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7090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结构,包括:一导光单元、一反射单元、一发光单元及一散射图案单元。导光单元具有一透明的导光本体,并且导光本体具有入光面、反射面、出光面、多个出光弧面及反射弧面。反射单元可选择地包覆导光本体的一部分。发光单元设置导光本体的入光面的外侧。散射图案单元设置于反射面上。藉此,发光单元所产生的光束穿过入光面以导入导光本体内,然后上述位于导光本体内的光束透过该反射面及上述两个反射弧面的反射与该散射图案单元的散射而投向出光面及该多个出光弧面,最后光束从出光面及该多个出光弧面朝一预定方向投射出去。(*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源产生结构,尤指一种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 性的光源产生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现有的接触式影像感测装置包括有一封装壳体la、一均勻光产生结 构2a、一接触式影像传感器3a及一 GRIN(Gradient Reflective Index)成像光学组件4a。其中,该封装壳体la,其具有一封装本体10a、一位于该封装本体IOa上方的上 容置空间11a、一位于该封装本体IOa下方且与该上容置空间Ila彼此分开的下容置空间 12a、及一连通该上容置空间Ila及该下容置空间12a的中央容置空间13a。再者,该均勻光产生结构2a容置于该上容置空间Ila并定位于该封装本体IOa 上,并且该均勻光产生结构2a包括一导光本体20a、一C形反射罩体21a及一发光组件 (图未示)。其中,该导光本体20a容置于该C形反射罩体21a内,并且发光组件设置该导 光本体20a的外侧。另外,该接触式影像传感器3a容置于该下容置空间12a内,并且该接触式影像传 感器3a具有一电路板30a及一电性地设置于该电路板30a上的接触式影像感测芯片数组 31a。此外,该GRIN成像光学组件4a定位在中央容置空间13a内,并且该GRIN成像光学组 件4a具有一相对应该接触式影像感测芯片数组31a的成像光学组件数组40a。藉此,该发光组件所产生的光束S穿可透过该导光本体20a光均勻效果及该C形 反射罩体21a的光反射效果,以穿过一透明玻璃g的方式投射至一稿件D而产生一反弹光 S',最后再透过该GRIN成像光学组件4a将该稿件D的反弹光S'传到该接触式影像传感 器3a上,以感测该稿件D的影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 结构,能够提高出光效率(增加光的利用率)、增加光的照明范围、及产生具有指向性的光 源。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种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提升发 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结构,包括一导光单元、一反射单元、一发光单元及 一散射图案单元。其中,该导光单元具有一透明的导光本体,并且该导光本体具有一入光 面、一相反于该入光面的对应面、多个连接于该入光面及该对应面之间的反射面、一连接于 该入光面及该对应面的之间的出光面、两个分别位于该出光面的上端及下端的出光弧面、 及两个分别位于该反射面的上端及下端的反射弧面,其中上述两个出光弧面及上述两个反 射弧面皆连接于该入光面及该对应面之间,并且该反射面与该出光面位于该导光本体的两 相反端。该反射单元可选择地包覆该导光本体的一部分而露出该入光面、该出光面及上述 两个出光弧面或只包覆该导光本体的反射面。该发光单元设置该导光本体的入光面的外侧。该散射图案单元设置于该反射面上,其中该散射图案单元由多个散射微结构所组成。藉此,该发光单元所产生的光束穿过该入光面以导入该导光本体内,然后上述位 于该导光本体内的光束透过该反射面及上述两个反射弧面的反射与该散射图案单元的散 射而投向该出光面及上述两个出光弧面,最后该光束从该出光面及上述两个出光弧面朝一 预定方向投射出去。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种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提升发 光效率及增加 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结构,包括一导光单元、一反射单元、一发光单元及 一散射图案单元。其中,该导光单元具有一透明的导光本体,并且该导光本体具有至少一入 光面、一反射面、一相对应该反射面的出光面、多个出光弧面、及多个反射弧面。该反射单元 可选择地包覆该导光本体的一部分而露出该入光面、该出光面及该多个出光弧面或只包覆 该导光本体的反射面。该发光单元设置该导光本体的入光面的外侧。该散射图案单元设置 于该反射面上,其中该散射图案单元由多个散射微结构所组成。藉此,该发光单元所产生的光束穿过该入光面以导入该导光本体内,然后上述位 于该导光本体内的光束透过该反射面及上述两个反射弧面的反射与该散射图案单元的散 射而投向该出光面及该多个出光弧面,最后该光束从该出光面及该多个出光弧面朝一预定 方向投射出去。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在该导光本体上设计「多个出光弧 面及多个反射弧面」,以使得导入该导光本体的光束可透过「该反射面、该散射图案单元、该 多个反射弧面及该多个出光弧面」的配合,以提高出光效率(增加光的利用率)、增加光的 照明范围、及产生具有指向性的光源(亦即可将光源聚集在指定的光传感器上,以减少光 传感器的误判)。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 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 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 以限制者。