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79143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气水换热单元,与退火窑排气端连接,内部具有盛装有循环水的第一循环水管道和第二循环水管道;分回水单元,连接于第一循环水管道上并与第一循环水管道构成第一循环回路;制冷单元,连接于第二循环水管道上并与第二循环水管道构成第二循环回路,具有第三循环管道,所述第三循环管道与分回水单元连接并与分回水单元构成第三循环回路;切换单元,用于在冬季时控制第一循环回路连通,且用于在夏季时控制第二循环回路连通及控制第三循环管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退火窑的外排风热量,不影响工艺运行,降低外排风温度后,可以减少废热的排放污染,对环境十分友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玻璃厂退火窑余热利用,具体涉及一种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1、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2、玻璃退火所用的热工设备称为退火窑,退火窑作为玻璃工业中重要的热工设备之一,在玻璃退火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热量,其中约40%的热量通过窑体自身散失,60%的热量被冷却风系统吸收,形成高温空气排放。退火窑外排热风平均温度达到350℃,一条生产线的热风量在20000~40000nm3/h,存在大量的余热资源可以利用。

3、由于退火窑在玻璃生产全流程中所占的能量比重较低,以往对退火窑的节能设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玻璃退火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热量未被有效利用,造成热量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玻璃退火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热量未被有效利用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包括:

4、气水换热单元,所述气水换热单元与退火窑排气端连接,所述气水换热单元的内部具有盛装有循环水的第一循环水管道和第二循环水管道,所述气水换热单元用于利用退火窑排气余热对第一循环水管道和第二循环水管道内的循环水进行加热;

5、分回水单元,所述分回水单元连接于第一循环水管道上并与第一循环水管道构成第一循环回路;

6、制冷单元,所述制冷单元连接于第二循环水管道上并与第二循环水管道构成第二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单元具有用于对冷媒介质进行输送的第三循环管道,所述第三循环管道与分回水单元连接并与分回水单元构成第三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单元用于利用第二循环水管道上的热量使制冷剂升温升压,且制冷剂在升温升压时吸收第三循环管道内冷媒介质的热量,以对第三循环管道内冷媒介质进行制冷;

7、切换单元,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在冬季时控制第一循环回路连通,以使分回水单元直接利用循环水进行供热,且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在夏季时控制第二循环回路连通及控制第三循环管道连通,以使分回水单元直接利用制冷单元输出的冷媒介质进行供冷。

8、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循环水管道包括第一循环出水管道和第一循环进水管道,第一循环出水管道与分回水单元的输入口连接,第一循环进水管道与分回水单元的输出口连接;

9、所述第二循环水管道包括第二循环出水管道和第二循环进水管道,第二循环出水管道与制冷单元的输入口连接,第二循环进水管道与制冷单元的输出口连接;

10、所述第三循环管道包括第三循环出水管道和第三循环进水管道;所述第三循环出水管道一端与制冷单元的冷媒介质出口连接,另一端与分回水单元输入口连接;所述第三循环进水管道的一端与分回水单元输出口连接,另一端与制冷单元的冷媒介质入口连接。

11、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切换单元包括设置在第一循环出水管道上的第一阀门、设置在第一循环进水管道上的第二阀门、设置在第二循环出水管道上的第三阀门、设置在第二循环进水管道上的第四阀门、设置在第三循环出水管道上的第五阀门以及设置在第三循环进水管道上的第六阀门;

12、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在冬季供热时控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打开,同时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关闭;

13、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在夏季供冷时控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关闭,同时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打开。

14、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分回水单元包括:

15、分水器,所述分水器具有分水器进水端、分水器供水端、分水器输水端和分水器排水端,所述分水器进水端与第一循环出水管道和第三循环出水管道连接,所述分水器供水端适于与车间供暖空调系统连接,所述分水器输水端与集水器连接;

