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089131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5 13:5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生化反应池和潜流湿地。生化反应池包括反应区和沉淀区,其中沉淀区设置有固液气三相分离板和斜板沉淀区,反应区包括生态浮床、软性纤维填料、微孔曝气盘、穿孔排泥管和缓冲板,生化反应池与潜流湿地一端部模块相连,两个端部模块之间拼接有偶数个中间模块,端部模块设有集配水管、端部输水管、端部回水管、控制阀门和过水孔,中间模块设有中间输水管、中间回水管和过水孔。生化反应池无需污泥混合液回流,单池可以连续进水和出水,较常规优势明显。潜流湿地实现进出水端可切换,有效降低填料堵塞风险。同时都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安装。本技术既能高效污水处理,又能实现生态景观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1、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发展很成熟,不同种类的处理工艺百花齐放,特别是小型污水处理装置,一般装置分区多,流程复杂,操作繁琐,运行效率不理想且这类污水处理装置的生产效率较低。目前,常规的小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主要ao工艺、a2/o工艺、mbr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人工湿地工艺等,这类工艺各有特点,但采用单一模式也有局限性。ao工艺处理装置硝化液和污泥回流造成缺氧池溶氧量增加,降低了脱氮效率,且无严格的生物除磷环境,除磷效率也不高,一般需加药除磷。a2/o工艺处理装置处理分区多,且需要污泥和混合液的回流,运行成本高。mbr工艺处理装置投资成本高,运维中需要定期进行膜清洗或反冲洗,运行能耗高。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装置无缺氧环境,整体脱氮除磷效率一般。人工湿地投资成本低,运行费用低,运行维护技术要求不高,能够营造生态景观效果,但有占地面积大,易堵塞、耐冲击负荷差、填料更换不方便且无法直接处理生活污水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包含生化反应池和潜流湿地,生化反应池内通过挡墙分隔为反应区和沉淀区,沉淀区底部设置为斜坡,挡墙底部与倾斜的固液气三相分离板连接,固液气三相分离板与沉淀区底部斜坡呈夹角且留有第一过水通道,反应区内靠近固液气三相分离板处设置有竖直的缓冲板,缓冲板的顶部与固液气三相分离板之间留有顶部间隙,缓冲板的底部与反应区的底部留有第二过水通道;

4、反应区一侧壁上部设置生化反应池进水管,生化反应池进水管的高度低于挡墙顶部的高度,反应区内的水面设置有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内种植有挺水植物,反应区内的水面以下设置有软性纤维填料,在软性纤维填料之下设置有微孔曝气盘,反应区内靠近沉淀区斜坡的坡底处设置有穿孔排泥管;

5、沉淀区中部设置有斜板沉淀区,沉淀区侧壁上部设置有生化反应池出水管,生化反应池出水管的高度低于挡墙顶部的高度,生化反应池出水管与潜流湿地中一端部模块的进出水管相连接。

6、如上所述潜流湿地包括两个端部模块,

7、每个端部模块内包括湿地区,湿地区内设置有端部模块填料层,在端部模块填料层之上设置有集配水管、端部输水管和端部回水管,其中集配水管位于端部模块的集配水侧,端部输水管和端部回水管分别位于端部模块的两个边侧,集配水管侧壁上设置有朝下的穿孔;端部模块填料层之上还种植有端部模块植物;

8、在一个端部模块中:进出水管通过三通分别与集配水管以及端部输水管连通,端部回水管与集配水管连通,集配水管上靠近进出水管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阀门,在端部输水管上靠近进出水管处设置有第二控制阀门;

9、在另一个端部模块中:进出水管通过三通分别与集配水管以及端部回水管连通,端部输水管与集配水管连通,集配水管上靠近进出水管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阀门,在端部回水管上靠近进出水管处设置有第二控制阀门;

10、每个端部模块拼接侧的侧壁底部设置有端部模块底部过水孔。

11、如上所述潜流湿地还包括偶数个中间模块,中间模块拼接于两个端部模块之间,

12、中间模块内设置有中间模块填料层,在中间模块填料层之上且位于中间模块的两个边侧分别设置有中间输水管和中间回水管,拼装潜流湿地时,各个端部输水管和各个中间输水管依次串接,各个端部回水管和各个中间回水管依次串接;

