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稠油降黏剂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稠油降黏剂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7290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稠油降黏剂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稠油降黏剂包括以下成分:丙烯酰胺复合物、丙烯酸钠单体、渗透剂、乳化剂、氢氧化钠、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稠油降黏剂可以在稠油中形成乳化体系,从而将稠油分散为微小液滴,降低了稠油的黏度,并具有较好的耐盐性能,促进稠油与水的分散和剥离提高了稠油的可流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稠油降黏用剂,尤其涉及一种稠油降黏剂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稠油降黏剂是一种用于降低稠油粘度的化学品,稠油降黏剂的现有技术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法、高分子聚合物法、微波辅助法和离子液体法等,表面活性剂法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乳化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等特性,改善稠油的流变特性,提高稠油的可流动性和乳化性能,从而实现对稠油黏度的降低和剥离效果的提高。高分子聚合物法是利用高分子聚合物与稠油的作用,包括黏附、吸附、包覆等,改善稠油的流变特性,提高稠油的可流动性和乳化性能,从而实现对稠油黏度的降低和剥离效果的提高。微波辅助法是利用微波辐射加热稠油和降黏剂的混合物,使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改善稠油的流变特性,提高稠油的可流动性和乳化性能,从而实现对稠油黏度的降低和剥离效果的提高。离子液体法是利用离子液体与稠油的相互作用,改变稠油的分子结构,从而改善稠油的流变特性,提高稠油的可流动性和乳化性能,从而实现对稠油黏度的降低和剥离效果的提高。

2、虽然现有技术中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稠油降黏剂,可以降低稠油的黏度,提高稠油的可流动性,提高稠油的乳化性能,增加稠油与水之间的剥离力,提高耐盐性能,但是这些技术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稠油降黏剂的作用时间较短,在油井中注入稠油降黏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稠油的黏度会逐渐恢复,需要再次注入稠油降黏剂才能保持稠油的可流动性。稠油降黏剂的分散效果不理想,一些稠油降黏剂在稠油中的分散效果不理想,稠油中会出现大量的聚集物,导致稠油的乳化效果和降黏效果不佳。稠油降黏剂的降黏和耐盐效果差,因此,稠油降黏剂的研究和应用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以提高其耐盐效果、增强分散性能、提高降黏效果。

3、专利技术授权专利cn113292977b公开一种稠油降黏剂及其应用,属于稠油的降黏开采
该稠油降黏剂,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算,包括以下组分:氮杂卡宾铁5~10wt%,氧化剂15~30wt%,供氢剂1~5wt%,磷酸5~10wt%,乳化剂0.5~1wt%,碱1~1.5%,其余为溶剂,总计100%。该专利技术还包括上述稠油降黏剂在降解稠油中的应用。该专利技术提出的降黏剂实现了提高降黏率的同时,提高了重质组分转化为轻质组分的占比。但是该专利技术制备的稠油降黏剂耐盐效果差,分散和剥离效果不理想。

4、专利技术授权专利cn112778456b公开了一种耐温型稠油降黏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稠油降黏用剂
所述耐温型稠油降黏聚合物其原料包括丙烯酰胺单体、丙烯酸钠单体、疏水单体、耐温功能单体、微交联单体、引发剂、温度稳定剂和水。该专利技术制得的耐温型稠油降黏聚合物不仅能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与稠油亲和性能,而且具有良好耐温性能,特别适于高温稠油油藏开发,具有良好的实际生产应用之价值。但是该专利技术制备的稠油降黏聚合物耐盐效果差、降黏效果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现有技术中稠油降黏剂降黏和耐盐效果差,分散和剥离效果不理想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好降黏和耐盐效果、分散和剥离效果好的稠油降黏剂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

2、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稠油降黏剂,包括以下成分:丙烯酰胺复合物、丙烯酸钠单体、乳化剂、渗透剂、氢氧化钠、水。

4、优选的,所述稠油降黏剂,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成分:丙烯酰胺复合物10~20wt%、丙烯酸钠单体1~10wt%、乳化剂0.5~1wt%、渗透剂0.5~1wt%、氢氧化钠0.1~0.5wt%,其余为水。

5、所述渗透剂为全氟辛酸、全氟辛酸甲酯、全氟辛酸乙酯、甲醇、乙二醇、异丙醇中的至少一种。

6、所述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醚硅油中的至少一种。

7、所述丙烯酰胺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8、s1、将烯丙基聚乙二醇加入到四氢呋喃中,搅拌混合,然后加入氢氧化钠,得到混合物;将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入混合物中,室温下反应,再加入水,过滤,收集溶剂旋转蒸发,得到粗产物;

