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电网传输线路取能装置及自供能传感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9567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网传输线路取能装置及自供能传感系统,取能装置包括封装套壳、定子、转子,所述封装套壳固定于定子外部,所述定子包括定子主体、感应线圈、硅钢和短路环,所述定子主体内部设有用于放置转子的通孔和用于放置感应线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对称设置在通孔两侧,所述通孔的内表面附着有绒毛和电极,转子外表面附着有两种薄膜,转子内部设有磁铁,所述硅钢对称设置在定子主体的外围,所述短路环固定在硅钢上;所述取能装置应用于自供能传感系统,可实现电网传输线路环境监测的自驱动感知,将传输线路磁能转换为稳定有序能量的驱动方式,在电网监测传感网络供电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有巨大潜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感,尤其是一种电网传输线路取能装置及自供能传感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常见的电网状态监测装置的供电方式可以分为传输供电、蓄电池供电和自供能供电3种。

2、对于传输供电,首先在低压侧能量发射端利用变换器将电能转换为激光、微波等形式的能量,随后通过光纤或空气等介质传输给高压侧能量接收端,最后利用光电池等发电装置将传输的能量转换为电能。传输供电可以实现高、低压系统的完全隔离,绝缘性能良好,但现有的传输供电技术都有比较明显的技术短板,例如,电设备寿命有限,维护成本高,转换效率也较低;微波传输供电容易产生强烈的电磁辐射,可能影响传输路径上的电气设备正常运行;耦合磁共振传输供电也存在功率密度低、耦合系数低等。此外所有传输供电装置均需要低压电源为变换器供电,成本较高,使用场景较为有限。

3、自供电技术可有效地将环境能源转化为电能,从而解决电网传感器长期面临的供电难题。太阳能电池和电流互感能量收集器是电网的常用方法。先进的机械能采集技术,如摩擦电、压电和电磁感应取能,将输电线周围的风能和振动能转换为电能。但这几种取能方式有着不可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网传输线路取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套壳(11)、定子(1)、转子(2),所述封装套壳(11)固定于定子(1)外部,所述定子(1)包括定子主体、感应线圈(8)、硅钢(10)和短路环(9),所述定子主体内部设有用于放置转子(2)的通孔和用于放置感应线圈(8)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对称设置在通孔两侧,所述通孔的内表面附着有绒毛(6)和电极,所述电极由若干间位导通、邻位断开的小电极组成,所述绒毛(6)位于各小电极之间的缝隙处,所述转子(2)置于该通孔内,并通过其中间的转轴与封装套壳(11)转动连接,转子外表面附着有两种薄膜,转子(2)内部设有磁铁(3),所述感应线圈(8)置于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网传输线路取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套壳(11)、定子(1)、转子(2),所述封装套壳(11)固定于定子(1)外部,所述定子(1)包括定子主体、感应线圈(8)、硅钢(10)和短路环(9),所述定子主体内部设有用于放置转子(2)的通孔和用于放置感应线圈(8)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对称设置在通孔两侧,所述通孔的内表面附着有绒毛(6)和电极,所述电极由若干间位导通、邻位断开的小电极组成,所述绒毛(6)位于各小电极之间的缝隙处,所述转子(2)置于该通孔内,并通过其中间的转轴与封装套壳(11)转动连接,转子外表面附着有两种薄膜,转子(2)内部设有磁铁(3),所述感应线圈(8)置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硅钢(10)为定子(1)填充部件,所述硅钢(10)对称设置在定子主体的外围,所述短路环(9)固定在硅钢(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传输线路取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路环(9)数量为2个,两个所述短路环(9)处于关于转子中心对称的硅钢(10)端口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传输线路取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为叉指铜电极(7),间位的铜电极导通,邻位的铜电极断开,可以最大程度的输出交变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传输线路取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圆形孔,所述圆形孔的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李庆桐栗大超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