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水分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5424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14
本申请涉及雨污水排放技术领域,具体为雨污水分流结构,包括第一污水井、第二污水井、第一雨水井与第二雨水井,所述第一污水井与第二污水井相背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污水总管与第二污水总管,所述第一污水井与第二污水井相对的一侧均固定有三个污水管,所述第一雨水井与第二雨水井相对的一侧均固定有三个雨水管。该雨污水分流结构,通过设置横杆、弹簧、移动块、铰接杆、横板与插杆,可使横板带动多根插杆上下移动,可对滤板堵塞住的滤眼进行清理,可加强滤板的过滤性,使滤板的滤眼不易堵塞,避免影响到雨污水流入至井内,降低雨污水分流效率,污水管与雨水管较交叉时,采用横管与L型管组合而成的污水管,使污水管与雨水管交汇处避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雨污水排放,具体为雨污水分流结构


技术介绍

1、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即雨水和污水通过两个系统进行排放,分别设置各自的管道和检查井,目前采用的做法是增加排水管路的覆土厚度,并使雨水支管及污水支管处于不同的埋设深度,使两种管道错开,从而避免管道交叉碰撞。

2、但在城市排水系统开展雨污分流建设过程中,常出现新建雨水支管与老旧雨污混流管道(剥离原有雨水管后,用做污水支管)埋设深度相近的情况,并且新建雨水支管与老旧雨污混流管道交叉设置,从而产生新建雨水支管与老旧雨污混流管道交叉碰撞的情况,如果更改设计将会需对一定范围的所有新建雨水支管进行翻建或迁改,消耗成本巨大;如果采用倒虹吸的方式,则容易引起淤塞,后期维护难度非常大;如果采用雨污水交汇井,使雨水支管与污水支管都连通于雨污水交汇井上,则容易出现雨水与污水混流的情况,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17711032u)中公开了雨污水分流结构,在雨水支管与污水支管埋设深度相近的情况下,采用异型管的形式,使雨水支管与污水支管可以在交汇处相互避让,从而实现雨水和污水分流,有助于降低成本,但其还存在易堵塞的缺陷,上述文件中仅通过滤框对杂质进行过滤,如滤框堆积的杂质较多,易将滤框的滤眼堵住,从而影响到雨污水流入至井内,降低雨污水分流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雨污水分流结构,具备不易堵塞等优点,解决了雨污水分流结构易堵塞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雨污水分流结构,包括第一污水井、第二污水井、第一雨水井与第二雨水井,所述第一污水井与第二污水井相背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污水总管与第二污水总管,所述第一污水井与第二污水井相对的一侧均固定有三个污水管,所述第一雨水井与第二雨水井相对的一侧均固定有三个雨水管,所述第一雨水井与第二雨水井相背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雨水总管与第二雨水总管,所述第一污水井、第二污水井、第一雨水井与第二雨水井内腔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两个横杆,所述横杆的外表面分别套接、滑动连接有两个弹簧、移动块,同组两个所述移动块的前端均铰接连接有铰接杆,两组所述铰接杆的前端铰接连接有横板,所述第一污水井、第二污水井、第一雨水井与第二雨水井的内部均固定有滤板,所述横板的顶部固定有多个用于插入滤板过滤孔内的插杆,所述横板开设有若干与滤板过滤孔相错位的透水孔。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便能够带动横板进行上下震动,从而可带动多个插杆进入至滤板的滤眼内,以便能够将堵塞在滤板上的过滤孔内的杂质推出滤眼内,可有效降低滤板堵塞概率,并且污水管与雨水管交叉时,污水管可避让,便于污水与雨水分流。

4、进一步,所述污水管包括有l型管与横管,所述污水管位于雨水管的后侧。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管与雨水管交汇处时,可使污水管折弯避让,以便污水与雨水分流。

6、进一步,三个所述污水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污水井和第二污水井相对的一侧相连通。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污水井与第二污水井相连通。

