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8727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包括:一体化介质块,包括介质块本体,介质块本体表面设有镀银层以实现金属化;介质块本体包括第一单模谐振器、第二单模谐振器、由第三单模谐振器、第四单模谐振器、第五单模谐振器及第六单模谐振器构成的共用谐振腔,第一单模谐振器和第二单模谐振器分别设置在一体化介质块本体两侧,介质块本体内设有共用谐振腔,共用谐振腔与第一单模谐振器和第二单模谐振器通过耦合膜片进行耦合,共用谐振腔内的耦合结构为耦合膜片、通孔和盲孔结构三者结合的方式。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具有质量轻、体积小、带外抑制度高的特点,可应用于通信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射频和微波滤波器,尤其涉及一种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


技术介绍

1、滤波器是通信领域非常重要的频选器件,根据要求,它可以选择性的通过或阻塞信号中特定的频率范围。由于不同系统对于滤波器的应用频段、带外抑制度要求等不一样,因此滤波器产品多数需要根据系统要求进行定制。介质填充滤波器小批量成产时仍有成本低的优点,除此之外,还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低插损的优点,目前是传统金属腔体滤波器的优秀替代品。

2、随着通信环境日益复杂,对带外抑制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提高抗干扰的能力。对于传统滤波器而言,直线型排列的腔体滤波器只采用耦合膜片进行耦合,因此无法引入传输零点,其带外抑制度较低。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带外抑制度的需求,需要在通带外特定频点引入传输零点来提高抑制度。一般而言,引入传输零点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非相邻谐振器之间引入交叉耦合,第二种为采用提取极点法。采用交叉耦合引入传输零点时,传统空气腔滤波器需要采用耦合探针获得负耦合。因此,目前滤波器不能同时满足质量轻、体积小、外抑制度高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通信系统、质量轻、体积小、带外抑制度高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

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包括:

3、一体化介质块,包括介质块本体d1,所述介质块本体d1表面设有镀银层以实现金属化;

4、一体化介质块,包括介质块本体d1,所述介质块本体d1表面设有镀银层以实现金属化;

5、所述介质块本体d1包括第一单模谐振器r5、第二单模谐振器r6、由第三单模谐振器r1、第四单模谐振器r2、第五单模谐振器r3及第六单模谐振器r4构成的共用谐振腔,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分别设置在所述一体化介质块本体d1两侧来提供传输极点,所述共用谐振腔设置在介质块本体d1内部,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通过耦合膜片进行耦合,所述共用谐振腔中,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所述第四单模谐振器r2、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及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之间采用耦合膜片、通孔和盲孔结构三者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耦合,其中,所述耦合膜片与所述通孔提供正耦合系数,所述盲孔结构提供负耦合系数,且所述耦合膜片的窗口大小对间接耦合进行控制,所述通孔与所述盲孔对直接耦合进行控制;输入输出耦合通过所述盲孔的位置与深度进行控制。

6、作为优选地,所述介质块本体d1上表面设有第一同轴连接器s1和第二同轴连接器s2并作为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端口对滤波器进行馈电,靠近所述滤波器输入输出端口的金属盲孔处设有一环形带隙,所述环形带隙的内环为所述金属盲孔的直径di n,所述环形带隙的外环为所述第一同轴连接器s1或第二同轴连接器s2外导体直径dout,所述内环直径din与所述外环直径dout的关系满足dout=2.3*din。

7、作为优选地,所述介质块本体d1的输入输出端口由盲孔结构实现,该盲孔结构向介质块本体d1内嵌入的深度决定输入输出端口的耦合强度,且盲孔结构由一个环形区域包围,该环形区域无银镀层,用于连接同轴连接器,对滤波器进行馈电。

8、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均为圆柱形盲孔结构,且所述圆柱形盲孔结构位于所述介质块本体d1宽度方向y轴的中心线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的强电场区域,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的谐振频率根据所述圆柱形盲孔结构的高度控制。

9、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所述第四单模谐振器r2、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和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均为圆柱形盲孔结构,每个所述盲孔结构距离所述共用谐振腔中心的距离相同,且每个所述盲孔结构的高度控制每个谐振器的谐振频率。

10、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之间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耦合膜片a1,且所述第一耦合膜片a1沿所述介质块本体d1宽度y轴方向设置,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之间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耦合膜片a2,且所述第二耦合膜片a2沿所述介质块本体d1宽度y轴方向设置,所述共用谐振腔内中心设有第三耦合膜片a3,且所述第三耦合膜片a3沿所述介质块本体d1长度x轴方向设置。

11、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耦合膜片a1、所述第二耦合膜片a2和所述第三耦合膜片a3的耦合强度根据每个耦合膜片的窗口大小控制。

12、作为优选地,靠近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一侧设有盲孔b1,所述盲孔b1两侧设有第一通孔t1和第二通孔t2,所述第四单模谐振器r2和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之间设有第三通孔t3,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和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之间设有第四通孔t4,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和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之间设有第五通孔t5,其中,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和所述第四单模谐振器r2之间的耦合强度由所述第一通孔t1和所述第二通孔t2的位置和所述盲孔b1的高度进行控制;所述第四单模谐振器r2和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之间的耦合强度由第三通孔t3的位置进行控制;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和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之间的耦合强度由第四通孔t4的位置进行控制;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和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之间的耦合强度由第五通孔t5的位置进行控制。

