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13021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7:59
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放坡开挖枢纽一级基坑,及时施作坡面防护;步骤S2:依次施工枢纽二级基坑的围护桩;步骤S3:依次施工承台下的永久桩;步骤S4:凿除桩头;步骤S5:绑扎承台的钢筋笼并浇筑;步骤S6:绑扎冠梁(7)的钢筋笼并浇筑;步骤S7:开挖枢纽二级基坑;步骤S8:铺设防水层、回筑地下结构并回填覆土;步骤S9:承台下桩间土体注浆。本发明专利技术既对地面建筑提供有效的竖向支撑,又保证基坑水平支护的安全,实现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局部桩基永临结合,实现节约地下空间、安全可靠、节约工期、经济合理的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桩基工程,特别是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战略专型,我国交通运输模式已从单一的交通方式各自独立运营向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进行转变,融合航空、铁路、城轨、市政道路等各类交通设施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日益增多。在有限的地上和地下空间内,需集成航站楼、gtc综合楼、停车楼、高架桥、高铁车站及区间、地铁车站及区间等诸多建构筑物,地面建筑桩基往往与下穿地铁、高铁结构冲突,通常采用两种办法进行处理:一是在地下结构上方设置转换层,托换上部桩基,此种方法结构设计相对复杂,且增加了地下结构埋深,从而增加了土建工程的投资;二是牺牲部分建筑功能,协调桩基及地下结构平面布置,使桩基与地下结构平面脱开,此种方法受限于地下结构尺寸及桩基密度,调整空间有限,调整后的桩基往往临近地下结构基坑,桩基工程与地下结构基坑工程在建设时序、安全、工期等方面相互影响。

2、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在于:

3、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局部桩基“永临结合”的设计思路,地面桩基兼作地下结构围护桩基,解决了桩基工程与地下结构基坑工程平面布置及建设时序上的相互影响,缩减了工期,大大减少了地下结构围护桩、冠梁等临时工程,节约了工程投资,使本专利技术实现了节约地下空间、安全可靠、节约工期、经济合理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1、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具体方案如下:

2、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步骤s1:放坡开挖枢纽一级基坑,及时施作坡面防护;

4、按设计要求对枢纽一级基坑进行分层放坡开挖至承台底高程,开挖过程中打设土钉、挂网喷射混凝土面层和开挖截水沟,对所述一级基坑的底部进行场地平整;

5、步骤s2:依次施工枢纽二级基坑的围护桩;

6、在所述枢纽一级基坑底部,按照“间隔成孔、尽量延长相邻桩成桩间隔”原则依次施工枢纽二级基坑的围护桩;

7、所述围护桩为双排桩结构,包括依次纵向排列的第一排围护桩一序桩、第二排围护桩一序桩,依次纵向排列的第一排围护桩二序桩和第二排围护桩二序桩;

8、步骤s3:依次施工承台下的永久桩;

9、按照“由近及远”原则,依次施工永久桩,并调整所述永久桩的桩基与地下结构平面位置关系,使桩基沿所述地下结构边缘设置,兼作地下结构的围护桩基;

10、所述永久桩包括依次纵向排列的第一排永久桩、第二排永久桩和第三排永久桩;

11、步骤s4:凿除桩头;

12、凿除步骤s2和步骤s3中的第一排围护桩、第二排围护桩、第三排永久桩的桩头;

13、步骤s5:绑扎承台的钢筋笼并浇筑;

14、所述承台绑扎钢筋笼,将所述承台投影范围内桩基的桩顶钢筋锚入钢筋笼并设置预埋注浆套管;

15、在所述承台与冠梁的连接侧预留钢筋及钢筋接驳器后,为所述承台浇筑混凝土;

16、步骤s6:绑扎冠梁的钢筋笼并浇筑;

17、所述承台两侧绑扎冠梁的钢筋笼,所述冠梁的纵向钢筋与所述承台中预留的钢筋及所述钢筋接驳器连接,将桩基的桩顶钢筋锚入所述冠梁的钢筋笼,为所述冠梁浇筑混凝土;

18、步骤s7:开挖枢纽二级基坑;

19、待步骤s6中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分层分段开挖二级基坑土方至基坑底,并及时进行挂网喷混,施作垫层;

