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3414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9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聚能盘锅架包括均为环形并同轴设置的聚能盘主体和下层盘,聚能盘主体的上表面形成聚能腔,内部形成密闭且填充有空气的第一环形腔,聚能盘主体与下层盘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且二者的内沿形成与第二环形腔相连通且开口朝上的内沿环口,第二环形腔内的空气被来自上方的热能加热膨胀而流动,使空气能够从内沿环口流出并向上流向燃烧器,以参与燃烧,且这部分空气别预先加热锅,其参与燃烧能够有效提高火焰温度和燃烧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尤其是涉及一种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技术介绍

1、燃气灶具作为家庭日常生活必需的厨房烹饪器具,高燃烧热效率已成为燃气灶具发展方向之一。为了提高燃烧热效率,现有燃气灶具一般采用盘状锅架,且有些已经采用三层甚至更多层盘锅架,以将燃烧高温热能聚拢在盘内,降低燃烧热能向四周辐射换热,并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减少热能损失,使燃烧热能与锅底的换热强度有了一定的增强,从而使燃烧热效率有了提升。

2、但是,现有三层盘锅架及以上多层盘锅架,因对各层之间的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存在隔热保温效果不佳,热能损失较大,热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以致燃烧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聚能盘锅架的结构,降低热能损失,提高热能利用率。

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聚能盘锅架,用于环绕设置于燃烧器的外侧;包括均为环形的聚能盘主体和下层盘;所述聚能盘主体用于朝向锅具的一侧为所述聚能盘主体的上侧,所述聚能盘主体的上侧设有多个锅支架,多个所述锅支架环绕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周向呈圆周间隔分布;所述聚能盘主体的上侧形成有聚能腔,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且填充有空气的第一环形腔;所述下层盘同轴地设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下方,所述下层盘与所述聚能盘主体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且所述下层盘的内沿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内沿之间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内沿环口。

3、进一步地,所述下层盘的外沿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外沿之间形成开口朝上的外沿环口。>

4、进一步地,所述下层盘形成有开口朝上的环形凹腔,所述下层盘的内沿伸至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内侧,所述下层盘的外沿伸至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外侧,且所述下层盘的内沿向上翻折形成内沿翻边,所述下层盘的外沿向上翻折形成外沿翻边。

5、进一步地,所述下层盘的内沿翻边与聚能盘主体的内沿之间的间距为2mm-4.5mm;

6、和/或,所述下层盘的外沿翻边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外沿之间的间距为2mm-4.5mm。

7、进一步地,所述下层盘的内沿低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内沿,所述下层盘的内沿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内沿之间的高度差为3mm-5mm;

8、所述下层盘的外沿低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外沿,所述下层盘的外沿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外沿之间的高度差为3mm-5mm。

9、进一步地,所述的聚能盘锅架还包括隔热连接组件;所述隔热连接组件设于所述聚能盘主体和所述下层盘之间,所述下层盘通过所述隔热连接组件与所述聚能盘主体相连;

10、所述隔热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隔热件和固定底脚;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聚能盘主体与所述下层盘之间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聚能盘主体上,所述连接件的下端通过所述隔热件与所述下层盘相抵靠;所述下层盘与所述隔热件开设有同轴的安装孔,所述连接件开设有与安装孔同轴的内螺纹连接孔;所述固定底脚设于所述下层盘的下方,所述固定底脚设有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穿过所述下层盘和所述隔热件的安装孔并螺接于所述内螺纹连接孔内;所述隔热连接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隔热连接组件环绕所述下层盘呈圆周间隔分布。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具有低热导率的非金属阻燃材料;所述隔热件为气凝胶隔热垫或者云母隔热垫。

12、进一步地,所述下层盘的至少上表面为光滑镜面或设有反射层;

13、或者,所述下层盘的至少上表面设有隔热保温层;

14、或者,所述下层盘的上表面为光滑平面或设有反射层,所述下层盘的下表面设有隔热保温层。

15、进一步地,所述聚能盘主体包括均为环形的上层盘和中层盘,所述中层盘同轴地设于所述上层盘的下方;

16、所述上层盘的内沿与所述中层盘的内沿垂直相连;或者,所述上层盘的内沿和所述中层盘的内沿均形成有内环窄边,所述中层盘的内环窄边与所述上层盘的内环窄边贴靠连接;

17、所述上层盘的外沿与所述中层盘的外沿垂直相连;或者,所述上层盘的外沿和所述中层盘的外沿均形成有外环窄边,所述中层盘的外环窄边与所述上层盘的外环窄边贴靠连接。

1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盘锅架。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0、本技术提供的聚能盘锅架包括聚能盘主体和下层盘,聚能盘主体和下层盘均为环形,且下层盘同轴地设于聚能盘主体的一侧;在使用时,聚能盘主体和下层盘均同轴地环绕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的外侧,且下层盘位于聚能盘主体背离锅具的一侧,即下层盘位于聚能盘主体的下方。聚能盘主体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陷的聚能腔,在燃烧器燃烧以对锅具进行加热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能够被聚拢在聚能腔内,以使高温烟气与锅底进行热交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热能损失,提升燃烧热效率。

21、聚能盘主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环形腔,第一环形腔为密闭腔室,且第一环形腔内填充有空气,从而能够利用空气热传导性能差的特性,阻隔聚能盘主体上方的热能向下传导,对上方聚能腔内的高温烟气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增强聚能效果。下层盘与聚能盘主体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腔,且下层盘的内沿与聚能盘主体的内沿之间形成与第二环形腔相连通的内沿环口,使第二环形腔内的空气能够通过内沿环口与外部相连通,且内沿环口的开口方向朝上。

22、第二环形腔位于第一环形腔的下方,燃烧器在燃烧时,虽然第一环形腔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但聚能腔内的热能仍不可避免地会向下传导至第二环形腔,使第二环形腔内的空气被加热,以致第二环形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产生一定幅度的流动并从内沿环口流出,由于内沿环口开口朝上,空气会顺着内沿环口向上流向燃烧器参与燃烧,且因这部分空气在第二环形腔内被预先加热过,其参与燃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火焰温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燃烧热效率。

2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包括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因而所述燃气灶具也具有聚能盘锅架的有益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均为环形的聚能盘主体和下层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盘的外沿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外沿之间形成开口朝上的外沿环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盘形成有开口朝上的环形凹腔,所述下层盘的内沿伸至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内侧,所述下层盘的外沿伸至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外侧,且所述下层盘的内沿向上翻折形成内沿翻边,所述下层盘的外沿向上翻折形成外沿翻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盘的内沿翻边与聚能盘主体的内沿之间的间距为2mm-4.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盘的内沿低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内沿,所述下层盘的内沿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内沿之间的高度差为3mm-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连接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具有低热导率的非金属阻燃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盘的至少上表面为光滑镜面或设有反射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主体包括均为环形的上层盘和中层盘,所述中层盘同轴地设于所述上层盘的下方;

10.一种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盘锅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均为环形的聚能盘主体和下层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盘的外沿与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外沿之间形成开口朝上的外沿环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盘形成有开口朝上的环形凹腔,所述下层盘的内沿伸至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内侧,所述下层盘的外沿伸至所述聚能盘主体的外侧,且所述下层盘的内沿向上翻折形成内沿翻边,所述下层盘的外沿向上翻折形成外沿翻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盘的内沿翻边与聚能盘主体的内沿之间的间距为2mm-4.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锅架,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富佳任有忠吴伟良姚家前曾庆中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