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60790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24
本技术适用于发动机减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包括发动机主体,所述发动机主体底部安装有发动机底座,且发动机底座嵌入固定上底座,所述发动机底座顶端放置固定挡板,所述固定板内部安装固定螺丝,且通过固定螺丝旋转安装在固定上底座完成对固定挡板和发动机底座的固定,所述固定上底座底部设置有内推杆,所述内推杆底部设置有推板,且推板外端包裹密封环。本技术通过固定挡板将发动机底座固定,且通过减震弹簧和阻尼装置进行减震,通过液压油推动导电垫片的上下移动,改变控制电机的电阻,且通过第一履带、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的配合传动,完成螺旋管组的同步转动,完成对减震装置的减震功率的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减震,尤其涉及一种整体式减震器


技术介绍

1、在发动机领域,使用一种整体式减震器来减轻振动和噪音是很常见的。一种常见的整体式减震器是发动机活塞减震器,它用于减少发动机活塞在高速往复运动时产生的振动和冲击。

2、目前市面上的减震设备通过采用弹性材料,如橡胶、弹簧或螺旋弹簧,将发动机与底盘之间进行隔离和支撑。弹性支撑结构能够吸收和减轻发动机振动和冲击,提供较好的减震效果和隔离性能。

3、当前的减震设备与发动机之间的连接较为简单,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会有松动的风险,且目前市面上的发动机大都可以更改功率,而无法跟随发动机变化而变化的减震设备,不仅无法很好的实现减震的功能,而且对发动机和减震设备也会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整体式减震器,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所提到的问题。

2、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包括发动机主体,所述发动机主体底部安装有发动机底座,且发动机底座嵌入固定上底座,所述发动机底座顶端放置固定挡板,所述固定板内部安装固定螺丝,且通过固定螺丝旋转安装在固定上底座完成对固定挡板和发动机底座的固定,所述固定上底座底部设置有内推杆,所述内推杆底部设置有推板,且推板外端包裹密封环,所述内推杆外侧接触有阻尼内壳,且阻尼内壳外部连接有阻尼外壳,阻尼外壳底部连接有固定下底座,所述固定上底座与固定下底座内连接有减震弹簧,且减震弹簧在阻尼外壳外部,所述阻尼内壳内部添加有液压油。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挡板将发动机底座固定,且通过减震弹簧和阻尼装置进行减震。

4、优选地,所述阻尼内壳外部设置有第一导线,所述阻尼外壳内部设置有第二导线,所述阻尼内壳和阻尼外壳中间安装有导电垫片,且导电垫片与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相接触,所述固定下底座内部安装第三导线,且第三导线一端与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相连接,所述第三导线另一端与控制电机相连接,且控制电机安装在固定下底座上端。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液压油推动导电垫片的上下移动,调节导电垫片和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的相对位置,改变控制电机的电阻。

6、优选地,所述控制电机顶部安装有第三中转轴,所述第三中转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齿轮槽,所述固定下底座顶端和固定上底座底端都设置有多组限位外筒,且每个限位外筒内部旋转连接有螺旋管组,所述螺旋管组由第一螺旋管、第二螺旋管、第三螺旋管、第四螺旋管、第五螺旋管、第六螺旋管、第七螺旋管、第八螺旋管组成,且螺旋管组中间部位都设置有第一齿轮槽,所述螺旋管组中的第一螺旋管、第三螺旋管、第五螺旋管、第七螺旋管为相同旋转方向,且螺旋管组中的第二螺旋管、第四螺旋管、第六螺旋管、第八螺旋管为相反旋转方向。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管组的螺旋管通过不同的旋转方向,配合控制固定下底座和固定上底座的距离。

