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中间流体传热的双管程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1235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中间流体传热的双管程换热器,包括安置腔、热流体传热管及冷流体传热管,热流体传热管及冷流体传热管设置于所述安置腔内,所述安置腔内填充有中间传热流体,热流体传热管及冷流体传热管浸没于所述中间传热流体中,该换热器具有经济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传热,涉及一种基于中间流体传热的双管程换热器


技术介绍

1、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是一种高效、灵活、紧凑的新型发电技术,其应用于火力发电可实现机组高效灵活运行,支撑传统火力发电由主体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其用作核动力舰船热功转换装置可实现动力系统紧凑灵活,能显著提升国防装备的作战性能。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对能源转型和国防军工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内外主要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相继投入研发力量,先后建成了200kw级实验机组和5mwe级试验机组,验证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2、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还具有循环回热量大的特点,小温差回热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实现高效的前提之一。由于管壳式换热器难以做到小温差回热,而常规板式换热承压能力较差,因此这两种换热器不大适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系统。以光化学蚀刻和扩散焊接为工艺特征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能够同时承受高温高压的工作条件,同时可实现较小的传热温差,被认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系统的最佳选择之一。但是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制造工艺成本较高,其中换热板片的光化学蚀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中间流体传热的双管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置腔、热流体传热管(14)及冷流体传热管(15),热流体传热管(14)及冷流体传热管(15)设置于所述安置腔内,所述安置腔内填充有中间传热流体(16),热流体传热管(14)及冷流体传热管(15)浸没于所述中间传热流体(16)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中间流体传热的双管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置腔由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7)、上盖板(3)、下盖板(8)、热流体进口管板(9)、热流体出口管板(10)、冷流体出口管板(11)及冷流体进口管板(12)围成,其中,第一侧板(2)的上端与上盖板(3)的后侧相连接,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中间流体传热的双管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置腔、热流体传热管(14)及冷流体传热管(15),热流体传热管(14)及冷流体传热管(15)设置于所述安置腔内,所述安置腔内填充有中间传热流体(16),热流体传热管(14)及冷流体传热管(15)浸没于所述中间传热流体(16)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中间流体传热的双管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置腔由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7)、上盖板(3)、下盖板(8)、热流体进口管板(9)、热流体出口管板(10)、冷流体出口管板(11)及冷流体进口管板(12)围成,其中,第一侧板(2)的上端与上盖板(3)的后侧相连接,第一侧板(2)的下端与下盖板(8)的后侧相连接,第二侧板(7)的上端、冷流体出口管板(11)的上端及冷流体进口管板(12)的上端与上盖板(3)的前侧相连接,第二侧板(7)的下端、冷流体出口管板(11)的下端及冷流体进口管板(12)的下端与下盖板(8)的前侧相连接,其中,第二侧板(7)位于冷流体出口管板(11)与冷流体进口管板(12)之间且与冷流体出口管板(11)及冷流体进口管板(12)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中间流体传热的双管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流体进口集箱(1)及热流体出口集箱(4),热流体进口集箱(1)、热流体进口管板(9)、热流体传热管(14)、热流体出口管板(10)及热流体出口集箱(4)依次相连通。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李红智张一帆吴家荣姚明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