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306673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传感器包括:芯片主体和传感单元,芯片主体内设置有检测微流道,检测微流道的两端设置油样入、出口;传感单元包括四螺线管线圈传感器和激励‑检测单元,四螺线管线圈传感器包括对称缠绕在检测微流道上的两个激励线圈;激励‑检测单元包括对称缠绕在两个激励线圈外部的两个感应线圈,用于与四螺线管线圈传感器电磁耦合,来获取四螺线管线圈传感器的信息以及向其传输能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电压检测与电容检测相结合,根据信号的形状、幅值对颗粒的材质进行判断,增强了多参数油液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并能够通过切换模式实现对油液管道中的金属磨粒以及水滴、气泡的无线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感器,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1、油液中磨损颗粒的检测分析是工业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主要涉及机械设备和润滑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据统计,发动机80%故障是由固体磨粒引起的。磨粒的存在是机械部件破损的指示,通过检测和监测油液中的磨损颗粒,可以及时发现机械系统的异常磨损,从而预测潜在的机械故障。通过在磨损颗粒检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可靠性。同时定期检测油液中的磨损颗粒,可以实施合理的维护计划,有针对性地更换润滑油和过滤设备,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2、当前油液检测的技术手段很多,工业领域内常用的手段有超声检测技术、光学检测技术、能量检测技术和电感检测等。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大多未实现集成化,只能检测单一污染物,或对油液进行有源检测,在部分工况下无法使用;部分传感器只能大致区分铁磁性颗粒和非铁磁性颗粒,对于磨粒种类无法细致分辨。


技术实现思路

1、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本专利技术传感器实现电压-电容传感器集成化和无线提取数据相结合,具有更多的信号特征,能够实现不同材质磨粒通过传感器时的输出特性分析,从而实现无线检测油液中磨粒的目的,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传感器的实时性和便捷性。

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3、一种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包括:芯片主体和传感单元,其中:>

4、所述芯片主体,设置在玻璃基底上方,所述芯片主体内设置有检测微流道,检测微流道的两端分别开设两个开口,分别作为油样入口和油样出口;

5、所述传感单元,包括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和激励-检测单元,其中:

6、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包括对称缠绕在所述检测微流道上的第一激励线圈和第二激励线圈;

7、激励-检测单元,包括对称缠绕在所述第一激励线圈和第二激励线圈外部的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用于与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电磁耦合,获取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的信息,并向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传输能量。

9、进一步地,所述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包括电压检测模式和电容检测模式,其中:

10、在电压检测模式时,所述芯片主体还包括电压检测电路和交流电源,所述第一激励线圈和第二激励线圈的相邻引线连接后,与电压检测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同侧引线连接后,与交流电源连接;

11、在电容检测模式时,所述芯片主体还包括阻抗分析仪,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内侧引线不连接,形成等效电容,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外侧引线与阻抗分析仪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激励线圈和第二激励线圈均由线径为70μm的铜丝绕制而成,线圈匝数为200匝,内径均为1mm。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均由线径为70μm的铜丝绕制而成,线圈匝数为200匝,内径均为2mm。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激励线圈、第二激励线圈、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两端均连接有引线,且引线的数量为多个,引线均设置于所述芯片主体的一侧。

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所述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的制作方法,包括:

16、s1、制作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使用长度为7cm,直径为1mm的铜棒作为制作微流道的模具,将铜棒从两个螺线管线圈的内孔穿过并令铜棒紧贴两个螺线管线圈内壁,保证第一激励线圈、第二激励线圈同心,且第一激励线圈、第二激励线圈之间距离控制为60μm,并将第一激励线圈、第二激励线圈两端导线设置引线,待切换模式使用;

17、s2、制作激励-检测单元:将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固定在载玻片上,保证同心,将制作好的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穿过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固定于玻璃基底上,保证置于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中间,并确保二者同心;

18、s3、将pdms胶水与固化剂按照10∶1的比例进行混合,使用玻璃棒对其充分搅拌,将所得凝胶液体放入真空干燥箱内进行真空处理,时间设置为40min;取出真空处理后的凝胶液体,静置,待气泡消失,将凝胶液体缓慢倒入浇筑模具上进行塑模,将注塑好的传感器放入干燥箱进行固化处理,干燥箱温度设置为80℃,时间设置为90min;

19、s4、待凝胶液体固化,抽出铜棒以形成直径为1mm的微流道,加工出油样入口和油样出口。

20、较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将电压检测和电容检测相结合,能够通过切换模式对油液管路中的金属污染物磨粒、水滴和气泡进行无线检测;

2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在不破坏管路完整性及无需增加传感器零部件的前提下,增强了多参数油液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23、基于上述理由本专利技术可在传感器等领域广泛推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主体(6)和传感单元,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5)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8)用于与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电磁耦合,获取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的信息,并向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传输能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包括电压检测模式和电容检测模式,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励线圈(2)和第二激励线圈(7)均由线径为70μm的铜丝绕制而成,线圈匝数为200匝,内径均为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5)和第二感应线圈(8)均由线径为70μm的铜丝绕制而成,线圈匝数为200匝,内径均为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励线圈(2)、第二激励线圈(7)、第一感应线圈(5)和第二感应线圈(8)的两端均连接有引线,且引线的数量为多个,引线均设置于所述芯片主体(6)的一侧。

7.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主体(6)和传感单元,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5)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8)用于与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电磁耦合,获取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的信息,并向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传输能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螺线管线圈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包括电压检测模式和电容检测模式,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螺线管线圈的油液多污染物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励线圈(2)和第二激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晨朝张洪朋胡书魁张祚王晨勇孙玉清魏一李伟王吉喆付景国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