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辆座椅靠背制造技术_技高网

车辆座椅靠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9802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车辆座椅(10)的靠背(11),其包括靠背框架和上靠背调节装置,包括:‑支撑构件(20),其用于抵靠前表面地容纳座椅乘员的上背部,其可枢转地安装在靠背框架上;‑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杆(30),其相对于靠背框架(11)可枢转地铰接;‑中间部分(40),其在支撑构件(20)和第一连接杆(30)之间,相对于支撑构件并相对于第一连接杆(30)可枢转地铰接,‑致动器,其用于在缩回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调节支撑构件(20)的位置,该致动器包括相对于中间部分(40)可枢转地铰接的连接部分(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说明书涉及一种车辆座椅靠背。本说明书还涉及一种包括这种靠背的车辆座椅。


技术介绍

1、为了提高车辆座椅10、特别是机动车辆的乘员的舒适度,座椅10可以具有多种调节,使得可以更好地适合乘员的形态。因此,座椅10的位置可以根据乘员的身高相对于方向盘进行调节。因此,座椅靠背11可以相对于座椅的靠垫或多或少地倾斜。座椅还可以配备有头枕15,其相对于座椅的靠背11的高度位置可以由乘员调节。

2、近来,用于调节车辆座椅的上靠背11的装置,例如支撑乘员上背部的区域在上靠背11上的位置可以被修改。为此,所讨论的装置包括支撑构件20,支撑构件20相对于靠背框架12围绕第一横向轴线b1在缩回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枢转。在缩回位置,支撑构件20大致平行于靠背框架12延伸,而在前进位置,支撑构件20相对于靠背框架12向前枢转,如图1所示。

3、支撑构件20可以手动地围绕第一横向轴线b1枢转。然而,优选地,上靠背调节装置包括致动器,以控制支撑构件20围绕第一横向轴线b1的旋转。

4、为此,致动器通常包括附接到支撑构件20的主体的电机,并且该电机驱动杆102沿着基本竖直的方向平移,该方向对应于蜗杆延伸的主方向。

5、上靠背调节装置包括连接杆101。连接杆101围绕第二横向轴线b2相对于靠背框架12可枢转地铰接,并相对于杆102围绕第三横向轴线b3可枢转地铰接。

6、上靠背调节装置的操作如下。电机的旋转导致杆102向上或向下移动。然后,一方面,杆102的运动引起连接杆101相对于杆102围绕第三横向轴线b3旋转,另一方面,和/或相对于靠背框架12围绕第二横向轴线b2旋转。最后,连接杆101的旋转引起支撑构件20相对于靠背框架12围绕第一横向轴线b1旋转。

7、然而,专利技术人已经观察到,为了使支撑构件20围绕第一轴线b1向前旋转(即,从缩回位置到前进位置),当支撑构件20处于缩回位置时,电机必须产生比其处于前进位置时大得多的扭矩。另外,所使用的电机必须允许其自身集成到座椅10的靠背11中,并且为此必须具有减小的尺寸。然而,减小电机的尺寸通常需要减小其产生的扭矩。因此,当支撑构件20处于缩回位置时,驱动其尺寸适合于布置在靠背11中的支撑构件20的电机通常过载,这可能导致电机的电气和机械部件的过早磨损。此外,上述的上靠背调节装置具有一定程度的过度集中性,导致其组装复杂。

8、因此,根据专利技术人的发现,碰撞会对上靠背调节装置的运动装置产生显着的力,特别是在致动器上,这会由于碰撞的程度而导致致动器的蜗杆弯曲。还发现,在后部碰撞期间,当支撑构件20处于缩回位置时,传递至运动机构和致动器的力最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靠背,该靠背包括靠背框架和上靠背调节装置,该上靠背调节装置包括:

2、-支撑构件,其包括主体,该主体用于抵靠前表面地容纳座椅乘员的上背部,该支撑构件围绕第一横向轴线可枢转地安装在靠背框架上;

3、-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杆,其围绕第二横向轴线相对于靠背框架可枢转地铰接;