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接触式影像感测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C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图2D1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使用一个发光模块配合第一种 散射微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图2D2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使用一个发光模块配合第二种 散射微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图2D3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使用两个发光模块配合第三种 散射微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图2D4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使用两个发光模块配合第四种 散射微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图2E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部分光束的投光方式的侧 视示意图;图2F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部分光束的投光方式的侧 视示意图;图2G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部分光束的投光方式的侧 视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3B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以及图5B为本技术光源产生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主要单元符号说明[现有]封装壳体Ia封装本体IOa上容置空间Ila下容置空间12a中央容置空间13a均勻光产生结构 2a导光本体20a匚形反射罩体21a影像传感器3a电路板30a影像感测芯片数组31a成像光学组件 4a成像光学组件数组40a稿件D透明玻璃g光束S反弹光S'[本技术]导光单元1导光本体10入光面100对应面101反射面102出光面103出光弧面104反射弧面105上表面106下表面107反射单元2基板本体 20反射薄膜21黏性表面210反射层23发光单元3发光模块 30红色发光二极管R 绿色发光二极管G蓝色发光二极管B散射图案单元4散射微结构 40光束L第一部分光束Ll第二部分光束L2第三部分光束L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A至图2G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 增加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结构,包括一导光单元1、一反射单元2、一发光单元3及一散 射图案单元4。其中,该导光单元1具有一透明的导光本体10,并且该导光本体10的侧剖面可为 类似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的光源产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光单元,具有一透明的导光本体,并且该导光本体具有一入光面、一相反于该入光面的对应面、多个连接于该入光面及该对应面之间的反射面、一连接于该入光面及该对应面之间的出光面、两个分别位于该出光面的上端及下端的出光弧面、及两个分别位于该反射面的上端及下端的反射弧面,其中上述两个出光弧面及上述两个反射弧面皆连接于该入光面及该对应面之间,并且该反射面与该出光面位于该导光本体的两相反端;一反射单元,可选择地包覆该导光本体的一部分而露出该入光面、该出光面及上述两个出光弧面或只包覆该导光本体的反射面;一发光单元,设置该导光本体的入光面的外侧;以及一散射图案单元,设置于该反射面上,其中该散射图案单元由多个散射微结构所组成;该发光单元所产生的光束穿过该入光面以导入该导光本体内,然后上述位于该导光本体内的光束透过该反射面及上述两个反射弧面的反射与该散射图案单元的散射而投向该出光面及上述两个出光弧面,最后该光束从该出光面及上述两个出光弧面朝一预定方向投射出去。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的光源产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光单元,具有一透明的导光本体,并且该导光本体具有一入光面、一相反于该入光面的对应面、多个连接于该入光面及该对应面之间的反射面、一连接于该入光面及该对应面之间的出光面、两个分别位于该出光面的上端及下端的出光弧面、及两个分别位于该反射面的上端及下端的反射弧面,其中上述两个出光弧面及上述两个反射弧面皆连接于该入光面及该对应面之间,并且该反射面与该出光面位于该导光本体的两相反端;一反射单元,可选择地包覆该导光本体的一部分而露出该入光面、该出光面及上述两个出光弧面或只包覆该导光本体的反射面;一发光单元,设置该导光本体的入光面的外侧;以及一散射图案单元,设置于该反射面上,其中该散射图案单元由多个散射微结构所组成;该发光单元所产生的光束穿过该入光面以导入该导光本体内,然后上述位于该导光本体内的光束透过该反射面及上述两个反射弧面的反射与该散射图案单元的散射而投向该出光面及上述两个出光弧面,最后该光束从该出光面及上述两个出光弧面朝一预定方向投射出去。2.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结构,其特 征在于该导光本体具有一连接于该入光面及该对应面之间的上表面及一连接于该入光面 及该对应面之间的下表面,该上表面与该下表面位于该导光本体的两相反端,并且该导光 本体的外表面由该入光面、该对应面、该反射面、该出光面、上述两个出光弧面、上述两个反 射弧面、该上表面及该下表面所组成。3.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结构,其特 征在于上述两个出光弧面大小相同且相互对称,并且上述两个反射弧面大小相同且相互 对称。4.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结构,其特 征在于上述两个出光弧面大小不相同且不相互对称,并且上述两个反射弧面大小不相同 且不相互对称。5.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结构,其特 征在于该发光单元具有一设置该导光本体的入光面外侧的发光模块,该多个散射微结构 彼此分开,并且该多个散射微结构的密度或尺寸沿着远离该发光模块的方向渐渐变大。6.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用于提升发光效率及增加光源指向性的光源产生结构,其特 征在于该发光单元具有两个分别设置该导光本体的入光面外侧及该对应面外侧的发光模 块,该对应面被该反射单元所曝露出来,该多个散射微结构彼此分开,并且该多个散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亦龙李昆勋丁俞文
申请(专利权)人:敦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