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6947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33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涉及负压担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充气救援担架充气量需求大,充气时间长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充气底垫、充气框架、气密膜和负压泵阀口,充气框架设置在充气底垫的上侧,充气框架和充气底垫相连通,气密膜与充气框架和充气底垫相连接形成气密空腔,负压泵阀口设置在气密膜上,气密膜上设置有气密拉链和进气循环口;通过充气底垫和充气框架相连通能够一次性充满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使用所需的气体,使充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同时充气框架作为充气的支撑框架,通过气密膜代替部分气囊,在保证足够的支撑和使用需求下极大的减少了便携充气担架所需的充气面积和携带重量,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负压担架,尤其是涉及一种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


技术介绍

1、负压充气担架用于在疫情传染病环境下,通过海陆空等方式运送感染患者,在运送途中将感染患者与外界环境相隔离,避免发生传染,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2、现有的负压充气担架大多是整体为拱洞形的双层气囊结构,充气后的重量较重、体积较大,不便于搬运;同时由于整个负压充气担架都为气囊结构,充气量需求大,充气时间长,容易使感染患者的运送和隔离不及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以解决现有的充气救援担架充气量需求大,充气时间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提供的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包括充气底垫、充气框架、气密膜和负压泵阀口,所述充气框架设置在所述充气底垫的上侧,所述充气框架和所述充气底垫相连通,所述气密膜设置在所述充气框架和所述充气底垫之间,所述气密膜与所述充气框架和所述充气底垫相连接形成气密空腔,所述负压泵阀口设置在所述气密膜上,所述负压泵阀口用于连接负压泵,所述气密膜上设置有气密拉链和进气循环口,所述充气底垫上设置有与所述充气底垫的内腔相连通的进放气阀,所述进放气阀用于连接充气泵。

4、优选地,所述充气框架包括纵梁框架和横梁框架,所述纵梁框架设置在所述充气底垫的上侧且所述纵梁框架的两端与所述充气底垫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纵梁框架呈拱形,所述横梁框架呈横向设置在所述纵梁框架上,所述纵梁框架和所述横梁框架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纵梁框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横梁框架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5、优选地,所述气密空腔内设置有过滤杀菌装置,所述过滤杀菌装置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循环口相连通。

6、优选地,所述充气底垫上设置有安全阀。

7、优选地,所述充气底垫的侧壁对称的设置有把手。

8、优选地,所述充气底垫的侧壁还对称的设置有吊环,所述吊环上连接有吊绳,所述吊绳的上侧设置有吊钩。

9、优选地,所述气密膜为高频热合成型的透明软体复合气密布。

10、优选地,所述充气底垫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11、本技术提供的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通过进放气阀连接充气泵向充气底垫内充气,由于充气框架和充气底垫相连通,在充气泵向充气底垫内腔充气过程中,充气框架也同时进行充气;充气完毕后,充气底垫和充气框架被撑起连同气密膜形成气密空腔。运送过程中,打开气密拉链使患者进入气密空腔内,负压泵阀口用于连接负压泵使气密空腔内形成负压,进而使气密空腔内的病毒不会随空气外溢至充气担架外造成运送患者过程中感染范围的扩大,进气循环口在气密空腔内负压作用下将新鲜空气吸入气密空腔,保证气密空腔内感染患者呼吸的顺畅,通过充气底垫和充气框架相连通能够一次性充满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使用所需的气体,使充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同时充气框架作为充气的支撑框架,通过气密膜代替部分气囊,在保证足够的支撑和使用需求下极大的减少了便携充气担架所需的充气面积和携带重量,便于使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底垫(1)、充气框架(2)、气密膜(3)和负压泵阀口(4),所述充气框架(2)设置在所述充气底垫(1)的上侧,所述充气框架(2)和所述充气底垫(1)相连通,所述气密膜(3)设置在所述充气框架(2)和所述充气底垫(1)之间,所述气密膜(3)与所述充气框架(2)和所述充气底垫(1)相连接形成气密空腔,所述负压泵阀口(4)设置在所述气密膜(3)上,所述负压泵阀口(4)用于连接负压泵,所述气密膜(3)上设置有气密拉链(5)和进气循环口,所述充气底垫(1)上设置有与所述充气底垫(1)的内腔相连通的进放气阀(6),所述进放气阀(6)用于连接充气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框架(2)包括纵梁框架(21)和横梁框架(22),所述纵梁框架(21)设置在所述充气底垫(1)的上侧且所述纵梁框架(21)的两端与所述充气底垫(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纵梁框架(21)呈拱形,所述横梁框架(22)呈横向设置在所述纵梁框架(21)上,所述纵梁框架(21)和所述横梁框架(22)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纵梁框架(2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横梁框架(2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空腔内设置有过滤杀菌装置,所述过滤杀菌装置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循环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底垫(1)上设置有安全阀(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底垫(1)的侧壁对称的设置有把手(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底垫的侧壁还对称的设置有吊环,所述吊环上连接有吊绳,所述吊绳的上侧设置有吊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膜(3)为高频热合成型的透明软体复合气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底垫(1)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带(9),所述固定带(9)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底垫(1)、充气框架(2)、气密膜(3)和负压泵阀口(4),所述充气框架(2)设置在所述充气底垫(1)的上侧,所述充气框架(2)和所述充气底垫(1)相连通,所述气密膜(3)设置在所述充气框架(2)和所述充气底垫(1)之间,所述气密膜(3)与所述充气框架(2)和所述充气底垫(1)相连接形成气密空腔,所述负压泵阀口(4)设置在所述气密膜(3)上,所述负压泵阀口(4)用于连接负压泵,所述气密膜(3)上设置有气密拉链(5)和进气循环口,所述充气底垫(1)上设置有与所述充气底垫(1)的内腔相连通的进放气阀(6),所述进放气阀(6)用于连接充气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负压便携充气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框架(2)包括纵梁框架(21)和横梁框架(22),所述纵梁框架(21)设置在所述充气底垫(1)的上侧且所述纵梁框架(21)的两端与所述充气底垫(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纵梁框架(21)呈拱形,所述横梁框架(22)呈横向设置在所述纵梁框架(21)上,所述纵梁框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兵救援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