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新型搅拌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1730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新型搅拌桨,包括搅拌杆、推拉筒、旋转桨和搅拌桨叶,搅拌杆上对称均匀分布凸起,搅拌杆下端六分之五处套设环状固定带,推拉筒呈中空管状结构,上端两侧有横纵长度与弹簧夹相匹配的矩形通孔,推拉筒通过弹簧夹夹住凸起与搅拌杆相固定。使用搅拌桨时,夹紧弹簧夹,使推拉筒与旋转桨整体下移,旋转桨上端与环状固定带紧靠呈不同角度的分散,后松开弹簧夹,使其夹住凸起进行固定,在一定转速下,旋转桨因离心力的作用将溶液甩向器壁,达到冲击器壁的效果。该技术适用于瓶口较窄的烧瓶及类似仪器,防止粘性物质或固体颗粒粘连到器壁上,从而提高反应效率,且反应结束后易清洗仪器,使用方便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实验新型涉及到一种实验室用新型搅拌桨


技术介绍

1、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搅拌桨,能使反应物充分混合、受热均匀,缩短反应时间。在进行反应时,有时会涉及到粘性物质和有固体物质反应或生成的化学变化等,它们均会不同程度的附着在反应瓶上,不能参与反应,影响产率;且反应过程可能伴随高温、高压、酸性、碱性等多种环境,这些粘壁物质有可能发生性质改变,产生有害物质或其他杂质;反应结束后也会出现因物质附着仪器无法清洗干净的现象。因此,如何对反应中的反应液进行搅拌的同时还能避免粘壁现象,对提高产率以及清理仪器极具意义。

2、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有,专利cn204159339u,设计的搅拌桨在树脂物料反应时,使反应釜的底角和器壁等各个位置的物料都能得到充分搅拌,但不适用窄口烧瓶中的固液反应;专利cn211069741u,所涉及的x形,v形刮料搅拌器,可清理器壁上的物料,又可防止物料在设备底部堆积,清理范围广,但也不适用于瓶口较窄的烧瓶;专利cn215143040u,设计的自动刮料装置,可以有效地将粘于烧瓶瓶壁的物料清洗下来,但因刮料桨内部为与旋转轴内部中空管状结构相连通的空腔结构,导致刮料装置本身不易清洗,且此自动刮料装置使用电机,对装置要求高及耗电。

3、因此,针对上述使用窄口烧瓶及类似仪器的实验过程中对于粘性或固体颗粒遗留于器壁上的问题,本技术设计一款在反应过程中粘性或固体物质不易附着在器壁的搅拌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实验室用新型搅拌桨,包括搅拌杆(1)、推拉筒(2)、旋转桨(3)和搅拌桨叶(4)。

2、优选的,所述搅拌杆(1)上对称均匀分布凸起(5);所述推拉筒(2)呈中空管状结构;所述推拉筒(2)上端两侧有横纵长度与弹簧夹(7)的横纵长度相匹配的矩形通孔(8);所述推拉筒(2)通过弹簧夹(7)夹住凸起(5)与搅拌杆(1)相固定。移动推拉筒(2)时,夹紧弹簧夹(7),达到相应位置时松开弹簧夹(7),使其固定,操作简便。

3、优选的,所述推拉筒(2)内径与搅拌杆(1)外径相匹配。

4、优选的,所述搅拌杆(1)下端六分之五处套设环状固定带(6),以便旋转桨(3)有不同程度的散开。

5、优选的,所述推拉筒(2)与搅拌杆(1)长度之比为1:3-1:4。

6、优选的,所述旋转桨(3)包括桨柱和横柱,上端弯曲角度为15°-25°,下端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的桨柱弯曲角度为10°-20°,所述桨柱中间连接均匀分布的横柱,所述旋转桨(3)的长宽之比为1:8-1:10,使旋转桨(3)既有韧性又有刚性,在搅拌过程中旋转桨(3)可以轻易纵向弯曲,横向上不易变形,以便达到预期实验效果。

7、优选的,所述旋转桨(3)通过螺栓(11)与推拉筒(2)相固定。

8、优选的,所述搅拌杆(1)通过连接轴(10)与连接柱(9)相固定,所述搅拌桨叶(4)通过连接轴(10)与连接柱(9)相固定。

9、优选的,所述搅拌桨叶(4)弯曲角度为10°-20°,使搅拌更加均匀。

10、优选的,所述搅拌杆(1)、推拉筒(2)、搅拌桨叶(4)外表面均有聚四氟乙烯涂层,所述旋转桨(3)为聚四氟乙烯材质。

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2、本技术普适性强,适用于化学实验室中窄口烧瓶等其他类似仪器以及粘性物质和涉及有固体物质的反应。

13、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旋转桨张开的程度使粘性物质和固体物质不再附着到器壁上,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并在反应结束后便于清洗。

14、本技术搅拌桨操作简单,在反应过程中,通过推拉的方式便达到相应目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验室用新型搅拌桨,其特征是,包括搅拌杆(1)、推拉筒(2)、旋转桨(3)和搅拌桨叶(4);所述搅拌杆(1)上对称均匀分布凸起(5);所述搅拌杆(1)下端六分之五处套设环状固定带(6);所述推拉筒(2)呈中空管状结构;所述推拉筒(2)上端两侧有横纵长度与弹簧夹(7)的横纵长度相匹配的矩形通孔(8);所述推拉筒(2)通过弹簧夹(7)夹住凸起(5)与搅拌杆(1)相固定;所述推拉筒(2)内径与搅拌杆(1)外径相匹配;所述推拉筒(2)与搅拌杆(1)长度之比为1:3-1:4;所述旋转桨(3)包括桨柱和横柱,上端弯曲角度为15°-25°,下端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的桨柱弯曲角度为10°-20°,所述桨柱中间连接均匀分布的横柱,所述旋转桨(3)的长宽之比为1:8-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新型搅拌桨,其特征是:所述旋转桨(3)通过螺栓(11)与推拉筒(2)相固定;连接柱(9)为中空结构;所述搅拌杆(1)通过连接轴(10)与连接柱(9)相固定,所述搅拌桨叶(4)弯曲角度为10°-20°;所述搅拌桨叶(4)通过连接轴(10)与连接柱(9)相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新型搅拌桨,其特征是:所述搅拌杆(1)、推拉筒(2)、搅拌桨叶(4)外表面均有聚四氟乙烯涂层,所述旋转桨(3)为聚四氟乙烯材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室用新型搅拌桨,其特征是,包括搅拌杆(1)、推拉筒(2)、旋转桨(3)和搅拌桨叶(4);所述搅拌杆(1)上对称均匀分布凸起(5);所述搅拌杆(1)下端六分之五处套设环状固定带(6);所述推拉筒(2)呈中空管状结构;所述推拉筒(2)上端两侧有横纵长度与弹簧夹(7)的横纵长度相匹配的矩形通孔(8);所述推拉筒(2)通过弹簧夹(7)夹住凸起(5)与搅拌杆(1)相固定;所述推拉筒(2)内径与搅拌杆(1)外径相匹配;所述推拉筒(2)与搅拌杆(1)长度之比为1:3-1:4;所述旋转桨(3)包括桨柱和横柱,上端弯曲角度为15°-25°,下端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的桨柱弯曲角度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鑫冉李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