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及炉顶煤气脱二氧化碳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0275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2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及炉顶煤气脱二氧化碳系统,包括:吸收塔塔体,设置有待处理气体进口和净化气体出口,净化气体出口位于吸收塔塔体的顶部;填料装置,设置于吸收塔塔体内,待处理气体进口位于填料装置的下方;喷胺液装置,设置于吸收塔塔体内,且位于填料装置的上方,用于向填料装置上喷洒胺液;第一喷淋装置,设置于吸收塔塔体内,且位于填料装置和喷胺液装置之间,用于向填料装置喷洒清洗液。本技术可通过开启第一喷淋装置,向填料装置喷洒清洗液,以清理堵塞在填料装置中的固体颗粒,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保证了塔顶净化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脱除效率,而且本技术装备简单,投资小,维修率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吸收塔,尤其涉及一种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及炉顶煤气脱二氧化碳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5%,是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作为长流程高炉-转炉炼钢工艺中,其中炼铁工序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环节,约占碳排放量的70%。高炉是以碳为原燃料,同时又作为还原剂,吨铁排放二氧化碳在1.8吨左右,在全球减碳的大背景下,钢企均在积极探索低碳冶金工艺技术路径。

2、高炉炉顶煤气净化回收循环利用的低碳冶金创新工艺,目前是一条可以实现的商业化新技术。而这种新型工艺其关键技术在于对出口气体的脱碳,传统的脱碳装置是通过吸收塔将炉顶煤气与贫胺液在吸收塔内进行传质、传热从而实现脱除二氧化碳的目的,由于hycrof高炉(即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的炉顶煤气含尘量较大,固体颗粒易导致填料装置堵塞,在吸收过程中会因填料堵塞出现吸收塔压降较大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吸收效果,导致净化后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超标。

3、因此,如何避免气体中的固体颗粒堵塞填料装置,提高吸收效率,保证净化气中二氧化碳的脱除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以避免气体中的固体颗粒堵塞填料装置,提高吸收效率,保证净化气中二氧化碳的脱除效率;

2、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的炉顶煤气脱二氧化碳系统。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4、一种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包括:

5、吸收塔塔体,所述吸收塔塔体设置有待处理气体进口和净化气体出口,所述净化气体出口位于所述吸收塔塔体的顶部;

6、填料装置,设置于所述吸收塔塔体内,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位于所述填料装置的下方;

7、喷胺液装置,设置于所述吸收塔塔体内,且位于所述填料装置的上方,用于向所述填料装置上喷洒胺液;

8、第一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吸收塔塔体内,且位于所述填料装置和所述喷胺液装置之间,用于向所述填料装置喷洒清洗液。

9、可选地,在上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中,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的进气方向偏离所述吸收塔塔体的轴线。

10、可选地,在上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中,所述吸收塔塔体内设置有多块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的下侧,以防止由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进入的气流对胺液的扰动而影响液位计的取值。

11、可选地,在上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中,所述吸收塔塔体内设置有除雾装置,且所述除雾装置布置于所述喷胺液装置上方。

12、可选地,在上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中,所述除雾装置包括丝网除沫器和v型折流板除雾器,所述丝网除沫器位于所述v型折流板除雾器上方。

13、可选地,在上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中,所述丝网除沫器的厚度为150mm~250mm,所述v型折流板除雾器的厚度为250mm~300mm。

14、可选地,在上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中,所述吸收塔塔体内设置有第二喷淋装置,且位于所述除雾装置的下方,用于向所述除雾装置喷洒清洗液。

15、可选地,在上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中,所述第一喷淋装置和所述第二喷淋装置的结构相同,均包括:

16、进液管线,为均布于所述吸收塔塔体内的多根;

17、清洗液喷头,连通于所述进液管线,用于喷洒清洗液;

18、调节装置,每个所述进液管线均设置有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进液管线的开闭和/或流量调节。

19、可选地,在上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中,所述吸收塔塔体的塔底液相出口处设置有破涡器。

20、本技术提供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在对待处理气体进行脱二氧化碳处理时,待处理气体通过待处理气体进口进入吸收塔塔体内部,由于待处理气体进口位于填料装置的下方,因此待处理气体在吸收塔塔体内,由下向上流动,在经过填料装置时,与喷胺液装置喷洒在填料装置上的贫胺液进行充分均匀接触,进行传质传热,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待处理气体中的部分二氧化碳或者硫化氢酸性气体溶解在贫胺液中,部分二氧化碳和贫胺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胺盐,而气体中含有的部分粉尘会截留在填料装置中。随着固体颗粒截留在填料装置中的量增多,会使得出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压降增大的情况,可通过开启第一喷淋装置,向所述填料装置喷洒清洗液,以清理堵塞在填料装置中的固体颗粒,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保证了塔顶净化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脱除效率,而且本技术装备简单,投资小,维修率低。

21、一种炉顶煤气脱二氧化碳系统,包括:

22、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

23、除尘系统,入口用于通过第一管道与hycrof高炉的炉顶煤气出口连通,出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于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

24、富胺液再生系统,入口通过第三管道连通于所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的塔底液相出口,出口通过第四管道连通所述喷胺液装置和所述第一喷淋装置,所述净化气体出口通过第五管道用于连通于hycrof高炉的还原气入口。

25、本技术提供的炉顶煤气脱二氧化碳系统,由于具有上述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因此兼具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的所有技术效果,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306)的进气方向偏离所述吸收塔塔体(307)的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塔体(307)内设置有多块挡板(310),所述挡板(310)设置于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306)的下侧,以防止由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306)进入的气流对胺液的扰动而影响液位计的取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塔体(307)内设置有除雾装置,且所述除雾装置布置于所述喷胺液装置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装置包括丝网除沫器(301)和V型折流板除雾器(302),所述丝网除沫器(301)位于所述V型折流板除雾器(302)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丝网除沫器(301)的厚度为150mm~250mm,所述V型折流板除雾器(302)的厚度为250mm~300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塔体(307)内设置有第二喷淋装置(303),且位于所述除雾装置的下方,用于向所述除雾装置喷洒清洗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淋装置(312)和所述第二喷淋装置(303)的结构相同,均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塔体(307)的塔底液相出口处设置有破涡器(308)。

10.一种炉顶煤气脱二氧化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306)的进气方向偏离所述吸收塔塔体(307)的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塔体(307)内设置有多块挡板(310),所述挡板(310)设置于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306)的下侧,以防止由所述待处理气体进口(306)进入的气流对胺液的扰动而影响液位计的取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塔体(307)内设置有除雾装置,且所述除雾装置布置于所述喷胺液装置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胺法脱二氧化碳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装置包括丝网除沫器(301)和v型折流板除雾器(302),所述丝网除沫器(3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雪琴陈树华张宝珠付艳鹏刘西琨屈慧珠宋悦金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钢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