连续且封闭,楼板钢筋为水平向会与竖向模板产生冲突,无法按常规施工缝处理方法预留板筋,所以需要采取特殊措施设置楼板连接钢筋,实现既不影响剪力墙模板关模,又能保证节点处钢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节点传力连续有效的目的。

3、现有技术中,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核心筒剪力墙连接节点处设置连接钢筋常规做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剪力墙内预留双层钢筋与钢筋桁架楼承板内板筋连接,施工时在墙体先行浇筑阶段将预留钢筋弯入墙体模板,待施工楼板时再剔出并拉直钢筋。一般情况下,钢筋桁架楼承板在浇筑楼层后会与混凝土形成一体,不需要拆卸。这种结构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材料和人力成本。第二种做法不在剪力墙内预留钢筋,而是待剪力墙浇筑完成后施工楼板前,在剪力墙内植入双层钢筋与钢筋桁架楼承板内板筋连接。

4、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5、在剪力墙内预留钢筋时,首先由于楼板连接处钢筋数量密集,大部分间距只有100mm,钢筋没有足够空间弯入墙体模板内,模板垂直度难以保证,浇筑后容易造成墙体蜂窝麻面,施工难度大且质量无法保证;其次钢筋弯入墙体模板后再剔出拉直时,由于现场工人施工无法保证钢筋弯曲曲率、角度及拉直后钢筋平直度、冷拉率满足规范要求,极易造成钢筋局部提前屈服形成薄弱点,削弱钢筋的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

6、在剪力墙内后植钢筋的做法,施工时由于墙体内钢筋密集,后植钢筋位置经常与墙体内钢筋冲突,现场钻孔容易打断墙内钢筋,或出现为避开墙内钢筋,在剪力墙上连续钻孔,对墙体混凝土造成连续损伤,同时实际施工时植筋长度不足现象非常严重,无法充分发挥连接钢筋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剪力墙和钢筋桁架楼承板,所述混凝土剪力墙内预埋设置有钢板,钢板一侧外露设置;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紧贴钢板设置;还包括用于连接钢板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的第一连接钢筋,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的一侧和钢板焊接,另一侧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焊接。

4、可选的,所述钢板的外露侧与混凝土剪力墙的侧壁平齐设置。

5、可选的,所述钢板一侧焊接设置有拉筋,所述拉筋预埋设置在混凝土剪力墙内;所述拉筋包括竖向拉筋和横向拉筋,竖向拉筋的两端一体连接有横向拉筋,横向拉筋焊接在钢板内壁。

6、可选的,所述竖向拉筋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钢筋,所述钢板内设置有预留孔,第二连接钢筋的内段预埋设置在混凝土剪力墙内,外段弯折容纳在预留孔中;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外段能够拉伸并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焊接。

7、可选的,所述预留孔包括横孔和竖孔,所述横孔的中间设置有竖孔,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折弯部,两根第二连接钢筋分别从横孔两端伸出并对称折弯,从而使第二连接钢筋的外端设置在横孔中、使第一折弯部设置在竖孔中。

8、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钢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折弯部,其中一个第二折弯部和钢板焊接连接。

9、可选的,所述钢板外侧焊接有三角筋板,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支承在三角筋板上。

10、可选的,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桁架上弦钢筋、桁架下弦钢筋、腹杆钢筋以及底模,所述桁架上弦钢筋和桁架下弦钢筋通过腹杆钢筋连接;所述腹杆钢筋底端连接有连接底模;所述第一连接钢筋和桁架上弦钢筋焊接连接,第二折弯部底端和桁架下弦钢筋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钢筋和桁架下弦钢筋焊接连接,第一折弯部上端和桁架上弦钢筋焊接连接。

11、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2、本技术中,通过连接钢筋后期与剪力墙内预埋钢板焊接的方式,不存在钢筋弯入墙体模板后再剔出拉直这道工序,剪力墙模板施工时的质量不受连接钢筋影响,混凝土浇筑时密实度及墙体垂直度均有保证,并且钢筋强度不会因为弯曲再拉直造成削弱;第三,相较于后期植筋,焊接的方式不存在与剪力墙内钢筋冲突的情况,工人有足够操作空间保证焊缝长度及尺寸满足设计要求,从而使节点连接处的施工质量具备可控性,再通过现场拉伸试验后可确保连接节点处焊缝强度及钢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使节点传力连续有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剪力墙和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剪力墙内预埋设置有钢板,钢板一侧外露设置;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紧贴钢板设置;还包括用于连接钢板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的第一连接钢筋,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的一侧和钢板焊接,另一侧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的外露侧与混凝土剪力墙的侧壁平齐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一侧焊接设置有拉筋,所述拉筋预埋设置在混凝土剪力墙内;所述拉筋包括竖向拉筋和横向拉筋,竖向拉筋的两端一体连接有横向拉筋,横向拉筋焊接在钢板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拉筋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钢筋,所述钢板内设置有预留孔,第二连接钢筋的内段预埋设置在混凝土剪力墙内,外段弯折容纳在预留孔中;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外段能够拉伸并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孔包括横孔和竖孔,所述横孔的中间设置有竖孔,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折弯部,两根第二连接钢筋分别从横孔两端伸出并对称折弯,从而使第二连接钢筋的外端设置在横孔中、使第一折弯部设置在竖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钢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折弯部,其中一个第二折弯部和钢板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外侧焊接有三角筋板,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支承在三角筋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桁架上弦钢筋、桁架下弦钢筋、腹杆钢筋以及底模,所述桁架上弦钢筋和桁架下弦钢筋通过腹杆钢筋连接;所述腹杆钢筋底端连接有连接底模;所述第一连接钢筋和桁架上弦钢筋焊接连接,第二折弯部底端和桁架下弦钢筋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钢筋和桁架下弦钢筋焊接连接,第一折弯部上端和桁架上弦钢筋焊接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剪力墙和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剪力墙内预埋设置有钢板,钢板一侧外露设置;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紧贴钢板设置;还包括用于连接钢板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的第一连接钢筋,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的一侧和钢板焊接,另一侧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的外露侧与混凝土剪力墙的侧壁平齐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一侧焊接设置有拉筋,所述拉筋预埋设置在混凝土剪力墙内;所述拉筋包括竖向拉筋和横向拉筋,竖向拉筋的两端一体连接有横向拉筋,横向拉筋焊接在钢板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拉筋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钢筋,所述钢板内设置有预留孔,第二连接钢筋的内段预埋设置在混凝土剪力墙内,外段弯折容纳在预留孔中;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外段能够拉伸并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强乔蓉艳郑斌李建尧顾怀琛谢雨龙董一桥张有裕彭程覃光雄余芹芹马杰丙李世江陈洪官朱赢贺建霖冯宁平杜婧仪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