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88864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珍稀濒危雉类保护和繁育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修建半野生大笼舍;步骤2,制作和投放仿生人工鸟巢;步骤3,安装自动投喂器;步骤4,安装监控设备;步骤5,投放亲鸟;步骤6,日常饲养;步骤7,求偶炫耀和交配;步骤8,产卵及种蛋处理;步骤9,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步骤10,亲鸟自行孵化;步骤11,雏鸟破壳和离巢;步骤12,亲鸟育雏;步骤13,雏鸟移出半野生大笼舍;步骤14,亲鸟补充和淘汰;步骤15,野外驯化;步骤16,野外回归。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成本低,操作简单,可有效壮大黄腹角雉野生种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珍稀濒危雉类保护和繁育,具体涉及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


技术介绍

1、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角雉属(tragopan),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鸟中大熊猫”,为我国特有珍禽。黄腹角雉野生数量少,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海拔600米以上的常绿阔叶林内。黄腹角雉自身繁殖能力较弱,天敌较多,野外繁殖成功率较低。得益于浙江乌岩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严格保护,黄腹角雉野生种群正以极缓慢的速度恢复。

2、上世纪以北京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组织攻克黄腹角雉人工繁育难题,并逐渐形成了小笼舍饲养、人工受精、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人工繁育体系,黄腹角雉人工种群逐步建立,并不断壮大。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技术指导下,开始人工繁育黄腹角雉,数量也从原来的1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只。传统的黄腹角雉人工繁育体系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成本高、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难以在基层保护区推广应用;2.人工受精常导致亲鸟自然交配能力下降或消失;3.人工受精导致雏鸟畸形率较高;4.人工育雏导致亲鸟哺育后代能力下降或消失;5.人工育雏导致雏鸟野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解决的技术问题

2、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根据黄腹角雉人工繁育体系基层推广难,人工种群在觅食、交配、躲避天敌等野性下降明显等基本情况,通过适宜区域修建半野生大笼舍饲养黄腹角雉扩大其活动范围和运动能力,通过减少与人接触和改变食物供应方式提高其觅食和躲避天敌的能力,通过自由交配和部分鸟蛋亲鸟自行孵化、育雏来提高其交配、孵化、育雏能力及后代的野性,以达到提高人工繁育的黄腹角雉的野外生存能力,为野外驯化和野外回归提供足够多的野性较强的人工饲养的黄腹角雉,最终推动黄腹角雉野生种群壮大。

3、技术方案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步骤1,修建半野生大笼舍:选择海拔700-1200米黄腹角雉生存适宜区域修建400平方米以上的大笼舍,大笼舍以钢柱作为支撑,大笼舍高8-10米,四周及上面用柔性钢丝网包裹,网孔确保能阻止小型兽类进入,笼舍四周地面以下30厘米、地面以上100厘米设置密网孔的钢丝网或硬塑料,在大笼舍内设置干净流水和若干个小水坑;

7、步骤2,制作和投放仿生人工鸟巢:用毛竹的竹青编织巢口直径25厘米,深15厘米的人工鸟巢,将人工鸟巢投放在胸径大于15厘米以上位于大笼舍内的大树上;

8、步骤3,安装自动投喂器:在大笼舍中间位置安装自动投喂器,投喂器安装高度在1.5-2米;

9、步骤4,安装监控设备:在每一个人工鸟巢的附近及大笼舍四周安装监控设备;

10、步骤5,投放亲鸟:选择2岁,非近亲,未作过人工授精,身体健硕的亲鸟,按雌雄3:1的比例于2月初春时节放入半野生大笼舍内饲养,同时,按照400平方米大笼舍放4只亲鸟,3雌1雄的标准,控制种群密度;

11、步骤6,日常饲养:根据黄腹角雉对食物的需求,配置颗粒饲料,将颗粒饲料放入自动投喂器;

12、步骤7,求偶炫耀和交配:经过1年时间的适应和锻炼,次年春天3-5月,雄性黄腹角雉表现出较多的求偶炫耀行为和交配能力;

13、步骤8,产卵及种蛋处理:交配后雌鸟开始产卵,通过监控设备观察每一个人工鸟巢的产卵情况,黄腹角雉一般产3枚卵即1窝卵就开始孵化,因此需人工每天及时捡走前5-6枚卵,进行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以促进雌鸟补卵,雌鸟补齐3枚卵,或弃巢寻找新巢重新产下3枚卵后开始孵化,被亲鸟遗弃的卵及时捡回进行人工孵化;