4、-中间部分,其在支撑构件和第一连接杆之间,该中间部分围绕第三横向轴线相对于支撑构件可枢转地铰接,并围绕第四横向轴线相对于第一连接杆可枢转地铰接,

5、-致动器,其用于在缩回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调节支撑构件围绕第一横向轴线的位置,该致动器包括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围绕第五横向轴线相对于中间部分可枢转地铰接,该致动器适于使连接部分沿着垂直于横向方向的第一轴线平移地移动连接部分。

6、有利地,上靠背调节装置具有运动装置,该运动装置减小在支撑构件围绕第一横向轴线在缩回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向前旋转期间(即,从缩回位置到前进位置)致动器所需的力的变化。具体地,所观察到的致动器使支撑构件围绕第一横向轴线旋转所需的力的最大相对变化小于20%。

7、此外,当支撑构件相对于已知的上靠背调节装置位于缩回位置附近时,上靠背调节装置的运动装置允许减小致动器驱动支撑构件围绕第一横向轴线向前所需的力。因此,电机可以具有减小的尺寸,从而允许其集成到靠背中,同时限制或甚至避免靠背经受过度负载。这使得可以防止电机过早磨损并保持上靠背调节装置紧凑。

8、此外,上靠背调节装置的运动装置允许减少碰撞期间传递到运动装置和致动器的最大力。特别地,当支撑构件处于缩回位置时,测量到在碰撞期间传递到运动装置和致动器的力减少了大约40%。上靠背调节装置的运动装置还使得可以减小在碰撞期间在支撑构件围绕第一横向轴线的旋转角度范围内传递至致动器的力的相对变化。

9、靠背框架可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靠背框架可包括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横向延伸的至少一个横向构件。横向构件可以在横向方向上的每一侧上分别连接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

10、支撑构件的主体可以选择性地通过至少部分地覆盖支撑构件的主体的衬里和/或覆盖物,从而与座椅乘员的上背部接触,特别是与乘员的肩膀和/或肩胛骨。主体可以具有前表面,其旨在朝向座椅乘员的上背部定向。前表面可以是平的或凹的。主体还可以包括与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后表面可以包括加强肋。这里的加强肋形成空腔。支撑构件围绕第一横向轴线在缩回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的旋转可对应于支撑构件围绕第一横向轴线的15°旋转。

11、支撑构件和靠背框架的立柱可包括相关联的浮凸,特别是通过匹配形状,以引导支撑构件相对于靠背框架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围绕第一横向轴线旋转。支撑构件的浮凸可以从支撑构件的主体横向突出,支撑构件的浮凸优选地从支撑构件的主体的侧表面延伸,支撑构件的浮凸各自分别容纳在靠背框架的第一立柱的凹部和第二立柱的凹部中。

12、致动器可以包括电机和沿着垂直于横向方向的第一轴线延伸的蜗杆,连接部分刚性地连接到蜗杆的一个端部,电机适于沿着垂直于横向方向的第一轴线的方向平移地移动蜗杆。

13、包括这种致动器的上靠背调节装置,允许蜗杆沿着垂直于横向方向的第一轴线的方向的平移与支撑构件围绕第一横向轴线的旋转之间的线性。因此,对于坐在座椅上的乘员来说,支撑构件围绕第一横向轴线的位置的调节更容易且更舒适。电机可通过齿轮使蜗杆沿着垂直于横向轴线的第一轴线平移。

14、电机和蜗杆可围绕第六横向轴线相对于支撑构件可枢转地铰接。这减少了上靠背调节装置的均衡应力。因此,上靠背调节装置有利地是均衡的,这有利于其组装并且减少或消除了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蜗杆弯曲的风险。电机和蜗杆相对于支撑构件围绕第六横向轴线的角位移可以小于或等于4°。

15、当支撑构件处于前进位置或在前进位置附近时,第二横向轴线、第四横向轴线和第五横向轴线可以基本上对齐。这样,当乘员的上背部靠在支撑构件的主体上时,支撑构件上产生的力被传递到第一连接杆,然后传递到靠背框架,而不是传递到致动器,这保护了致动器免过早磨损。

