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54561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所述螺堵包括同轴布置的扳拧段、螺纹段和圆柱段,所述圆柱段的一端通过螺纹段与扳拧段的一端连接,且圆柱段的直径小于螺纹段的直径。当螺纹段与螺纹孔接触并造成螺纹浅牙产生切齿形成翻边毛刺时,由于有圆柱段在前端作引导,圆柱段与螺纹孔的牙尖接触,基本消除了二者之间的间隙形成密封,所以翻边毛刺会集中在螺纹段上靠近圆柱段的一端端面处,不会沿螺纹孔继续向下掉落到壳体零件内腔中,当需要退出螺堵时,先将螺纹孔倒置,再将螺堵退出即可,从而解决了壳体零件铆接后内部多余物问题频繁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属于机械加工。


技术介绍

1、在对壳体零件进行铆接前,需要使用螺堵封堵壳体零件上的螺纹孔,防止在壳体零件铆接过程中,异物从螺纹孔处掉进壳体零件内部。如图1和图2所示,目前主要采用全螺纹螺堵1封堵壳体零件2上的螺纹孔20,然而,壳体零件2铆接后多余物检查一次进检合格率低于55%,壳体零件2内腔铆接处多余物问题频繁出现,因此需要对壳体零件2进行返工,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而壳体零件2内腔通油孔、连接孔结构复杂,返工时不易去除或根本无法去除多余物,从而存在多余物的风险,同时返工也存在划伤通油孔、连接孔表面的风险。

2、壳体零件2铆接后内部多余物问题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全螺纹螺堵1结构自身存在缺陷,其螺纹前端加工有0.5mm×45°的倒角,当全螺纹螺堵1与壳体零件2上的螺纹孔20连接时,在扭紧力作用下螺纹浅牙极易产生切齿,挤压后所形成的翻边毛刺3位于全螺纹螺堵1前端,这些翻边毛刺3极易掉落到壳体零件2内腔中,造成壳体零件2铆接后内部出现多余物。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

2、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3、一种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所述螺堵包括同轴布置的扳拧段、螺纹段和圆柱段,所述圆柱段的一端通过螺纹段与扳拧段的一端连接,且圆柱段的直径小于螺纹段的直径。

4、所述圆柱段的直径与壳体零件上螺纹孔的底孔直径一致。

5、所述圆柱段的长度为0.5mm~1mm。

6、所述螺纹段可以与壳体零件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

7、所述扳拧段上远离圆柱段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内六角沉头。

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螺纹段与螺纹孔接触并造成螺纹浅牙产生切齿形成翻边毛刺时,由于有圆柱段在前端作引导,圆柱段与螺纹孔的牙尖接触,基本消除了二者之间的间隙形成密封,所以翻边毛刺会集中在螺纹段上靠近圆柱段的一端端面处,不会沿螺纹孔继续向下掉落到壳体零件内腔中,当需要退出螺堵时,先将螺纹孔倒置,再将螺堵退出即可,从而解决了壳体零件铆接后内部多余物问题频繁出现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堵(4)包括同轴布置的扳拧段(40)、螺纹段(41)和圆柱段(42),所述圆柱段(42)的一端通过螺纹段(41)与扳拧段(40)的一端连接,且圆柱段(42)的直径小于螺纹段(41)的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段(42)的直径与壳体零件(2)上螺纹孔(20)的底孔直径一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段(42)的长度为0.5mm~1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段(41)可以与壳体零件(2)上的螺纹孔(20)螺纹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拧段(40)上远离圆柱段(42)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内六角沉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堵(4)包括同轴布置的扳拧段(40)、螺纹段(41)和圆柱段(42),所述圆柱段(42)的一端通过螺纹段(41)与扳拧段(40)的一端连接,且圆柱段(42)的直径小于螺纹段(41)的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零件铆接时用螺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段(42)的直径与壳体零件(2)上螺纹孔(20)的底孔直径一致。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汶永攀杨秀海蒲小峰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枫阳液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