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和高压直流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5240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1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和高压直流接触器,辅助触点组件包括两个辅助簧片、拨杆和两个输出柱,设有内置于陶瓷罩壳中的塑料罩,塑料罩的顶侧外壁凹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中设有第一搭接部和两个相对设于第一搭接部两侧旁的第二搭接部;两个辅助簧片一端呈上下并列地悬置于第一搭接部上方,两个辅助簧片另一端分别搭接于两个第二搭接部;拨杆上端自由搭接于第一搭接部,拨杆下端穿过第一搭接部后、插置于塑料罩中;两个输出柱下端分别穿过两个辅助簧片另一端后、插置于塑料罩中,两个输出柱上端伸出陶瓷罩壳外。该安装结构既可保护辅助触点组件不受电弧污染,又能在较小空间内满足辅助触点组件的安装,满足了接触器的技术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接触器,尤其涉及一种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和高压直流接触器


技术介绍

1、在现有的高压直流接触器结构中,辅助触点结构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2、1)第一种是采用微动开关,但微动开关的动作寿命次数有限,失效率高。

3、2)第二种是采用簧片式触头结构,其主要包括辅助簧片、拨杆和输出柱,所述辅助簧片配置为两个、并连接于接触器的陶瓷罩壳内壁上,且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的一端呈上下并列、并间隔布置,所述拨杆亦连接于陶瓷罩壳内壁上、并同时位于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的一端下方,且所述拨杆能够在接触器的推杆驱动下向上运动,以使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的一端相接触导通;所述输出柱亦配置为两个、并分别与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相连接,且两个所述输出柱上端还分别密封伸出于所述陶瓷罩壳外。然而,上述簧片式触头结构在实际应用时易受电弧污染,并且于陶瓷罩壳内占用空间较大,对主触点组件的安装布局、接触器产品尺寸等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和高压直流接触器,一方面可保护辅助触点组件不受电弧污染,提升了辅助触点组件乃至接触器产品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在较小空间内满足辅助触点组件的安装,很好的满足了接触器产品小型化的技术要求。

2、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辅助触点组件包括辅助簧片、拨杆和输出柱,所述辅助簧片配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的一端呈上下并列、并间隔布置,所述拨杆位于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的一端下方,并能够驱动使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的一端相接触导通;所述输出柱亦配置为两个、并分别与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相连接;还设有塑料罩,所述塑料罩用于内置于接触器的陶瓷罩壳中,所述塑料罩的顶侧外壁凹设有安装槽,并在所述安装槽中设有第一搭接部和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搭接部两侧旁的第二搭接部;

3、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的一端呈上下并列地悬置于所述第一搭接部上方,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的另一端分别定位搭接于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所述拨杆上端自由搭接于所述第一搭接部,所述拨杆下端活动穿过所述第一搭接部后、自由插置于所述塑料罩中;两个所述输出柱下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的另一端后、定位插置于所述塑料罩中,两个所述输出柱上端分别能够密封伸出于所述陶瓷罩壳外。

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辅助簧片均设有安装部、接触部、及衔接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并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形变部,其中,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定位搭接于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两个所述接触部呈上下并列地悬置于所述第一搭接部上方,两个所述形变部分别自由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与所述第一搭接部之间。

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搭接部包括基体部和设于所述基体部上侧的定位柱,且所述基体部上侧为平面;所述安装部设有定位孔,在所述安装部搭置于所述基体部上侧的同时,所述定位孔套设于所述定位柱。

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和所述接触部均为条形片状,所述形变部为c形状,且所述安装部、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形变部一体加工成型;两个所述基体部均呈立式放置,且两个所述基体部的竖向高度不相等。

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搭接部为上下两侧均开口的中空柱体结构,且该中空柱体结构与所述塑料罩内部相通;所述拨杆具有杆部和一体成型于所述杆部一端的头部,所述杆部活动穿过所述第一搭接部后、自由插置于所述塑料罩中,所述头部自由搭置于所述第一搭接部上端。

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安装槽中还设有两个插接部,两个所述插接部相对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相背两侧的旁边,且两个所述插接部均为与所述塑料罩内部相通的槽体结构,以供两个所述输出柱下端插置用。

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插接部均设有用于对所述输出柱进行拘限的卡槽;

10、两个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分别搭置于两个所述插接部中,且两个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均设有供所述输出柱穿过的穿孔a。

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槽设于所述塑料罩的顶侧外壁的中部,所述第一搭接部设于所述安装槽的中部,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和两个所述插接部分别关于所述第一搭接部的竖向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料罩与所述陶瓷罩壳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塑料罩底侧供与接触器中的导磁板固定连接;另外,所述塑料罩、所述安装槽、所述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二搭接部和所述插接部一体注塑成型。

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陶瓷罩壳、密封连接于所述陶瓷罩壳底侧的导磁板、固定设置于所述陶瓷罩壳的静触头、内置于所述陶瓷罩壳中并与所述静触头呈相对布置的动触片、及沿竖向延伸的推杆,所述推杆上端活动插置于所述陶瓷罩壳中,并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动触片相连接;还设有如本技术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塑料罩内置于所述陶瓷罩壳中,并同时与所述导磁板固定连接;所述静触头下端、所述动触片、所述连接组件及所述推杆上端均分别内置于所述塑料罩中,且所述推杆通过所述连接组件来带动所述动触片向上运动的同时,还能够带动所述拨杆向上运动,进而实现使两个所述辅助簧片的一端相接触导通。

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组件包括限制支架、绝缘块、下轭铁和触头弹簧,所述限制支架通过所述绝缘块与所述推杆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轭铁与所述动触片相连接,并连同所述动触片一起穿置于所述限制支架中,所述触头弹簧弹性连接于所述下轭铁与所述绝缘块之间;

