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03991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29
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装配设备,利用第一动卡台对装配工件进行定位操作,利用承载部承载产品,并将吸头配置为可以在第一定位部和承载部之间移动。由此,通过吸头和第一定位部的配合,实现对装配工件三维空间上的定位操作。保证了装配工件与吸头之间的位置精度。同时,通过吸头将装配工件装入产品的装配区,还能进一步保证装配工件与产品之间安装精度。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工件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精度,在定位前先将装配工件的部分区域放置在缺口内,而后使用第一动卡台与静卡台和第二动卡台与静卡台分别对装配工件进行定位。从而,通过侧向开设的缺口保证了装配工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精度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尤其涉及一种装配设备


技术介绍

1、产品在装配过程中,需要保证零部件之间的安装精度。尤其对于3c电子产品而言,其内部零部件较小,同时对安装精度要求也相对较高。在生产批量较大时,通过人工直接对零部件进行组装,难以保证同一批次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如何提高工件的安装精度,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设备,利用装配组件定位和拾取装配工件,并通过载具对产品进行定位,从而保证装配工件与产品之间的安装精度。

2、本技术实施例的装配设备包括:

3、承载部;以及

4、装配组件,包括取放部和第一定位部,所述取放部包括吸头,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静卡台、第一动卡台和第二动卡台,所述静卡台具有缺口,所述缺口朝向所述静卡台的侧向并设有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动卡台和所述第二动卡台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面和所述第二定位面相对设置并可操作地靠近或远离所述静卡台;

5、所述取放部驱动所述吸头吸附装配工件的顶面或底面并将装配工件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于所述缺口内,所述第一动卡台靠近所述第一定位面以在第一方向定位装配工件,所述第二动卡台靠近所述第二定位面以在第二方向定位装配工件,所述吸头移动定位后的装配工件装入位于所述承载部上的产品的装配区。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动卡台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面成对设置的第一对面,所述第二动卡台具有与所述第二定位面成对设置的第二对面;

7、所述第一对面与所述第一定位面平行并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对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平行并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面和所述第一对面沿装配工件的宽度方向与装配工件抵接后,所述第二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对面沿装配工件的长度方向进行定位。

9、进一步地,所述吸头的端部具有抵接环面,所述抵接环面为平面,所述吸头通过所述抵接环面吸附装配工件,所述抵接环面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缺口内。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面和所述第二定位面依次与装配工件的边缘抵接,所述抵接环面与装配工件的顶面贴合且相对于装配工件滑移。

11、进一步地,所述装配组件还包括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包括第一直线驱动器和旋转驱动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设置于所述旋转驱动器的驱动端,所述取放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驱动端;

12、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驱动所述吸头带动装配工件装入产品的装配区,所述旋转驱动器旋转所述吸头朝向以适配所述缺口的朝向以及所述承载部上产品的装配区的朝向。

13、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部包括载台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向所述载台的上方伸出并包括第三定位面;

14、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驱动所述吸头靠近所述第三定位面,以将装配工件与产品的装配区贴合,其中,产品背离装配区的侧面抵靠于所述第三定位面。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第二定位块和多对第三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定位块成对设置且排列方向与多对所述第三定位块的排列方向垂直;

16、所述第二定位块和多对所述第三定位块可操作地靠近所述载台,以在水平方向定位产品。

17、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部包括第二直线驱动器,所述载台设置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驱动端,所述第一定位块设置于所述载台;

18、所述装配设备还包括传送轨道,所述传送轨道传送产品经过所述载台;

19、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驱动所述载台上升,直至所述第二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定位块对应。

20、进一步地,所述装配设备还包括保压组件,所述保压组件包括第三直线驱动器和保压头,所述保压头设置于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的驱动端;

21、所述承载部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与所述保压组件和所述装配组件对应,所述传送轨道传送产品依次经过所述装配组件和所述保压组件;

22、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驱动所述保压头靠近所述第三定位面,以对产品的装配工件施加保压力,其中,产品背离装配区的侧面抵靠于第三定位面。

23、本技术实施例的装配设备,利用第一动卡台对装配工件进行定位操作,利用承载部承载产品,并将吸头配置为可以在第一定位部和承载部之间移动。由此,通过吸头和第一定位部的配合,实现对装配工件三维空间上的定位操作。保证了装配工件与吸头之间的位置精度。同时,通过吸头将装配工件装入产品的装配区,还能进一步保证装配工件与产品之间安装精度。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工件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精度,在定位前先将装配工件的部分区域放置在缺口内,而后使用第一动卡台与静卡台和第二动卡台与静卡台分别对装配工件进行定位。从而,通过侧向开设的缺口保证了装配工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精度要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设备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卡台(11)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面(51)成对设置的第一对面(61),所述第二动卡台(12)具有与所述第二定位面(52)成对设置的第二对面(6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面(51)和所述第一对面(61)沿装配工件(A)的宽度方向与装配工件(A)抵接后,所述第二定位面(52)与所述第二对面(62)沿装配工件(A)的长度方向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头(21)的端部具有抵接环面(22),所述抵接环面(22)为平面,所述吸头(21)通过所述抵接环面(22)吸附装配工件(A),所述抵接环面(22)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缺口(14)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面(51)和所述第二定位面(52)依次与装配工件(A)的边缘抵接,所述抵接环面(22)与装配工件(A)的顶面贴合且相对于装配工件(A)滑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4)还包括移动部(7),所述移动部(7)包括第一直线驱动器(71)和旋转驱动器(72),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71)设置于所述旋转驱动器(72)的驱动端,所述取放部(2)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71)的驱动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3)包括载台(31)和第二定位部(32),所述第二定位部(32)包括第一定位块(321),所述第一定位块(321)向所述载台(31)的上方伸出并包括第三定位面(5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32)包括第二定位块(322)和多对第三定位块(323),所述第二定位块(322)与所述第一定位块(321)成对设置且排列方向与多对所述第三定位块(323)的排列方向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3)包括第二直线驱动器(33),所述载台(31)设置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33)的驱动端,所述第一定位块(321)设置于所述载台(3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设备还包括保压组件(8),所述保压组件(8)包括第三直线驱动器(81)和保压头(82),所述保压头(82)设置于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81)的驱动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设备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卡台(11)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面(51)成对设置的第一对面(61),所述第二动卡台(12)具有与所述第二定位面(52)成对设置的第二对面(6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面(51)和所述第一对面(61)沿装配工件(a)的宽度方向与装配工件(a)抵接后,所述第二定位面(52)与所述第二对面(62)沿装配工件(a)的长度方向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头(21)的端部具有抵接环面(22),所述抵接环面(22)为平面,所述吸头(21)通过所述抵接环面(22)吸附装配工件(a),所述抵接环面(22)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缺口(14)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面(51)和所述第二定位面(52)依次与装配工件(a)的边缘抵接,所述抵接环面(22)与装配工件(a)的顶面贴合且相对于装配工件(a)滑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4)还包括移动部(7),所述移动部(7)包括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欢周帅
申请(专利权)人:立臻精密智造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