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燃复合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现有的复合集流体为金属层+高分子材料层+金属层的“三明治”结构,由于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优质特性,目前受到各电池厂商的关注,其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高分子材料层与金属层之间的结合力的提高一直是复合集流体生产技术难以提升的问题,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层与金属层之间的结合力较低,并且结合力的稳定性难以控制。
2、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安全性能(阻燃性能)是电池最为重要的性能之一,现有的复合集流体由于中间高分子材料层的存在,可以阻断两层金属层之间发生短路现象,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不管是高分子材料层在生产过程中膜材本身出现孔洞,还是高分子材料层在复合集流体制备过程中受到高温发生熔断,都会严重影响复合集流体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阻燃复合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利用胶粘层的粘性提高了胶粘层与金属层之间的结合力,增加了产品的良率。
2、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阻燃复合集流体,包括胶粘层以及设置在胶粘层厚度方向两侧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胶粘层的原料中包括粘合剂和阻燃剂。
3、进一步地,按重量计,粘合剂和阻燃剂的重量比为1:0.1~0.5。示例性地,粘合剂和阻燃剂的重量比为1:0.1、1:0.2、1:0.3、1:0.4、1:0.5。
4、进一步地,第一金属层或第二金属层的厚度为0.0
5、进一步地,第一金属层的材质选自铝、铜、镍、钛、银、铜合金、铝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金属层的材质选自铝、铜、镍、钛、银、铜合金、铝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6、进一步地,所述粘合剂的材料选自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酯、聚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芳纶、聚二甲酰苯二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聚丙乙烯、聚甲醛、聚多巴胺、单宁酸、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硅橡胶、聚碳酸酯、纤维素及纤维素衍生物、淀粉及淀粉衍生物、蛋白质及蛋白质衍生物、聚乙烯醇及聚乙烯醇交联物、聚乙二醇及聚乙二醇交联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7、进一步地,阻燃剂选自有机阻燃剂和/或无机阻燃剂。
8、进一步地,有机阻燃剂选自卤系、有机磷系、氮系中任一种或多种。
9、进一步地,有机阻燃剂选自德克隆、四氯邻苯二甲酸酐、十溴二苯乙烷、四溴双酚a、磷酸酯、膦酸酯、有机磷盐、双氰胺、三聚氰胺、蜜胺及其盐肌中任一种或多种。
10、进一步地,无机阻燃剂选自金属氢氧化物、硼系、无机磷系或膨胀石墨中任一种后多种。
11、进一步地,无机阻燃剂选自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硼酸锌、偏硼酸盐、红磷、多磷酸铵中任一种或多种。
12、进一步地,无机阻燃剂为颗粒状,颗粒的粒径为10-50nm。
13、进一步地,所述阻燃剂选自三氟甲磺酸镱、全氟丁基磺酸钾、磷酸三苯酯中任一种,粘合剂和阻燃剂的重量比为1:0.1~0.5。
14、一种如上所述的阻燃复合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15、s1、在离型膜的两面分别镀上相应厚度的第一金属层;
16、s2、按照相应的比例称取粘合剂和阻燃剂,混合后涂布于第一金属层上,在第一金属层上形成胶粘层;
17、s3、在胶粘层远离第一金属层的一面镀上相应厚度的第二金属层,在离型膜的两面分别形成复合集流体;
18、s4、将复合集流体和离型膜剥离,获得两个复合集流体。
19、进一步地,离型膜选自聚乙烯及其共聚物膜、聚丙烯及其共聚物膜、聚四氟乙烯及其共聚物膜、聚苯乙烯离型膜中的至少一种。
20、进一步地,离型膜的厚度为0.1~10μm。示例性地,离型膜的厚度为0.1μm、0.5μm、1μm、2μm、4μm、6μm、8μm、10μm;
21、进一步地,离型膜的离型力为3~25gf/25m。示例性地,离型膜两面的离型力为3gf/25m、5gf/25m、10gf/25m、15gf/25m、20gf/25m、25gf/25m。
22、进一步地,s1中,通过气相沉积法或化学镀在离型膜的两面分别镀上第一金属层;s3中,通过气相沉积法或化学镀在胶粘层远离第一金属层的一面镀上第二金属层。
23、进一步地,气相沉积法选自蒸发法、溅射法中的至少一种;蒸发法选自真空蒸镀法、热蒸发法、电子束蒸发法中的至少一种;溅射法优选磁控溅射法。
24、进一步地,s2中,通过喷涂或涂布的方式在第一金属层上涂上胶粘层。
25、进一步地,s4中,复合集流体和离型膜剥离的具体步骤为:离型膜两面的复合集流体分别卷绕在两个第一收卷辊上,离型膜卷绕在第二收卷辊上,转动第一收卷辊和第二收卷辊,进行复合集流体的收卷和离型膜的回收,其中第二收卷辊位于两个第一收卷辊之间。
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7、1)在离型膜的两面同时进行镀膜,一次工艺可以制备两卷复合金属箔材,提高生产效率;
28、2)利用胶粘层的粘性提高了胶粘层与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之间的结合力,增加了产品的良率;
29、3)通过胶粘层在胶粘层中加入阻燃剂,使复合集流体具有阻燃性,从而提高了复合集流体的阻燃性能和安全性能。
30、4)胶粘层由涂布、喷涂等方式制备,工艺简单,便于产业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胶粘层以及设置在胶粘层厚度方向两侧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胶粘层的原料中包括粘合剂和阻燃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粘合剂和阻燃剂的重量比为1:0.1~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层或第二金属层的厚度为0.01μm-10μm,胶粘层的厚度为0.01μm-1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的材料选自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酯、聚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芳纶、聚二甲酰苯二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聚丙乙烯、聚甲醛、聚多巴胺、单宁酸、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硅橡胶、聚碳酸酯、纤维素及纤维素衍生物、淀粉及淀粉衍生物、蛋白质及蛋白质衍生物、聚乙烯醇及聚乙烯醇交联物、聚乙二醇及聚乙二醇交联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阻燃剂为有机阻燃剂和/或无机阻燃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胶粘层以及设置在胶粘层厚度方向两侧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胶粘层的原料中包括粘合剂和阻燃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粘合剂和阻燃剂的重量比为1:0.1~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层或第二金属层的厚度为0.01μm-10μm,胶粘层的厚度为0.01μm-1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的材料选自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酯、聚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芳纶、聚二甲酰苯二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聚丙乙烯、聚甲醛、聚多巴胺、单宁酸、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硅橡胶、聚碳酸酯、纤维素及纤维素衍生物、淀粉及淀粉衍生物、蛋白质及蛋白质衍生物、聚乙烯醇及聚乙烯醇交联物、聚乙二醇及聚乙二醇交联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阻燃剂为有机阻燃剂和/或无机阻燃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有机阻燃剂选自卤系、有机磷系、氮系中任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有机阻燃剂选自德克隆、四氯邻苯二甲酸酐、十溴二苯乙烷、四溴双酚a、磷酸酯、膦酸酯、有机磷盐、双氰胺、三聚氰胺、蜜胺及其盐肌中任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阻燃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战胜,武俊伟,翁伟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英联复合集流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