16、集水器,所述集水器具有集水器进水端、集水器供水端、集水器输水端和集水器排水端,所述集水器供水端适于与车间供暖空调系统连接,所述集水器输水端连接有集水器输水管道,集水器输水管道分别与第一循环进水管道和第三循环进水管道连接。

17、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集水器输水管道的中部分设为至少一条输水支管,每一条所述输水支管上设置有第一循环水泵;

18、和/或

19、所述集水器输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子水处理仪;

20、和/或

21、所述集水器输水管道上连接设置有补水单元。

22、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补水单元包括:

23、全自动软化水设备,所述全自动软化水设备与自来水供给口相连接,用于将自来水转化为软化水;

24、软化水箱,所述软化水箱与全自动软化水设备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软化水箱的出水口与集水器输水管道相连接;

25、变频定压补水机组,所述变频定压补水机组设置在软化水箱与集水器输水管道之间。

26、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制冷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所述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包括:

27、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蒸发器壳体,所述第三循环出水管道和第三循环进水管道与蒸发器壳体互不连通并与蒸发器壳体进行热交换;

28、吸收器,所述吸收器包括吸收器壳体,所述吸收器壳体与蒸发器壳体相连通;

29、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蒸汽发生器壳体,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与吸收器壳体构成循环回路,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道和第二循环进水管道与蒸汽发生器壳体互不连通并与蒸汽发生器壳体进行热交换;

30、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一端与蒸汽发生器壳体相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壳体相连接;所述吸收器与冷凝器分别由冷却塔单元供给冷却水并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

31、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冷却塔单元包括:

32、至少一个冷却塔,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连接有冷却水输出管道,所述冷却塔的入水口连接有冷却水输入管道,所述冷却水输出管道和冷却水输入管道与吸收器连接并与吸收器进行热交换,且冷却水输出管道和冷却水输入管道与冷凝器连接并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

33、至少一个冷却水泵,所述冷却水泵设置在冷却水输出管道上;

34、全自动加药装置,所述全自动加药装置用于向冷却水输出管道内加入药剂;

35、第二电子水处理仪,所述第二电子水处理仪并联设置在冷却水输出管道上。

36、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所述气水换热单元包括:

37、静压箱,所述静压箱的输入口与至少一条退火窑的热风管道连接,所述静压箱的输出口与至少一个气水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热风管道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热风管道引出风量的电动对开多叶风阀;

38、高温风机,所述高温风机设置在静压箱与气水换热器之间,或所述高温风机设于气水换热器排风侧,所述高温风机用于将静压箱内的气流引入至气水换热器;

39、气水换热器,所述气水换热器上设置有烟气排口,所述第一循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水管道包括第一循环出水管道(20)和第一循环进水管道(21),第一循环出水管道(20)与分回水单元的输入口连接,第一循环进水管道(21)与分回水单元的输出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包括设置在第一循环出水管道(20)上的第一阀门(191)、设置在第一循环进水管道(21)上的第二阀门(192)、设置在第二循环出水管道(22)上的第三阀门(193)、设置在第二循环进水管道(23)上的第四阀门(194)、设置在第三循环出水管道(24)上的第五阀门(195)以及设置在第三循环进水管道(25)上的第六阀门(19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回水单元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器输水管道的中部分设为至少一条输水支管,每一条所述输水支管上设置有第一循环水泵(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单元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4);所述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4)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单元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水换热单元包括:

10.一种退火窑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水管道包括第一循环出水管道(20)和第一循环进水管道(21),第一循环出水管道(20)与分回水单元的输入口连接,第一循环进水管道(21)与分回水单元的输出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包括设置在第一循环出水管道(20)上的第一阀门(191)、设置在第一循环进水管道(21)上的第二阀门(192)、设置在第二循环出水管道(22)上的第三阀门(193)、设置在第二循环进水管道(23)上的第四阀门(194)、设置在第三循环出水管道(24)上的第五阀门(195)以及设置在第三循环进水管道(25)上的第六阀门(19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退火窑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邈余应寿岳玲玲梅焘罗文豪刘仁杰沈雨夕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