16、上靠背调节装置可包括第二连接杆,该第二连接杆围绕第二横向轴线相对于靠背框架可枢转地铰接。中间部分可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车辆座椅(10)的靠背(11),所述靠背(11)包括靠背框架(12)和上靠背调节装置,所述上靠背调节装置包括:

2.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包括电机(60)和沿着垂直于横向方向(Y)的第一轴线(C1)延伸的蜗杆(70),所述连接部分(50)刚性地连接到所述蜗杆(70)的一个端部,所述电机(60)适于沿着垂直于横向方向(Y)的第一轴线(C1)的方向平移地移动所述蜗杆(70)。

3.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60)和所述蜗杆(70)围绕第六横向轴线(A6)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20)可枢转地铰接。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撑构件(20)处于所述前进位置或在所述前进位置附近时,所述第二横向轴线(A2)、第四横向轴线(A4)和第五横向轴线(A5)基本上对齐。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靠背调节装置包括第二连接杆(30’),所述第二连接杆(30’)围绕所述第二横向轴线(A2)相对于所述靠背框架(12)铰接,并且其中,所述中间部分(40)包括沿着所述横向方向(Y)彼此分离的第一凸缘(41)和第二凸缘(41’),所述第一凸缘(41)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A4)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杆(30)可枢转地铰接,并且所述第二凸缘(41’)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A4)可枢转地铰接到所述第二连接杆(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41)和所述第二凸缘(41’)均垂直于所述横向方向(Y)延伸,所述第一凸缘(41)和所述第二凸缘(41’)均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其顶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横向轴线(A3)、第四横向轴线(A4)和第五横向轴线(A5)附近。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靠背调节装置包括沿着所述第三横向轴线(A3)延伸的第一轴(81),所述第一轴(81)刚性地连接到所述支撑构件(20),所述中间部分(40)可枢转地安装到所述第一轴(81)上。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靠背调节装置包括沿着所述第五横向轴线(A5)延伸的第二轴(82),所述第二轴(82)刚性连接到所述中间部分(40),所述中间部分(40)可枢转地安装到所述第二轴(82)上。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20)的主体(21)在后表面处形成凹口,所述中间部分(40)、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杆(30)和所述致动器完全或部分地被容纳在其中。

10.车辆座椅(10),其包括具有靠垫框架(14)的靠垫(13)和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靠背(11),所述靠背框架(12)附接到所述靠垫框架(14),所述靠背框架(11)优选地围绕第七横向轴线(A7)相对于所述靠垫框架(14)可枢转地安装。

...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车辆座椅(10)的靠背(11),所述靠背(11)包括靠背框架(12)和上靠背调节装置,所述上靠背调节装置包括:

2.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包括电机(60)和沿着垂直于横向方向(y)的第一轴线(c1)延伸的蜗杆(70),所述连接部分(50)刚性地连接到所述蜗杆(70)的一个端部,所述电机(60)适于沿着垂直于横向方向(y)的第一轴线(c1)的方向平移地移动所述蜗杆(70)。

3.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60)和所述蜗杆(70)围绕第六横向轴线(a6)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20)可枢转地铰接。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撑构件(20)处于所述前进位置或在所述前进位置附近时,所述第二横向轴线(a2)、第四横向轴线(a4)和第五横向轴线(a5)基本上对齐。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靠背(1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靠背调节装置包括第二连接杆(30’),所述第二连接杆(30’)围绕所述第二横向轴线(a2)相对于所述靠背框架(12)铰接,并且其中,所述中间部分(40)包括沿着所述横向方向(y)彼此分离的第一凸缘(41)和第二凸缘(41’),所述第一凸缘(41)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a4)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杆(30)可枢转地铰接,并且所述第二凸缘(41’)围绕所述第四横向轴线(a4)可枢转地铰接到所述第二连接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马克·朱迪斯弗雷德里克·马扎米尤罗法布里塞·卡米尤斯
申请(专利权)人:佛吉亚汽车座椅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