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49288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16
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前模内设置有前模仁、前模板、固定板、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弹性件和斜顶,后模内设置有后模仁,前模仁和后模仁之间形成有型腔,前模板内开设有上下连通的容纳腔和阶梯槽,固定板设置在阶梯槽内,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上下设置在容纳腔内,且第二顶针板到容纳腔的底壁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弹性件弹性抵接在固定板和第二顶针板之间,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能同时相对固定板移动;斜顶沿开模方向倾斜延伸,斜顶的第一端与第二顶针板连接,斜顶的第二端伸入型腔内,在开模时,弹性件能带动斜顶背向固定板移动,使得斜顶的第二端端部脱模;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体积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模具


技术介绍

1、热塑性塑料注塑成型方法是将塑料材料熔融后注入膜腔,熔融的塑料进入模具中,冷却后形成塑胶产品。通常塑胶产品上会设置有倒扣,倒扣是塑胶产品为满足配装使用需求在产品上设置的突起或凹陷的部分,成型后不能沿分模方向滑出,倒扣的存在阻止了模具前模和后模分离时产品的直接脱离,通常采用前模或者后模滑块机构,或者采用斜顶机构来实现倒扣的脱模。

2、现有的斜顶机构一般设置在后模上,对于倒扣设置在靠近前模的一侧的情况,在后模上设置斜顶机构明显不适用。现有也存在在前模内设置斜顶机构,如图1所示,斜顶设置在前模内,前模还设置有前模顶针板100,斜顶通过前模顶针板100带动上下移动,而前模顶针板100则通过扣机组件200带动,扣机组件200设置在模具的外侧并与前模顶针板100连接,导致模具体积较大、操作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且无需额外驱动装置驱动斜顶运动的模具。

2、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前模内设置有前模仁,后模内设置有后模仁,前模仁和后模仁之间形成有型腔,前模内还设置有前模板、固定板、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至少一个弹性件和至少一个斜顶,前模板内开设有容纳腔和阶梯槽,阶梯槽与容纳腔上下连通,固定板设置在阶梯槽内,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上下设置在容纳腔内,且第二顶针板到容纳腔的底壁之间具有预设距离,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固连,弹性件弹性抵接在固定板和第二顶针板之间,使得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能同时相对固定板移动;斜顶沿开模方向倾斜延伸,斜顶的一端与第一顶针板或第二顶针板连接,斜顶的第二端穿过前模板和前模仁伸入型腔内,开模时,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能驱动斜顶背向固定板移动,使得斜顶的第二端端部脱模。

3、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在前模内设置斜顶,有利于实现产品上侧倒扣部位的脱模;通过设置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用于固定斜顶,方便斜顶的安装;通过设置弹性件弹性抵接在固定板和第二顶针板之间,方便在开模时弹性件能带动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及斜顶向下移动,进而实现斜顶的脱模和顶出;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外设扣机组件,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还能减小模具体积,节省成本。

4、进一步的方案是,容纳腔包括底壁和四个侧壁,四个侧壁首尾相连地设置在底壁上,容纳腔在底壁相对的一侧开设出入口,容纳腔在出入口的四周开设有阶梯槽,固定板设置在阶梯槽内,固定板与第一顶针板邻接。

5、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四周封闭的容纳腔,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和固定板均设置在前模板的内侧,具有精简模具表面结构的优点。

6、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顶针板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顶针板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和滑座,滑座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内,滑座通过穿过第一安装孔的螺栓与第一顶针板固连,斜顶的第一端与滑座活动连接,斜顶的第二端设置有倒扣部。

7、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顶针板上开设有过孔,第二顶针板上开设有凹槽,凹槽与过孔对应设置并连通;弹性件设置在过孔和凹槽内,弹性件弹性抵接在固定板的底壁和凹槽的槽底之间。

8、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过孔和凹槽,用于容纳弹性件,避免弹性件占据较大空间,有利于为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在容纳腔内的移动预留足够空间。

9、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顶针板上还设置有驱动杆,驱动杆的第一端与第一顶针板或第二顶针板连接,驱动杆的第二端穿过前模板与后模邻接,在合模时,后模能推动驱动杆移动,进而带动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和斜顶向固定板方向移动。

10、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驱动杆,用于在合模时实现斜顶的复位,避免在合模时后模直接作用于斜顶,防止斜顶断裂。

11、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顶针板上还设置有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第一导柱的第一端与第一顶针板或第二顶针板连接,第一导柱的第二端活动地插装在前模仁内,第二导柱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导柱的第二端上,第二导柱活动地插装在后模仁内。

12、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导柱,有利于方便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沿开模方向移动;通过设置第二导柱,有利于矫正前模仁和后模仁的相对位置,防止两者位置偏移;通过设置第二导柱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在第二导柱磨损严重时,及时更换。

13、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导柱的底壁不超出前模仁的底壁,第一导柱的底部开设有螺纹孔,第二导柱的上部伸入前模仁内,第二导柱的上部设置有螺纹柱,螺纹柱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14、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导柱的第二端部不超出前模仁的底壁,避免在合模时第一导柱与后模仁发生碰撞。

15、进一步的方案是,后模仁开设有配合孔和穿孔,配合孔与穿孔上下设置并连通,穿孔穿出后模仁的底壁,第二导柱与配合孔间隙配合。

16、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穿孔,当第二导柱插入配合孔内并向下移动时,配合孔内的空气能从穿孔向后模仁与后模板之间的间隙排出,防止空气向上移动并积聚在型腔内。

17、进一步的方案是,斜顶的数量设为两个以上,两个斜顶沿垂直开模方向排列设置,两个斜顶均与第一顶针板或第二顶针板连接。

18、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两个以上的斜顶,能同时实现多个倒扣脱模。

19、进一步的方案是,模具还包括两个行位组件,两个行位组件分别设置在型腔的两侧,行位组件包括斜杆、行位座和固定座,固定座设置在前模板上,行位座设置在后模上,斜杆沿开模方向倾斜延伸,斜杆的第一端与固定座连接,斜杆的第二端插装在行位座内,在开模时,斜杆能带动行位座沿垂直开模方向向外移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内设置有前模仁,所述后模内设置有后模仁,所述前模仁和所述后模仁之间形成有型腔,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内设置有前模仁,所述后模内设置有后模仁,所述前模仁和所述后模仁之间形成有型腔,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驰平郭昕瑜郭晋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泽邦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