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透光结构技术_技高网

一种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透光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4123488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隔热膜包括沿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基膜层、微棱镜层、隔热辅助层、第二基膜层;所述微棱镜层由多个阵列排布的微棱镜结构单元组成,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之间的间隔L与微棱镜层的厚度H之间满足:0.2<L/H<2;所述微棱镜结构单元的顶端朝向所述隔热辅助层;所述隔热辅助层含有隔热介质材料,所述隔热介质材料用于吸收光辐射能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隔热膜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和良好的透光性,解决现有技术中隔热、透光不能兼具的问题,其可以替代现有基于金属反射的金属隔热膜,解决金属膜的二次光污染和信号屏蔽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隔热膜,具体涉及一种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透光结构


技术介绍

1、目前,国内外对于节能低碳的意识越来越强,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调节,在建筑物的透光部分覆盖隔热的光学膜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以窗膜为例,由于环保和用户体验需要兼顾,其隔热性能越发的关键。常见的设计是通过在窗膜(或称太阳膜)中添加隔热介质以对太阳辐射能量进行吸收,短时间内达到隔热降温的效果,但是若吸收的能量一旦饱和,就会将热量释放出来,导致玻璃温度升高造成局部高温爆裂风险,同时使得室内温度上升。

2、目前,部分现有技术中提供隔热膜是通过在基膜上镀一层金属反射层以将太阳辐射反射出去,从而达到隔热效果。在所有膜材中,金属膜具有良好的反射性,仅靠其他膜材本身的材质很难使反射效果达到金属膜的程度,例如介质膜的反射效果就不能满足应用要求。

3、金属膜的隔热效果和透光性与金属层的厚度有关,一般厚度越大,反射效果越明显,所以隔热性越好,但是透光性随之越差,因此很难兼具反射效果和透光性。以及,金属膜的隔热性一般是靠它对光的反射作用实现的,镀层越厚,隔热效果越好,随之对光的反射效果越强烈,导致镜面反光严重,造成了二次光污染。此外,致密的金属层甚至会屏蔽gps信号的传输,造成高速的速通卡难识别、手机信号减弱、遥控钥匙距离缩短、电子狗识别距离缩短等问题,因此就要去电子设备发出更强的信号,这时电波辐射比正常时高出50-80倍,增强了辐射危害。金属膜一般是将金属铝/银等通过真空溅射的方式镀到基膜上的,相比湿法涂布方式,制程成本较高。而且金属膜氧化严重,氧化后的金属膜对有害不可见光线阻隔性减弱、对手机等无线设备的信号干扰性增强。

4、目前,现有技术中还有采用纳米陶瓷膜作为隔热膜的方案,主要是通过纳米材料的等离子体与红外线的相互作用来阻隔阳光中的红外能量,依赖于热对流来实现红外线阻隔,对于建筑物等静态空间,隔热效果受到自然环境中空间对流速度的影响,且其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且覆膜施工要求高。并且陶瓷膜通过吸收太阳光辐射来实现隔热效果,一旦吸收达到饱和后,会进行二次内外的持续辐射,在短时间使得室内温度上升,隔热效果下降,适用场景存在局限。

5、因此,提供一种反射效果接近金属膜,且能兼顾透光性和良好环境温度调节效果的隔热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隔热膜,所述隔热膜包括沿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基膜层、微棱镜层、隔热辅助层、第二基膜层;所述微棱镜层由多个阵列排布的微棱镜结构单元组成,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之间的间隔l与微棱镜层的厚度h之间满足:0.2<l/h<2;所述微棱镜结构单元的顶端朝向所述隔热辅助层;所述隔热辅助层含有隔热介质材料,所述隔热介质材料用于吸收光辐射能量。

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隔热膜通过设置微棱镜层和隔热辅助层以协同提高隔热效果;其中,相比于隔热辅助层设置在内的方案(即隔热辅助层靠近第一基膜层、微棱镜层靠近第二基膜层),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设置方式隔热效果更优,并且能够避免隔热辅助层在吸收能量达到饱和后,向内外方向辐射能量而导致室内温度升高,因为如果先吸收再反射,大量的热量集中在隔热辅助层,二次辐射进内部的热量更多,同时反射效果也没有提升;并且,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间隔设定距离设置,以提高透光性,使隔热膜兼具良好的反射效果和透光效果,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金属膜虽然反射效果好,但是光透过性差的问题;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的间隔距离是影响隔热膜透光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的间隔距离和厚度符合上述特征时,能够在具有良好隔热效果的同时,达到良好的透光性能。

