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回油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9355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回油油路结构,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回油油路结构的散热和隔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发动机的回油油路结构,发动机包括缸头、设置在缸头下并具有燃烧室的缸体和设置在缸体下的箱体,缸头的上端具有凸轮轴室,本回油油路结构包括开设在缸体上的回油油路,凸轮轴室具有倾斜向下设置的底壁,底壁的下端开设有与回油油路连通的出油口一,本回油油路结构还包括开设在缸体的侧壁内的隔热油腔,隔热油腔位于燃烧室与缸体外侧壁之间。本发动机的回油油路结构可通过隔热油腔内的润滑油对燃烧室进行隔热,避免大部分热量传递给缸体的外侧壁,隔热油腔内的润滑油也可通过外界冷空气等进行自身的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回油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1、摩托车发动机作为摩托车行驶时的动力装置,在动力装置运行时,发动机内需要润滑油对各处进行润滑,以减缓零部件的磨损,而在润滑过程中,通常是将位于油底壳的油液通过机油泵,泵入到凸轮轴室内,对凸轮轴等进行润滑后,再从凸轮轴室向下流动至油底壳内,实现了润滑油的循环利用。

2、如中国专利申请【授权公告号:cn218669593u】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气缸头的回油结构,发动机包括箱体、安装在箱体中的曲轴组件和固连在箱体底部的油底壳,气缸头固连在箱体的顶部,回油结构包括气缸头中斜向下设置的回油通道,回油通道的出油口贯穿箱体的内壁,回油结构还包括箱体箱壁中呈弧形的导油壁,导油壁朝向曲轴组件凸出设置,导油壁的顶部位于回油通道出油口的正下方,底部位于油底壳储油腔的上方。

3、上述结构回油结构中气缸头的润滑油液是通过回油通道直接流入到箱体内,虽然实现了快速的回油,但是由于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各个部件的温度较高,虽然是在缸头处设置有散热片对缸头进行散热,但是缸体内的温度是较高的,人在骑乘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的回油油路结构,发动机包括缸头(1)、设置在缸头(1)下并具有燃烧室(21)的缸体(2)和设置在缸体(2)下的箱体(3),所述缸头(1)的上端具有凸轮轴室(11),本回油油路结构包括开设在缸体(2)上的回油油路(22),其特征在于,本回油油路结构还包括开设在缸体(2)的侧壁内的隔热油腔(23),所述凸轮轴室(11)具有倾斜向下设置的底壁(11c),所述底壁(11c)的下端开设有与回油油路(22)连通的出油口一(11a),所述隔热油腔(23)位于燃烧室(21)与缸体(2)外侧壁之间,所述底壁(11c)的中部开设有与隔热油腔(23)连通的出油口二(11b),所述回油油路(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回油油路结构,发动机包括缸头(1)、设置在缸头(1)下并具有燃烧室(21)的缸体(2)和设置在缸体(2)下的箱体(3),所述缸头(1)的上端具有凸轮轴室(11),本回油油路结构包括开设在缸体(2)上的回油油路(22),其特征在于,本回油油路结构还包括开设在缸体(2)的侧壁内的隔热油腔(23),所述凸轮轴室(11)具有倾斜向下设置的底壁(11c),所述底壁(11c)的下端开设有与回油油路(22)连通的出油口一(11a),所述隔热油腔(23)位于燃烧室(21)与缸体(2)外侧壁之间,所述底壁(11c)的中部开设有与隔热油腔(23)连通的出油口二(11b),所述回油油路(22)的出油口与隔热油腔(23)的出油口均与箱体(3)内腔(3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2)上开设有环绕燃烧室(21)设置的冷却水套(24),所述隔热油腔(23)位于冷却水套(24)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油腔(23)的横向截面呈长条形且沿着缸体(2)的外侧壁设置,所述隔热油腔(23)的两端朝向燃烧室(21)的方向弯曲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发动机的回油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萍辉郑林张展彧程雪君汤召烺张立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