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会由于加蔽线导致信号线破损的高可靠性的差动传送电缆以及包含该差动传送电缆在内的复合电缆。差动传送电缆(1)具有:一对信号线(2),其中心导体(11)被电介质层(12)和蒙皮层(13)包覆;加蔽线(3),其沿着信号线(2)排列;以及外部导体(4),其覆盖信号线(2)及加蔽线(3),加蔽线(3)被由半导电性材料构成的覆膜(3b)覆盖,该半导电性材料含有导电性填充材料,具有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传送数字数据等的差动传送电缆、以及包 含该差动传送电缆在内的复合电缆。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作为传送数字数据等的差动传送电缆的电缆,其由2 根差动传送信号线、加蔽线、和对它们进行覆盖的屏蔽外皮构成(例 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还已知一种传送线,其具有形成为与信号线相同的剖面 的加蔽线,以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进行末端至端子的连接,该加蔽线 是在由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套管的中央配置加蔽线用绞合金属导体而 形成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传送线的加蔽线的套管,由含 有金属粉末或炭黑等导电性或半导性材料这样的填充材料的聚合物 等适当的半导性材料形成。专利文献l:特开2002—13593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9 — 2131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具有金属为露出状态的加蔽线的差动传送电缆中,如 果施加弯曲力,则在该弯曲位置上,加蔽线压在信号线上,有时会由 被按压的加蔽线导致信号线的绝缘层破损而使中心导体和加蔽线之 间发生短路。此外,在为了连接至连接器而在末端使加蔽线与信号线 交叉的情况下,有时也会使加蔽线压在信号线上,信号线产生破损而 使中心导体和加蔽线之间发生短路。专利文献2的传送线中,由半导性材料的套管覆盖绞合金属导 体,但其目的在于,使加蔽线形成与信号线相同的剖面而可以自动或者半自动地进行末端至端子的连接,没有针对防止由于受按压的加蔽 线导致信号线破损进行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由于加蔽线导致信号 线破损的高可靠性的差动传送电缆、以及具有该差动传送电缆的复合电缆。此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传送线中的信号线为一根,不是差动传送电缆。由于是排列有一根信号线和一根加蔽线的构造,所以并非所谓的会使加蔽线有力地压在信号线上的构造,根据专利文献2 无法意识到由于加蔽线导致信号线破损这一课题。可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的差动传送电缆,其具有 一对信 号线,它们的中心导体被绝缘层包覆;加蔽线,其沿着所述信号线排 列;以及外部导体,其覆盖所述信号线及加蔽线,该差动传送电缆的 特征在于,所述加蔽线被由半导电性材料构成的覆膜覆盖,其中,该 半导电性材料含有导电性填充材料,具有柔性。此外,优选所述外部导体的周围被套管层包覆。 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电缆的特征在于,含有多根上述本专利技术的 差动传送电缆。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利用由半导电性材料构成的覆膜覆盖加蔽线, 其中,该半导电性材料含有导电性填充材料,具有柔性,所以,即使 使加蔽线压在信号线上,也可以防止信号线破损这样的问题,中心导 体和加蔽线之间不会短路,可以维持高可靠性。此外,由于加蔽线的 覆膜由半导电性材料构成,所以可以确保加蔽线和外部导体之间导 通。附图说明图l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差动传送电缆的剖面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差动传送电缆末端的斜视图。图3是构成差动传送电缆的加蔽线的剖面图。图4是具有多根差动传送电缆的复合电缆的剖面图。4图5是差动传送电缆末端中的与连接器进行连接的位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差动传送电缆及包含该差 动传送电缆在内的复合电缆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差动传送电缆的剖面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差动传送电缆 末端的斜视图,图3是构成差动传送电缆的加蔽线的剖面图,图4 是包含多根差动传送电缆的复合电缆的剖面图。