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导电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70970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5
本技术公开了碳纳米管导电膜,涉及离型膜防静电技术领域,第一导电层设置有多个导电腔,填充有碳纳米管;第二导电层设置有多个导电通槽,贯穿第二导电层,填充有碳纳米管,导电通槽与导电腔连通;吸附层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通孔,导电通槽和导电腔内的碳纳米管与吸附面直接接触,用于引导静电传递并加速消除静电。根据本技术的碳纳米管导电膜,第二导电层的碳纳米管透过通孔与吸附面直接接触,当吸附面产生静电时,碳纳米管能够迅速引导静电流动,静电通过导电通槽进入导电腔内的碳纳米管中并消除。碳纳米管与吸附面直接接触导电,通过其导电性质迅速消除静电,杜绝静电堆积,使离型膜能够吸附在静电产生量大的设备表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离型膜防静电,特别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导电膜


技术介绍

1、离型膜,又称剥离膜、隔离膜、分离膜、离形膜、薄膜或防粘膜等等。离型膜具有优秀的隔离、填充、保护的作用,同时离型膜便于剥离,万用且便利,被用在多种产品的加工过程中,在生产屏幕类产品时,离型膜被用于覆盖在屏幕成品的面板上,防止在运输过程中面板被刮花或者损坏。

2、中国专利cn 202223410057.8中公开一种碳纳米管防静电离型膜,包括基层;基层的上面通过第一胶水层与第一防静电硅胶层固定粘接,基层的下面通过第二胶水层与第二防静电硅胶层固定粘接;基层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排列开设有多条第一粘连槽和多条第二粘连槽,第一胶水层和第二胶水层中均容置有碳纳米管,第一胶水层和碳纳米管填充于多条第一粘连槽中并与多条第一粘连槽的内壁粘接,增大了第一胶水层与基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基层与第一胶水层粘接牢固,不易分层或分离;第二胶水层和碳纳米管填充于多条第二粘连槽中并与多条第二粘连槽的内壁粘接,增大了第二胶水层与基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基层与第二胶水层粘接牢固,不易分层或分离。

3、现有离型膜中的碳纳米管分布虽然能够改善离型膜结构层粘接问题,但碳纳米管的布局导致防静电性能受限,在不断产生静电的设备表面使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离型膜中的碳纳米管分布虽然能够改善离型膜结构层粘接问题,但碳纳米管的布局导致防静电性能受限,在不断产生静电的设备表面使用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碳纳米管导电膜,碳纳米管结构布局优化,提升导电性能,静电消除效率更高,杜绝静电堆积。

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包括依次粘接的pet薄膜基材、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吸附层;

3、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有多个导电腔,所述导电腔内填充有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平铺于所述导电腔内;

4、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有多个导电通槽,所述导电通槽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导电通槽内填充有所述碳纳米管,所述导电通槽与所述导电腔连通;

5、所述吸附层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导电通槽连通,所述吸附层与吸附面贴合,所述导电通槽和所述导电腔内的所述碳纳米管与吸附面直接接触,用于引导静电传递并加速消除静电。

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pet薄膜基材一侧的表面向内凹陷压制形成所述导电腔。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电腔呈多边形结构,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相邻所述导电腔间隔2mm至4mm。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相邻所述导电腔之间设置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内填充所述碳纳米管,各所述导电腔通过所述连通槽导通。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通槽的宽度与相邻所述导电腔的间距的比值为3:2。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碳纳米管的填充顶部与所述导电腔内的端面齐平。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所述导电通槽垂直于所述导电腔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导电腔的面积。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附层的所述通孔的开孔直径小于所述导电通槽的开孔直径。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比值为2:1。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pet薄膜基材、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通过粘结剂粘接。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碳纳米管导电膜,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所述碳纳米管透过所述通孔与吸附面直接接触,当吸附面产生静电时,所述碳纳米管能够迅速引导静电流动,静电通过所述导电通槽进入所述导电腔内的所述碳纳米管中并消除。所述碳纳米管与吸附面直接接触导电,通过其导电性质迅速消除静电,杜绝静电堆积,使离型膜能够吸附在静电产生量大的设备表面上。

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粘接的PET薄膜基材(100)、第一导电层(200)、第二导电层(300)和吸附层(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200)靠近所述PET薄膜基材(100)一侧的表面向内凹陷压制形成所述导电腔(2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腔(210)呈多边形结构,所述第一导电层(200)上相邻所述导电腔(210)间隔2mm至4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导电腔(210)之间设置有连通槽(220),所述连通槽(220)内填充所述碳纳米管(500),各所述导电腔(210)通过所述连通槽(220)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槽(220)的宽度与相邻所述导电腔(210)的间距的比值为3: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500)的填充顶部与所述导电腔(210)内的端面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300)的所述导电通槽(310)垂直于所述导电腔(210)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导电腔(210)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400)的所述通孔(410)的开孔直径小于所述导电通槽(310)的开孔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200)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导电层(300)的厚度比值为2: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薄膜基材(100)、所述第一导电层(200)和所述第二导电层(300)之间通过粘结剂粘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粘接的pet薄膜基材(100)、第一导电层(200)、第二导电层(300)和吸附层(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200)靠近所述pet薄膜基材(100)一侧的表面向内凹陷压制形成所述导电腔(2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腔(210)呈多边形结构,所述第一导电层(200)上相邻所述导电腔(210)间隔2mm至4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导电腔(210)之间设置有连通槽(220),所述连通槽(220)内填充所述碳纳米管(500),各所述导电腔(210)通过所述连通槽(220)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纳米管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槽(220)的宽度与相邻所述导电腔(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永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鑫玺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