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48951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1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包括隔离式双向逆变电路、第一直流变换电路、第二直流变换电路、两个二极管、高压驱动芯片和控制器;所述隔离式双向逆变电路用于实现低压侧的电池电源和高压侧的母线电源之间的隔离转换;所述第一直流变换电路采用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电池电源通过所述第一直流变换电路产生低压侧驱动和控制器工作所需的第一工作电源;所述第二直流变换电路采用隔离式直流变换器,母线电源通过所述第二直流变换电路产生所述第一工作电源和高压侧驱动所需的第二工作电源;所述高压驱动芯片和所述控制器连接,提供所述高压侧驱动;母线通过两个二极管和市电充电口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储能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


技术介绍

1、双向便携逆变器,其电池端都是低压安全系统,其输出端和市电充电口都是高压部分,两者需考虑安规加强绝缘,低压侧和高压侧隔离。此时需要在低压侧和高压侧都提供二次电源来产生高压隔离驱动。目前的技术方案,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两端的二次电源通常都采用反激式dc-dc变换器来产生高压隔离驱动,导致设备小型化困难,成本降低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给出了一种优化的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在低压侧采用低成本的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以优化低压侧产生高压隔离驱动的方式,从而实现成本降低和空间节省。

2、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双向便携逆变器新型的二次电源供电架构,包括隔离式双向逆变电路、第一直流变换电路、第二直流变换电路、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高压驱动芯片和控制器;

4、所述隔离式双向逆变电路用于实现低压侧的电池电源和高压侧的母线电源之间的隔离转换,包括隔离线圈、低压侧开关管和高压侧开关管,所述低压侧开关管和高压侧开关管分别由低压侧的驱动信号和高压侧的高压驱动信号驱动;

5、所述第一直流变换电路采用非隔离式直流变换器,电池电源通过所述第一直流变换电路产生低压侧驱动和控制器工作所需的第一工作电源;

6、所述第二直流变换电路采用隔离式直流变换器,母线电源通过所述第二直流变换电路产生所述第一工作电源和高压侧驱动所需的第二工作电源;

7、所述高压驱动芯片和所述控制器连接,提供所述高压侧驱动;

8、所述第一二极管,其正极和市电充电口的火线接口连接,其负极和母线的正极连接;

9、所述第二二极管,其负极和市电充电口的零线接口连接,其正极和母线的负极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式双向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

11、所述第一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

12、所述初级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电极负极连接;所述初级线圈的中心抽头直接和电池正极连接;

13、所述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构成全桥电路,

14、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

15、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

16、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母线的正极连接;

17、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母线的负极连接;

18、所述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到高压侧驱动芯片,所述高压侧驱动芯片受所述控制器控制;

19、所述开关管包括体二极管,所述体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体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

20、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开关管,或sic开关管。

2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直流变换电路采用buck式电源管理芯片。

2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工作电源的电压为+5v或+3.3v。

2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直流变换电路采用反激式隔离dc-dc变换器。

2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工作电源的电压范围为+12v到+24v。

25、技术效果:

26、本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灵活的应用了主回路隔离逆变电路架构的特点,优化了低压侧产生高压隔离驱动的方式,且将市电和母线联合成一路进行供电,使整个回路中只需要一组反激式dc-dc变换器,简化了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架构,实现成本优化和空间节省。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式双向逆变电路、第一直流变换电路、第二直流变换电路、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高压驱动芯片和控制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式双向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开关管,或SiC开关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变换电路采用buck式电源管理芯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电源的电压为+5V或+3.3V。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流变换电路采用反激式隔离DC-DC变换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作电源的电压范围为+12V到+24V。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式双向逆变电路、第一直流变换电路、第二直流变换电路、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高压驱动芯片和控制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式双向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便携逆变器的二次电源电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开关管,或sic开关管。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智超陈聪鹏王刚王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索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