如图l及图2所示,差动传送电缆l具有 一对信号线2;加蔽线3,其沿着信号线2配置;以及外部导体4,其覆盖信号线2及加 蔽线3。信号线2构成为具有中心导体ll,该中心导体ll被电介质层(绝 缘层)12包覆,并且在该电介质层12的外周设置有蒙皮层13。另外, 该信号线2以相互接触的方式平行排列而配置2根。在这些信号线2 的接触位置的一侧部上所形成的凹部A中,沿着长度方向排列配置 有加蔽线3。然后, 一边保持该配置构造, 一边在信号线2及加蔽线3的外 周巻绕由金属箔带构成的外部导体4,此外,外部导体4的外侧由套 管层14包覆。此外,对于差动传送电缆l,可以将信号线2彼此平行地直线排 歹U,也可以是相互绞合的绞合型。在差动传送电缆1为绞合型的情况 下,加蔽线3也与信号线2绞合在一起。在将加蔽线3与信号线2 绞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与将信号线2平行排列的情况相比,加蔽线3 压向信号线2而使信号线2的绝缘层破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也存 在信号线2没有蒙皮层13的情况。构成信号线2的中心导体11,例如可以使用将7根裸线绞合而 成的绞合线或者单芯线。中心导体11使用外径为0.16mm(与AWG32 号相当)至0.58mm (与AWG24号相当)的材料。中心导体11可以 使用软铜线或者铜合金,也可以使用通过镀锡或镀银等而成的材料。电介质层12是在中心导体11的外周包覆聚烯烃、聚酯、聚氯乙烯、 氟类树脂等而形成的。电介质层12也可以是发泡聚烯烃。蒙皮层13 由电介质层12所使用的树脂形成,包覆电介质层12的外表面。蒙皮 层13和电介质层12可以是同一种树脂。电介质层12及蒙皮层13 的厚度根据所要求的静电电容而决定,两者相加为O.lmm至0.5mm 左右。外部导体4是将金属带等巻绕为螺旋状而形成的。此外,也可 以纵向贴附金属带等并进行巻绕而形成外部导体4。金属带是在PET 等树脂带上粘贴金属箔而成的,金属箔可以使用铜箔或者铝箔。金属 带的厚度可以落在0.01mm至0.1mm的范围内。套管层14用于提高 机械强度而保护外部导体4及其内部。根据用途不同,也可以没有套 管层14。套管层14由聚烯烃、聚酯、聚氯乙烯、氟类树脂等形成, 厚度可以落在O.lmm至lmm的范围内。例如可以形成0.25mm的厚 度。在要求电缆1具有阻燃性的用途时,使用阻燃性的树脂。从减轻 环境负担这一点出发,优选使用不含有卤素的聚烯烃类树脂或聚氨酯 类树脂、EVA或EEA的共聚物等。如图3所示,加蔽线3由将7根裸线进行绞合而成的绞合线3a 构成,在其周围由覆膜3b覆盖。加蔽线3的粗细根据连接器的设计 而不同,但如果与中心导体11相比粗细差距很大,则端子的尺寸也 会不同,所以优选与中心导体11相同程度的粗细。加蔽线3可以使 用铜合金,也可以使用通过镀锡或镀银等而形成的材料。另外,也可 以使加蔽线为单芯线。对于覆膜3b,使用含有导电性填充材料且具有柔性的半导电性 材料。该半导电性材料为下述材料具有导电性,但其导电性比金属 或者碳(carbon)差,可以与外部导体4进行导通。柔性指标中具有 正割模量(secant modulus of elasticity)。由于构成信号线2的电介 质层12的柔软的树脂的正割模量落在数MPa至数百MPa的范围内,所以优选半导电性材料的正割模量也落在该范围内。优选树脂的正割 模量与半导电性材料的正割模量之差在100MPa以内。只要所述的半导电性材料的正割模量和构成电介质层12的树脂的正割模量之差落在该范围内,则可以认为处于上述使两者为相同程度的情况。半导电性材料可以使用将树脂与导电性填充材料和少量(小于 或等于数重量%)的润滑剂进行混炼而成的材料。导电性填充材料是炭黑(粉末)或金属粉末。如果相对于树脂100重量份,炭黑不足 25重量份,则无法导通,导电性不足。如果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差动传送电缆,其具有: 一对信号线,它们的中心导体由绝缘层包覆;加蔽线,其沿着所述信号线排列;以及外部导体,其覆盖所述信号线及加蔽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蔽线被由半导电性材料构成的覆膜覆盖,其中,该半导电性材料含有导 电性填充材料,具有柔性。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7-31 2008-1976951.一种差动传送电缆,其具有一对信号线,它们的中心导体由绝缘层包覆;加蔽线,其沿着所述信号线排列;以及外部导体,其覆盖所述信号线及加蔽线,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野聪,辻野厚,武田新平,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