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电池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电池内通常设置有换热件,换热件能与电池单体热交换,以调节每个电池单体的温度,从而保证电池寿命。然而,目前,电池包内电池单体数量较多,各电池单体在换热件的换热作用下的均温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申请内容
3、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在于提出一种换热件,和包含此换热件的电池和用电设备,换热件可以弥补外围电池单体与环境之间的热交换导致的内外温差,使电池组件外围的电池单体与电池组件内部的电池单体的换热效果趋于一致,提升电池的均温性,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4、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件,该换热件用于电池,换热件包括第一换热流道,第一换热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第二换热段弯折形成有u型区域,第一换热段弯折设置于u型区域内,且与第二换热段弯折连接。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电池布置在外围的电池单体相对于内部电池单体更靠近箱体的侧壁,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件,用于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流道(10),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包括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所述第二换热段(12)弯折形成有U型区域,所述第一换热段(11)弯折设置于所述U型区域内,且与所述第二换热段(12)弯折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段(12)位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的周向的最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11)与所述第二换热段(12)在同一平面内折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件,用于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流道(10),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包括第一换热段(11)和第二换热段(12);所述第二换热段(12)弯折形成有u型区域,所述第一换热段(11)弯折设置于所述u型区域内,且与所述第二换热段(12)弯折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段(12)位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的周向的最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11)与所述第二换热段(12)在同一平面内折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11)包括多个第一换热部(111),多个所述第一换热部(111)间隔排布,且顺次弯折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部(111)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第一换热部(111)均沿第二方向直线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11)还包括:第一折弯部(112),所述第一折弯部(112)呈弧形,且弯折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部(11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段(12)包括:第二换热部(121)、第三换热部(122)和第四换热部(125),所述第二换热部(121)沿所述第一换热段(11)的第一侧周沿延伸,所述第三换热部(122)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部(121)与所述第一换热段(11)之间,且沿所述第一换热段(11)的第二侧周沿延伸,所述第三换热部(1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21)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三换热部(1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换热段(11)呈夹角连接;所述第四换热部(125)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21)连通,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21)呈夹角连接,且沿所述第一换热段(11)的第三侧周沿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11)包括多个第一换热部(111),多个所述第一换热部(111)在第一方向上顺次弯折连接;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部(122)和所述第四换热部(125)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换热部(111)和所述第二换热部(121)均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部(122)和所述第四换热部(125)均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四换热部(125)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换热部(122)的长度;或,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热部(125)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延伸至靠近多个所述第一换热部(111)中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21)距离最远的一个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段(12)还包括:第二折弯部(123)和第三折弯部(124),所述第二折弯部(123)和所述第三折弯部(124)均呈弧形,且所述第二折弯部(123)连接在所述第三换热部(1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21)之间,所述第三折弯部(124)连接在所述第三换热部(12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换热部(111)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段(12)还包括:第五换热部(127),所述第五换热部(127)沿所述第一换热段(11)的第四侧周沿延伸,且封闭所述第二换热部(121)、所述第三换热部(122)和所述第四换热部(125)形成的所述u型区域的开口的至少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换热部(127)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21)相对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还包括:第三换热段(13),所述第一换热段(11)连接在所述第三换热段(13)和所述第二换热段(12)之间,且所述第三换热段(13)与所述第一换热段(11)呈夹角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11)包括多个第一换热部(111),多个所述第一换热部(111)在第一方向上顺次弯折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段(13)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换热部(12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换热部(111)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段(13)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多个所述第一换热部(111)中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21)距离最远的一个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还包括:第四折弯部(14),所述第四折弯部(14)呈弧形,且弯折连接在所述第三换热段(13)与所述第一换热部(111)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还包括:第一出入段(15),所述第一出入段(15)的一端与第三换热段(13)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出入段(15)的另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的第一出入口。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入段(15)沿第二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段(1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换热段(13)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还包括:第五折弯部(16),所述第五折弯部(16)呈弧形,且弯折连接在所述第三换热段(13)与所述第一出入段(15)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还包括:第二出入段(17),所述第二出入段(17)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换热部(125)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二出入段(17)的另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的第二出入口;且所述第二出入段(17)沿第二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段(1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换热部(125)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24.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11)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段(12)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下游;或者,所述换热件被配置为:在加热所述电池的电池组件(200)时,所述第一换热段(11)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段(12)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下游;在冷却所述电池的电池组件(200)时,所述第一换热段(11)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段(12)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上游。
25.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具有一个或多个换热流道,当所述换热流道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换热流道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或相互绕设排布,至少一个所述换热流道形成为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多个所述换热流道并联布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流道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两端的两个所述换热流道均为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且两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关于所述换热件沿第二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布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流道关于所述换热件沿第二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布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流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流道(30),所述第二换热流道(30)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之间,其中,任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3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的结构相同或不同。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30)包括多个第四换热段(31),多个所述第四换热段(31)顺次相连,其中,所述第四换热段(31)沿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四换热段(3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布。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具有多个换热流道,且多个换热流道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和至少一个第三换热流道(40),所述第三换热流道(40)弯折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的所述u型区域内,且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40)在同一平面内折弯,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40)的弯折结构相同或不同。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流道(40)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结构相同的u型区域,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换热段(11)设于所述第三换热流道(40)的所述u型区域内。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的u型区域位于所述换热件的最外侧周向。
33.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当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每个所述换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飞亭,唐彧,黄小腾,刘洪彪,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