4、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微棱镜层的厚度h为5~50um。微棱镜层的厚度直接影响光的反射和折射角度,是决定反射率的关键之一,厚度在该范围内时,能够达到合适的反射、折射效果,从而实现良好隔热;若厚度更高,则会导致透光性严重降低,对隔热膜的应用产生限制。

5、在部分实施例中,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的间隔距离是所述微棱镜结构单元侧面边长的0.1~2倍。

6、在部分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微棱镜层的厚度h为10~15um,并且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间隔l为5~20um。微棱镜层厚度、微棱镜结构单元间隔距离同时满足上述范围时,能够使隔热膜兼具良好的反射效果和透光性能,其中反射效果趋近金属膜,透光性能远高于金属膜。

7、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微棱镜结构单元的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

8、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微棱镜结构单元的边长为1-50um。

9、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微棱镜结构单元的顶端为钝顶结构。

10、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辅助层的厚度大于微棱镜层的厚度。

11、将微棱镜结构单元的顶端设置为钝顶结构而非尖锐结构,以及使隔热辅助层的厚度大于微棱镜层的厚度,都能够使微棱镜层和隔热辅助层良好复合,避免微棱镜尖锐结构降低其与隔热辅助层之间的贴合效果,造成撕裂问题。

12、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辅助层还包括辐射制冷材料,所述辐射制冷材料至少用于将所述隔热辅助层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以红外形式向外辐射。例如将热能以特定波长(8-13μm)电磁波的形式通过“大气透明窗”从地球大气辐射到外部空间,从而实现降温,在隔热辅助层中添加辐射制冷材料能够缓解吸收太阳光而造成的室内温度升高问题。隔热介质材料和辐射制冷材料同时添加在隔热辅助层中的方案展现的综合隔热效果更优。若辐射制冷材料添加在安装胶层,会影响安装胶的内聚力,从而造成残胶问题。

13、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制冷材料包括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四氟乙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14、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隔热介质材料与所述辐射制冷材料的质量比为1∶1~10。

15、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隔热介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钨、氧化铟锡、氧化锡锑、氧化钛、铯钨青铜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16、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膜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基膜层远离隔热辅助层一侧的抗污耐磨层。抗污耐摩层至少用于防止贴膜施工中隔热膜被硬刮板刮伤,以及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被物理刮伤。

17、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防污耐磨层的厚度为1-5um。所述防污耐磨层的厚度不宜过厚,否则会导致相应的模量越高,容易造成内缩膜不平整,产生脆裂纹。

18、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膜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基膜层远离微棱镜层一侧的压敏胶层,以及设置在压敏胶层远离第一基膜层一侧的离型膜层。

19、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压敏胶层的厚度为5-15um。

20、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膜层、第二基膜层的厚度为23-100um。

21、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辅助层的厚度为5-50um。

2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膜包括沿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基膜层、微棱镜层、隔热辅助层、第二基膜层;所述微棱镜层由多个阵列排布的微棱镜结构单元组成,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之间的间隔L与微棱镜层的厚度H之间满足:0.2<L/H<2;所述微棱镜结构单元的顶端朝向所述隔热辅助层;所述隔热辅助层含有隔热介质材料,所述隔热介质材料用于吸收光辐射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棱镜层的厚度H为5~50u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棱镜层的厚度H为10~15um,并且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间隔L为5~20u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辅助层还包括辐射制冷材料,所述辐射制冷材料至少用于将所述隔热辅助层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以红外形式向外辐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制冷材料包括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四氟乙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介质材料包括氧化钨、氧化铟锡、氧化锡锑、氧化钛、铯钨青铜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7.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第二基膜的另一个表面涂覆抗污耐磨涂料,去除溶剂、固化后形成抗污耐磨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树脂包括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0.一种透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隔热膜。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膜包括沿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基膜层、微棱镜层、隔热辅助层、第二基膜层;所述微棱镜层由多个阵列排布的微棱镜结构单元组成,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之间的间隔l与微棱镜层的厚度h之间满足:0.2<l/h<2;所述微棱镜结构单元的顶端朝向所述隔热辅助层;所述隔热辅助层含有隔热介质材料,所述隔热介质材料用于吸收光辐射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棱镜层的厚度h为5~50u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棱镜层的厚度h为10~15um,并且相邻的微棱镜结构单元间隔l为5~20u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辅助层还包括辐射制冷材料,所述辐射制冷材料至少用于将所述隔热辅助层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以红外形式向外辐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坤陈珂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新瑞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