20、步骤s8:铺设防水层、回筑地下结构并回填覆土;

21、铺设结构防水层,右下至上回筑地下结构,待地下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回填覆土并压实;

22、步骤s9:承台下桩间土体注浆;

23、通过所述承台上预留的预埋注浆套管向下打设注浆管至桩基底部,对桩间地层进行注浆。

24、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实施例中考虑,所述步骤s2中,在双排桩结构围护桩的基础上,增加第三排围护桩一序桩,其位于个所述第三排永久桩之间,与所述承台下的永久桩共同形成带肋式双排桩支护结构。

25、更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实施例中考虑,所述步骤s2中,所述围护桩施工顺序为第一排围护桩一序桩、第二排围护桩一序桩、第三排围护桩一序桩、第一排围护桩二序桩、第二排围护桩二序桩,最大限度减少后桩施工对前桩的影响。

26、更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实施例中考虑,所述永久桩为“3×3”排列结构,所述第一排围护桩一序桩、所述第二排围护桩一序桩、所述第三排围护桩一序桩位于列所述永久桩之间。

27、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实施例中考虑,所述第一排永久桩、第二排永久桩和第三排永久桩为永临结合,即是永久桩也作为围护桩。

28、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实施例中考虑,所述步骤s5和步骤s6中,所述承台、所述冠梁及其下部桩基共同形成空间门架式支护结构体系;所述承台为永临结合,即是永久桩基承台也是双排桩的桩顶冠梁。

29、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实施例中考虑,所述步骤s9中,对桩间地层进行注浆用于填充基坑变形导致的桩土间间隙,弥补地面建筑桩基竖向承载力损失。

3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31、结合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开发特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桩基一体化结构及施工方法既对地面建筑提供有效的竖向支撑,又保证基坑水平支护的安全,实现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局部桩基“永临结合”,达到节约地下空间、安全可靠、节约工期、经济合理的目标。

32、本专利技术一是提出了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局部桩基“永临结合”的设计思路,地面桩基兼作地下结构围护桩基,解决了桩基工程与地下结构基坑工程平面布置及建设时序上的相互影响,缩减了工期;大大减少了地下结构围护桩等临时工程,节约了工程投资;二是3×3排列的群桩间隔布置与地下结构围护桩整体形成了“带肋式”双排桩围护结构,增加了围护结构侧向刚度,增加了基坑工程的安全储备,同时围护桩通过冠梁与桩基承台相连,增加了桩基工程竖向承载力的安全储备,总之本专利技术达到了节约地下空间、安全可靠、节约工期、经济合理的目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在双排桩结构围护桩的基础上,增加第三排围护桩一序桩(6-1),其位于2个所述第三排永久桩(6-3)之间,与所述承台(8)下的永久桩共同形成带肋式双排桩支护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围护桩施工顺序为第一排围护桩一序桩(4-1)、第二排围护桩一序桩(5-1)、第三排围护桩一序桩(6-1)、第一排围护桩二序桩(4-2)、第二排围护桩二序桩(5-2),最大限度减少后桩施工对前桩的影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永久桩为“3×3”排列结构,所述第一排围护桩一序桩(4-1)、所述第二排围护桩一序桩(5-1)、所述第三排围护桩一序桩(6-1)位于2列所述永久桩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永久桩(4-3)、第二排永久桩(5-3)和第三排永久桩(6-3)为永临结合,即是永久桩也作为围护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和步骤S6中,所述承台(8)、所述冠梁(7)及其下部桩基共同形成空间门架式支护结构体系;所述承台(8)为永临结合,即是永久桩基承台也是双排桩的桩顶冠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在双排桩结构围护桩的基础上,增加第三排围护桩一序桩(6-1),其位于2个所述第三排永久桩(6-3)之间,与所述承台(8)下的永久桩共同形成带肋式双排桩支护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围护桩施工顺序为第一排围护桩一序桩(4-1)、第二排围护桩一序桩(5-1)、第三排围护桩一序桩(6-1)、第一排围护桩二序桩(4-2)、第二排围护桩二序桩(5-2),最大限度减少后桩施工对前桩的影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桩基一体化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博程茀张鹏李爱东张春雷时晓贝张继清林森斌李云丽张浩亮王正松徐振艳王明昇崔涛褚振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