15、当所述推杆带动所述连接组件向上运动时,所述限制支架能够推动所述拨杆向上运动。

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上轭铁,所述上轭铁固定设置于所述塑料罩的顶侧内壁;且所述上轭铁设有供所述拨杆下端活动穿过的穿孔b。

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在陶瓷罩壳中增加了一塑料罩来承载辅助触点组件,并还特别对塑料罩上用来承接辅助触点组件的部分(如安装槽、第一、二搭接部等)进行了结构创新,从而实现:①很好的保护了辅助触点组件不受电弧污染,提升了辅助触点组件、乃至接触器产品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②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满足辅助触点组件的安装,既避免对主触点组件的安装布局造成影响,又很好的满足了接触器产品小型化的技术要求;③该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新颖、简单、合理,易加工制作、且制作成本低,利于在接触器产品中推广应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辅助触点组件(1)包括辅助簧片(10)、拨杆(11)和输出柱(12),所述辅助簧片(10)配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辅助簧片(10)的一端呈上下并列、并间隔布置,所述拨杆(11)位于两个所述辅助簧片(10)的一端下方,并能够驱动使两个所述辅助簧片(10)的一端相接触导通;所述输出柱(12)亦配置为两个、并分别与两个所述辅助簧片(10)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塑料罩(2),所述塑料罩(2)用于内置于接触器的陶瓷罩壳(3)中,所述塑料罩(2)的顶侧外壁凹设有安装槽(20),并在所述安装槽(20)中设有第一搭接部(21)和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两侧旁的第二搭接部(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辅助簧片(10)均设有安装部(100)、接触部(101)、及衔接于所述安装部(100)与所述接触部(101)之间并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形变部(102),其中,两个所述安装部(100)分别定位搭接于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22),两个所述接触部(101)呈上下并列地悬置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上方,两个所述形变部(102)分别自由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22)与所述第一搭接部(2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搭接部(22)包括基体部(220)和设于所述基体部(220)上侧的定位柱(221),且所述基体部(220)上侧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00)和所述接触部(101)均为条形片状,所述形变部(102)为C形状,且所述安装部(100)、所述接触部(101)和所述形变部(102)一体加工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为上下两侧均开口的中空柱体结构,且该中空柱体结构与所述塑料罩(2)内部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槽(20)中还设有两个插接部(23),两个所述插接部(23)相对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22)相背两侧的旁边,且两个所述插接部(23)均为与所述塑料罩(2)内部相通的槽体结构,以供两个所述输出柱(12)下端插置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插接部(23)均设有用于对所述输出柱(12)进行拘限的卡槽(23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20)设于所述塑料罩(2)的顶侧外壁的中部,所述第一搭接部(21)设于所述安装槽(20)的中部,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22)和两个所述插接部(23)分别关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的竖向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罩(2)与所述陶瓷罩壳(3)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塑料罩(2)底侧供与接触器中的导磁板(4)固定连接;

10.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陶瓷罩壳(3)、密封连接于所述陶瓷罩壳(3)底侧的导磁板(4)、固定设置于所述陶瓷罩壳(3)的静触头(50)、内置于所述陶瓷罩壳(3)中并与所述静触头(50)呈相对布置的动触片(51)、及沿竖向延伸的推杆(60),所述推杆(60)上端活动插置于所述陶瓷罩壳(3)中,并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动触片(51)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塑料罩(2)内置于所述陶瓷罩壳(3)中,并同时与所述导磁板(4)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限制支架(61)、绝缘块(62)、下轭铁(63)和触头弹簧(64),所述限制支架(61)通过所述绝缘块(62)与所述推杆(60)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轭铁(63)与所述动触片(51)相连接,并连同所述动触片(51)一起穿置于所述限制支架(61)中,所述触头弹簧(64)弹性连接于所述下轭铁(63)与所述绝缘块(62)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上轭铁(65),所述上轭铁(65)固定设置于所述塑料罩(2)的顶侧内壁;且所述上轭铁(65)设有供所述拨杆(11)下端活动穿过的穿孔B(65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辅助触点组件(1)包括辅助簧片(10)、拨杆(11)和输出柱(12),所述辅助簧片(10)配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辅助簧片(10)的一端呈上下并列、并间隔布置,所述拨杆(11)位于两个所述辅助簧片(10)的一端下方,并能够驱动使两个所述辅助簧片(10)的一端相接触导通;所述输出柱(12)亦配置为两个、并分别与两个所述辅助簧片(10)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塑料罩(2),所述塑料罩(2)用于内置于接触器的陶瓷罩壳(3)中,所述塑料罩(2)的顶侧外壁凹设有安装槽(20),并在所述安装槽(20)中设有第一搭接部(21)和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两侧旁的第二搭接部(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辅助簧片(10)均设有安装部(100)、接触部(101)、及衔接于所述安装部(100)与所述接触部(101)之间并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形变部(102),其中,两个所述安装部(100)分别定位搭接于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22),两个所述接触部(101)呈上下并列地悬置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上方,两个所述形变部(102)分别自由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22)与所述第一搭接部(2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搭接部(22)包括基体部(220)和设于所述基体部(220)上侧的定位柱(221),且所述基体部(220)上侧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00)和所述接触部(101)均为条形片状,所述形变部(102)为c形状,且所述安装部(100)、所述接触部(101)和所述形变部(102)一体加工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为上下两侧均开口的中空柱体结构,且该中空柱体结构与所述塑料罩(2)内部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槽(20)中还设有两个插接部(23),两个所述插接部(23)相对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搭接部(22)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一挺冯天华
申请(专利权)人:尼普顿电器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