9、s2、将二甲基亚砜和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混合,在高温搅拌反应,当混合物变成淡黄色液体时,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然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室温搅拌,倒入丙酮中真空过滤,收集固体干燥,得到前处理物;

10、s3、将丙烯酰胺、丙烯酸、对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步骤s1制备的粗产物和步骤s2制备的前处理物加入到水中,用氮气脱气,室温搅拌,然后加入复合引发剂,搅拌反应,用无水乙醇洗涤,研磨过筛,干燥,得到丙烯酰胺复合物。

11、优选的,所述丙烯酰胺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以重量份计:

12、s1、将20~40份烯丙基聚乙二醇加入到500~700份四氢呋喃中,100~500rpm搅拌混合1~5h,然后加入0.1~0.3份氢氧化钠,得到混合物;将0.5~2份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入混合物中,室温下反应1~3h,再加入10~30份水,200~400目筛网过滤,收集溶剂旋转蒸发,得到粗产物;

13、s2、将120~180份二甲基亚砜和5~10份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混合,在130~160℃、100~500rpm搅拌反应,当混合物变成淡黄色液体时,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然后加入8~15份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室温100~500rpm搅拌1~4h,倒入150~300份丙酮中真空过滤,收集固体在40~50℃的真空烘箱中干燥8~15h,得到前处理物;

14、s3、将50~70份丙烯酰胺、10~20份丙烯酸、5~15份对苯乙烯磺酸钠、3~8份甲基丙烯酸月桂酯、3~8份步骤s1制备的粗产物和3~8份步骤s2制备的前处理物加入到400~600份水中,用氮气脱气,室温100~300rpm搅拌10~20min,然后加入1.9~5.6份复合引发剂,50~60℃、100~300rpm搅拌反应4~8h,用无水乙醇洗涤,研磨过100~300目筛,在真空烘箱中干燥,得到丙烯酰胺复合物。

15、所述复合引发剂为过硫酸钾和2,2-偶氮双(2-甲基丙脒)盐酸盐按照质量比0.5~2:0.3~0.8混合而成。

16、所述稠油降黏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7、在氮气气氛下,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将丙烯酰胺复合物、丙烯酸钠单体、苯乙烯磺酸钠、全氟辛酸、氢氧化钠和水混合,在40~60℃、100~500rpm搅拌1~3h,得到稠油降黏剂。

18、本专利技术制备的稠油降黏剂在稠油处理中的应用。

19、本专利技术将丙烯酰胺复合物、丙烯酸钠单体、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全氟辛酸、氢氧化钠和水混合,高温搅拌,得到稠油降黏剂。其中所述丙烯酰胺复合物是将烯丙基聚乙二醇加入到四氢呋喃中,搅拌混合,然后加入氢氧化钠,得到混合物;将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入混合物中反应,再加入水,过滤,旋转蒸发,得到粗产物;将二甲基亚砜和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高温搅拌反应,然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搅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稠油降黏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成分:丙烯酰胺复合物、丙烯酸钠单体、渗透剂、乳化剂、氢氧化钠、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稠油降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稠油降黏剂,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成分:丙烯酰胺复合物10~20wt%、丙烯酸钠单体1~10wt%、渗透剂0.5~1wt%、乳化剂0.5~1wt%、氢氧化钠0.1~0.5wt%,其余为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稠油降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剂为全氟辛酸、全氟辛酸甲酯、全氟辛酸乙酯、甲醇、乙二醇、异丙醇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稠油降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醚硅油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稠油降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酰胺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稠油降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引发剂为过硫酸钾和2,2-偶氮双(2-甲基丙脒)盐酸盐按照质量比0.5~2:0.3~0.8混合而成。

7.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6所述稠油降黏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步骤如下:在氮气气氛下,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将丙烯酰胺复合物、丙烯酸钠单体、苯乙烯磺酸钠、全氟辛酸、氢氧化钠和水混合,在40~60℃、100~500rpm搅拌1~3h,得到稠油降黏剂。

8.一种如权利要求1~6所述稠油降黏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稠油降黏剂在稠油处理中的应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稠油降黏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成分:丙烯酰胺复合物、丙烯酸钠单体、渗透剂、乳化剂、氢氧化钠、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稠油降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稠油降黏剂,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成分:丙烯酰胺复合物10~20wt%、丙烯酸钠单体1~10wt%、渗透剂0.5~1wt%、乳化剂0.5~1wt%、氢氧化钠0.1~0.5wt%,其余为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稠油降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剂为全氟辛酸、全氟辛酸甲酯、全氟辛酸乙酯、甲醇、乙二醇、异丙醇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稠油降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醚硅油中的至少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文杰杨大春郑雄杰
申请(专利权)人:德源生物科技海南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