13、作为优选地,所述共用谐振腔中的直接耦合由第一通孔t1至第五通孔t5及盲孔b1实现。

14、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三耦合膜片a3位于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和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之间,实现交叉耦合,根据最短路径原理,引入该交叉耦合后,共用谐振腔共提供四个传输极点和两个传输零点。

1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专利技术全部采用单模谐振器,仅对基模进行控制,其谐振频率的控制机理简单,易于设计和工程实现,应对中心频率不同但相近的指标要求时,可快速进行中心频率的迁移。

17、2、本专利技术中四个单模谐振器共用一个谐振腔,与两个单模谐振器形成六阶滤波响应,相比六个单模谐振器呈直线型相邻排列时,体积减小16%,实现器件小型化。

18、3、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滤波器采用介质块表面镀银的方式,代替传统的金属外壳,可以实现轻量化。

19、4、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共用谐振腔中,采用耦合膜片引入交叉耦合,根据最短路径原理,引入该交叉耦合后,可以引入两个传输零点,该传输零点位于通带两侧,相比传统直线型六阶滤波器而言,两侧引入传输零点后,距离通带左侧50mhz处的抑制度由-28db提高至-40db,距离通带右侧50mhz处的抑制度由-28db提高至-45db,使得带外抑制特性显著提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块本体D1上表面设有第一同轴连接器S1和第二同轴连接器S2并作为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端口对滤波器进行馈电,靠近所述滤波器输入输出端口的金属盲孔处设有一环形带隙,所述环形带隙的内环为所述金属盲孔的直径Din,所述环形带隙的外环为所述第一同轴连接器S1或第二同轴连接器S2外导体直径Dout,所述内环直径Din与所述外环直径Dout的关系满足Dout=2.3*D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块本体D1的输入输出端口由盲孔结构实现,该盲孔结构向介质块本体D1内嵌入的深度决定输入输出端口的耦合强度,且盲孔结构由一个环形区域包围,该环形区域无银镀层,用于连接同轴连接器,对滤波器进行馈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均为圆柱形盲孔结构,且所述圆柱形盲孔结构位于所述介质块本体D1宽度方向Y轴的中心线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的强电场区域,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的谐振频率根据所述圆柱形盲孔结构的高度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所述第四单模谐振器R2、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和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均为圆柱形盲孔结构,每个所述盲孔结构距离所述共用谐振腔中心的距离相同,且每个所述盲孔结构的高度控制每个谐振器的谐振频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之间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耦合膜片A1,且所述第一耦合膜片A1沿所述介质块本体D1宽度y轴方向设置,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之间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耦合膜片A2,且所述第二耦合膜片A2沿所述介质块本体D1宽度y轴方向设置,所述共用谐振腔内中心设有第三耦合膜片A3,且所述第三耦合膜片A3沿所述介质块本体D1长度x轴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膜片A1、所述第二耦合膜片A2和所述第三耦合膜片A3的耦合强度根据每个耦合膜片的窗口大小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一侧设有盲孔B1,所述盲孔B1两侧设有第一通孔T1和第二通孔T2,所述第四单模谐振器R2和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之间设有第三通孔T3,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和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之间设有第四通孔T4,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和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之间设有第五通孔T5,其中,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和所述第四单模谐振器R2之间的耦合强度由所述第一通孔T1和所述第二通孔T2的位置和所述盲孔B1的高度进行控制;所述第四单模谐振器R2和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之间的耦合强度由第三通孔T3的位置进行控制;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和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之间的耦合强度由第四通孔T4的位置进行控制;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和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之间的耦合强度由第五通孔T5的位置进行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用谐振腔中的直接耦合由第一通孔T1至第五通孔T5及盲孔B1实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耦合膜片A3位于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和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之间,实现交叉耦合,根据最短路径原理,引入该交叉耦合后,共用谐振腔共提供四个传输极点和两个传输零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块本体d1上表面设有第一同轴连接器s1和第二同轴连接器s2并作为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端口对滤波器进行馈电,靠近所述滤波器输入输出端口的金属盲孔处设有一环形带隙,所述环形带隙的内环为所述金属盲孔的直径din,所述环形带隙的外环为所述第一同轴连接器s1或第二同轴连接器s2外导体直径dout,所述内环直径din与所述外环直径dout的关系满足dout=2.3*d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块本体d1的输入输出端口由盲孔结构实现,该盲孔结构向介质块本体d1内嵌入的深度决定输入输出端口的耦合强度,且盲孔结构由一个环形区域包围,该环形区域无银镀层,用于连接同轴连接器,对滤波器进行馈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均为圆柱形盲孔结构,且所述圆柱形盲孔结构位于所述介质块本体d1宽度方向y轴的中心线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的强电场区域,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二单模谐振器r6的谐振频率根据所述圆柱形盲孔结构的高度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所述第四单模谐振器r2、所述第五单模谐振器r3和所述第六单模谐振器r4均为圆柱形盲孔结构,每个所述盲孔结构距离所述共用谐振腔中心的距离相同,且每个所述盲孔结构的高度控制每个谐振器的谐振频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谐振腔型介质填充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模谐振器r5和所述第三单模谐振器r1之间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耦合膜片a1,且所述第一耦合膜片a1沿所述介质块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雅乔琦张理正赵毅施俊威陈凯孙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