8、进一步,所述第一污水总管与第二污水总管相对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污水井和第二污水井相背的一侧相连通。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第一污水井与第二污水井内的污水可流入第一污水总管、第二污水总管内。

10、进一步,三个所述雨水管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雨水井与第二雨水井相对的一侧相连通。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雨水井与第二雨水井相连通。

12、进一步,所述第一雨水总管与第二雨水总管相对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雨水井和第二雨水井相背的一侧相连通。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第一雨水井与第二雨水井内的污水可流入第一雨水总管、第二雨水总管内。

14、进一步,左右两个所述移动块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圆孔,所述横杆贯穿至两个圆孔的外部且与其滑动连接。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便对弹簧进行挤压。

16、进一步,同组两个所述横板位于滤板的后侧,所述横板与滤板相抵接。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便将滤板放置在两个横板上,使滤板能够进行震动。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9、该雨污水分流结构,通过设置横杆、弹簧、移动块、铰接杆、横板与插杆,可使横板带动多根插杆上下移动,可对滤板堵塞住的滤眼进行清理,可加强滤板的过滤性,使滤板的滤眼不易堵塞,可有效避免影响到雨污水流入至井内,降低雨污水分流效率,并且污水管与雨水管较交叉时,可采用横管与l型管组合而成的污水管,以便使污水管与雨水管交汇处避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雨污水分流结构,包括第一污水井(1)、第二污水井(2)、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污水井(1)与第二污水井(2)相背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污水总管(3)与第二污水总管(4),所述第一污水井(1)与第二污水井(2)相对的一侧均固定有三个污水管(5),所述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相对的一侧均固定有三个雨水管(8),所述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相背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雨水总管(9)与第二雨水总管(10),所述第一污水井(1)、第二污水井(2)、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内腔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两个横杆(11),所述横杆(11)的外表面分别套接、滑动连接有两个弹簧(12)、移动块(13),同组两个所述移动块(13)的前端均铰接连接有铰接杆(14),两组所述铰接杆(14)的前端铰接连接有横板(15),所述第一污水井(1)、第二污水井(2)、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的内部均固定有滤板(16),所述横板(15)的顶部固定有多个用于插入滤板(16)过滤孔内的插杆(17),所述横板(15)开设有若干与滤板(16)过滤孔相错位的透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5)包括有L型管与横管,所述污水管(5)位于雨水管(8)的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污水管(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污水井(1)和第二污水井(2)相对的一侧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污水总管(3)与第二污水总管(4)相对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污水井(1)和第二污水井(2)相背的一侧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雨水管(8)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相对的一侧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雨水总管(9)与第二雨水总管(10)相对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雨水井(6)和第二雨水井(7)相背的一侧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右两个所述移动块(13)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圆孔,所述横杆(11)贯穿至两个圆孔的外部且与其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同组两个所述横板(15)位于滤板(16)的后侧,所述横板(15)与滤板(16)相抵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雨污水分流结构,包括第一污水井(1)、第二污水井(2)、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污水井(1)与第二污水井(2)相背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污水总管(3)与第二污水总管(4),所述第一污水井(1)与第二污水井(2)相对的一侧均固定有三个污水管(5),所述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相对的一侧均固定有三个雨水管(8),所述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相背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雨水总管(9)与第二雨水总管(10),所述第一污水井(1)、第二污水井(2)、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内腔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两个横杆(11),所述横杆(11)的外表面分别套接、滑动连接有两个弹簧(12)、移动块(13),同组两个所述移动块(13)的前端均铰接连接有铰接杆(14),两组所述铰接杆(14)的前端铰接连接有横板(15),所述第一污水井(1)、第二污水井(2)、第一雨水井(6)与第二雨水井(7)的内部均固定有滤板(16),所述横板(15)的顶部固定有多个用于插入滤板(16)过滤孔内的插杆(17),所述横板(15)开设有若干与滤板(16)过滤孔相错位的透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钢朱奇汉章梨花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