14、步骤90,亲鸟自行孵化:亲鸟产下第3窝卵后开始自行孵化,孵化期内,相对集中大量投食,同时通过监控设备详细记录亲鸟开始孵化、破壳和离巢时间;

15、步骤10,雏鸟破壳和离巢:孵化28天后种蛋陆续破壳,接下来3天,雏鸟勇敢振翅飞离巢穴,滑翔至地面,随雌鸟开始新生活;

16、步骤11,亲鸟育雏:雏鸟飞离巢穴后跟随雌鸟在地面觅食和活动,夜间雏鸟常躲藏在雌鸟羽翼下保暖,随着雏鸟逐渐长大,雌鸟鼓励雏鸟飞至低矮的树枝上过夜,以躲避地面天敌的危害,雏鸟长至3-4个月后开始独立生活;

17、步骤12,雏鸟移出半野生大笼舍:雏鸟生长到6个月,即冬季时,将其移出半野生大笼舍,留下亲鸟进入下一年的繁殖周期;

18、步骤13,亲鸟补充和淘汰:半野生大笼舍内的亲鸟6岁之后整批淘汰,重新更换新的2岁的亲鸟进去,同时,位于大笼舍的亲鸟偶然死亡的,也及时补充同龄的亲鸟进去;

19、步骤14,野外驯化:6月龄的黄腹角雉雏鸟移出大笼舍后放入野外驯化专用笼舍,经过3-6个月的野外训练;

20、步骤15,野外回归:在经过系统野外训练后,寻找合适的生境于晚春、夏天、初秋进行野外回归,同时,在黄腹角雉背上安装轻便的gps定位追踪器,以观察其回归野外后的生活状态。

21、优选地,步骤2中,人工鸟巢安放在高2-4米高的树杈上。

22、优选地,步骤2中,投放仿生人工鸟巢时,先用棕绳固定,再在鸟巢内铺一层松针、周边插柳杉小枝条,人工鸟巢上方设置挡雨装置。

23、优选地,步骤3中,自动投喂器要求储存空间较大,一次加料能饲养3天以上,自动投喂器需具有防水防潮功能以防止食物霉变,且投喂食物数量和频率可人工控制,以满足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黄腹角雉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不同需求。

24、优选地,步骤6中,具体为配置花生米和玉米组成的颗粒饲料,以及适量青饲料,采取多次少投的方法,以增加黄腹角雉觅食半野生大笼舍内植被的数量和频率。

25、更优选地,步骤8中,被亲鸟遗弃的卵也及时捡回进行人工孵化。

26、有益效果

27、1、本专利技术已经在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多年试验,通过本专利技术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人工饲养黄腹角雉的野性,恢复其交配、育雏和躲避天敌的能力,经过进一步野外训练后野外放归,大大增加其野外存活率,从而有效壮大黄腹角雉野生种群。

28、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适合区域修建半野生大笼舍,改变食物投喂方式,减少与人接触,帮助黄腹角雉恢复野性;通过自行交配、自行孵化、自行育雏,进一步增加其后代的野外生存能力;通过部分种蛋人工孵化额外增加繁殖产出。通过以上一系列综合措施,有效提高人工饲养黄腹角雉的野性,其后代,经过一段时间特殊的野外训练后放归大自然,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可有效壮大黄腹角雉野生种群。

29、3、理想状态下,400平方米的半野生大笼舍,可饲养4只黄腹角雉亲鸟(3雌1雄),3只雌鸟一年产卵27枚(按每只雌鸟产卵3窝9枚计算),其中18枚进行人工孵化,9枚雌鸟自行孵化,可获得约27只雏鸟。18只机器孵化、人工育雏的雏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人工鸟巢安放在高2-4米高的树杈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投放仿生人工鸟巢时,先用棕绳固定,再在鸟巢内铺一层松针、周边插柳杉小枝条,人工鸟巢上方设置挡雨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自动投喂器要求储存空间较大,一次加料能饲养3天以上,自动投喂器需具有防水防潮功能以防止食物霉变,且投喂食物数量和频率可人工控制,以满足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黄腹角雉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不同需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具体为配置花生米和玉米组成的颗粒饲料,以及适量青饲料,采取多次少投的方法,以增加黄腹角雉觅食半野生大笼舍内植被的数量和频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中,被亲鸟遗弃的卵也及时捡回进行人工孵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人工鸟巢安放在高2-4米高的树杈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投放仿生人工鸟巢时,先用棕绳固定,再在鸟巢内铺一层松针、周边插柳杉小枝条,人工鸟巢上方设置挡雨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自动投喂器要求储存空间较大,一次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西雷祖培郑方东潘向东王剑武陈小荣林海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