8、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旋管和第二螺旋管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中转轴,且第七螺旋管和第八螺旋管结构与第一螺旋管和第二螺旋管相同,所述第三螺旋管和第四螺旋管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中转轴,且第五螺旋管和第六螺旋管结构与第三螺旋管和第四螺旋管相同,所述第一中转轴和第二中转轴的顶端与固定上底座低端旋转活动连接,且第一中转轴和第二中转轴的低端与固定下底座顶端旋转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中转轴、第二中转轴和第三中转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齿轮槽,且所有的第一齿轮槽在同一平面,所述第一中转轴和第二中转轴的第一齿轮槽顶端设置有第二齿轮槽,且所有第二齿轮槽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履带一端与第一中转轴的第一齿轮槽相啮合,且第一履带另一端与第二中转齿轮的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履带中间经过第一中转轴的第一齿轮槽,所述第二履带一端与第三中转轴的第一齿轮槽相啮合,且第二履带另一端与第四中转齿轮的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履带中间经过第二中转轴的第一齿轮槽所述第三履带的一端与第一中转轴和第二中转轴中间的第一中转轴的第二齿轮槽相啮合,且第三履带的另一端与第七中转轴和第八中转轴中间的第一中转轴的第二齿轮槽相啮合,所述第三履带中间经过了所有的第二中转轴的第二齿轮槽,且第三履带中间经过了第三中转轴的第二齿轮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履带、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的配合传动,完成螺旋管组的同步转动。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11、本技术通过固定挡板将发动机底座固定,且通过减震弹簧和阻尼装置进行减震,通过液压油推动导电垫片的上下移动,调节导电垫片和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的相对位置,改变控制电机的电阻,通过电阻的变化控制第三中转轴的转动,且通过第一履带、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的配合传动,完成螺旋管组的同步转动,完成对减震装置的减震功率的调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包括发动机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主体(1)底部安装有发动机底座(2),且发动机底座(2)嵌入固定上底座(5),所述发动机底座(2)顶端放置固定挡板(3),所述固定挡板(3)内部安装固定螺丝(4),且通过固定螺丝(4)旋转安装在固定上底座(5)完成对固定挡板(3)和发动机底座(2)的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内壳(12)外部设置有第一导线(17),所述阻尼外壳(11)内部设置有第二导线(18),所述阻尼内壳(12)和阻尼外壳(11)中间安装有导电垫片(14),且导电垫片(14)与第一导线(17)和第二导线(18)相接触,所述固定下底座(6)内部安装连接导线(19),且连接导线(19)一端与第一导线(17)和第二导线(18)相连接,所述固定下底座(6)上端安装控制电机(20),且连接导线(19)另一端与控制电机(20)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机(20)顶部安装有第三中转轴(38),所述第三中转轴(38)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齿轮槽(25),且第三中转轴(38)的第二齿轮槽(25)通过第三履带(23)控制螺旋管组(27)运动,所述螺旋管组(27)由第一履带(21)、第二履带(22)、第一齿轮槽(24)、第二齿轮槽(25)、限位外筒(26)、第一螺旋管(28)、第二螺旋管(29)、第三螺旋管(30)、第四螺旋管(31)、第五螺旋管(32)、第六螺旋管(33)、第七螺旋管(34)、第八螺旋管(35)、第一中转轴(36)及第二中转轴(37)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下底座(6)顶端和固定上底座(5)底端都设置有多组限位外筒(26),且每个限位外筒(26)内部旋转连接有螺旋管组(27),所述螺旋管组(27)由第一螺旋管(28)、第二螺旋管(29)、第三螺旋管(30)、第四螺旋管(31)、第五螺旋管(32)、第六螺旋管(33)、第七螺旋管(34)及第八螺旋管(35)组成,且螺旋管组(27)中间部位都设置有第一齿轮槽(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组(27)中的第一螺旋管(28)、第三螺旋管(30)、第五螺旋管(32)及第七螺旋管(34)为相同旋转方向,且螺旋管组(27)中的第二螺旋管(29)、第四螺旋管(31)、第六螺旋管(33)及第八螺旋管(35)为相反旋转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管(28)和第二螺旋管(29)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中转轴(36),且第七螺旋管(34)和第八螺旋管(35)结构与第一螺旋管(28)和第二螺旋管(29)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履带(21)一端与第一中转轴(36)的第一齿轮槽(24)相啮合,且第一履带(21)另一端与第二中转齿轮的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履带(21)中间经过第一中转轴(36)的第一齿轮槽(24),所述第二履带(22)一端与第三中转轴(38)的第一齿轮槽(24)相啮合,且第二履带(22)另一端与第四中转齿轮的第一齿轮相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履带(22)中间经过第二中转轴(37)的第一齿轮槽(24)所述第三履带(23)的一端与第一中转轴(36)和第二中转轴(37)中间的第一中转轴(36)的第二齿轮槽(25)相啮合,且第三履带(23)的另一端与第七中转轴和第八中转轴中间的第一中转轴(36)的第二齿轮槽(25)相啮合,所述第三履带(23)中间经过了所有的第二中转轴(37)的第二齿轮槽(25),且第三履带(23)中间经过了第三中转轴(38)的第二齿轮槽(25)。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包括发动机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主体(1)底部安装有发动机底座(2),且发动机底座(2)嵌入固定上底座(5),所述发动机底座(2)顶端放置固定挡板(3),所述固定挡板(3)内部安装固定螺丝(4),且通过固定螺丝(4)旋转安装在固定上底座(5)完成对固定挡板(3)和发动机底座(2)的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内壳(12)外部设置有第一导线(17),所述阻尼外壳(11)内部设置有第二导线(18),所述阻尼内壳(12)和阻尼外壳(11)中间安装有导电垫片(14),且导电垫片(14)与第一导线(17)和第二导线(18)相接触,所述固定下底座(6)内部安装连接导线(19),且连接导线(19)一端与第一导线(17)和第二导线(18)相连接,所述固定下底座(6)上端安装控制电机(20),且连接导线(19)另一端与控制电机(20)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机(20)顶部安装有第三中转轴(38),所述第三中转轴(38)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齿轮槽(25),且第三中转轴(38)的第二齿轮槽(25)通过第三履带(23)控制螺旋管组(27)运动,所述螺旋管组(27)由第一履带(21)、第二履带(22)、第一齿轮槽(24)、第二齿轮槽(25)、限位外筒(26)、第一螺旋管(28)、第二螺旋管(29)、第三螺旋管(30)、第四螺旋管(31)、第五螺旋管(32)、第六螺旋管(33)、第七螺旋管(34)、第八螺旋管(35)、第一中转轴(36)及第二中转轴(37)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整体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下底座(6)顶端和固定上底座(5)底端都设置有多组限位外筒(26),且每个限位外筒(26)内部旋转连接有螺旋管组(27),所述螺旋管组(27)由第一螺旋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崇明杨正伟朱梦雨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十堰发动机减震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