13、中间模块填料层之上种有中间模块植物;

14、中间模块的一拼接侧的侧壁底部设置有中间模块底部过水孔,中间模块的另一拼接侧的侧壁上部设置有中间模块顶部过水孔,端部模块底部过水孔和相邻的中间模块底部过水孔连通,彼此相邻的中间模块的中间模块底部过水孔相连通,彼此相邻的中间模块的中间模块顶部过水孔相连通。

15、如上所述中间模块数量不超过六个。

16、如上所述穿孔排泥管和竖向排泥管的底端连通,竖向排泥管顶端沿反应区的侧壁向上延伸,并在低于反应区水面位置处穿出反应区侧壁。

17、如上所述微孔曝气盘与曝气管出气端连通,曝气管的进气端从反应区顶部延伸出反应区。

18、如上所述沉淀区内上部设置有出水堰槽,出水堰槽的高度低于所述挡墙顶部的高度,出水堰槽与所述生化反应池出水管连通。

19、如上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每个所述端部模块的一侧边设置有控制井,端部模块的湿地区位于端部模块内其余部分,所述进出水管、三通、第一控制阀门和第二控制阀门均位于控制井内。

20、如上所述软性纤维填料为弹性填料;所述挺水植物为铜钱草或旱伞草或梭鱼草。

21、如上所述端部模块填料层和中间模块填料层的填料采用碎石填料或沸石或高炉渣或火山岩,端部模块填料层的填料粒径为30~60mm,中间模块填料层的填料粒径为10~30mm;所述端部模块植物和中间模块植物为芦苇或香蒲或鸢尾或美人蕉。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1.污水处理设备模块化、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

24、2.集合污水生化处理和湿地净化,生化端耐污染负荷冲击,湿地端处理低污染效果好,对比单一模式,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减小占地面积。

25、3.生化反应池无需污泥混合液回流,单池可以连续进水和出水,较常规优势明显。

26、4.潜流湿地实现进出水端可切换,有效降低填料堵塞风险。

27、5.针对不同要求水质,潜流湿地可选择不同属性填料,填料更换方便,操作灵活。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生化反应池和潜流湿地,生化反应池内通过挡墙分隔为反应区和沉淀区,沉淀区底部设置为斜坡,挡墙底部与倾斜的固液气三相分离板(A5-1)连接,固液气三相分离板(A5-1)与沉淀区底部斜坡呈夹角且留有第一过水通道,反应区内靠近固液气三相分离板(A5-1)处设置有竖直的缓冲板(A5-5),缓冲板(A5-5)的顶部与固液气三相分离板(A5-1)之间留有顶部间隙,缓冲板(A5-5)的底部与反应区的底部留有第二过水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流湿地包括两个端部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流湿地还包括偶数个中间模块(C),中间模块(C)拼接于两个端部模块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模块(C)数量不超过六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排泥管(A4-1)和竖向排泥管(A4-2)的底端连通,竖向排泥管(A4-2)顶端沿反应区的侧壁向上延伸,并在低于反应区水面位置处穿出反应区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曝气盘(A3-2)与曝气管(A3-1)出气端连通,曝气管(A3-1)的进气端从反应区顶部延伸出反应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内上部设置有出水堰槽(A5-3),出水堰槽(A5-3)的高度低于所述挡墙顶部的高度,出水堰槽(A5-3)与所述生化反应池出水管(A5-4)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端部模块的一侧边设置有控制井(B2-1),端部模块的湿地区位于端部模块内其余部分,所述进出水管(B1)、三通、第一控制阀门(B2-2)和第二控制阀门(B2-3)均位于控制井(B2-1)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纤维填料(A2-2)为弹性填料;所述挺水植物为铜钱草或旱伞草或梭鱼草。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模块填料层(B6)和中间模块填料层(C6)的填料采用碎石填料或沸石或高炉渣或火山岩,端部模块填料层(B6)的填料粒径为30~60mm,中间模块填料层(C6)的填料粒径为10~30mm;所述端部模块植物(B7)和中间模块植物为芦苇或香蒲或鸢尾或美人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生化反应池和潜流湿地,生化反应池内通过挡墙分隔为反应区和沉淀区,沉淀区底部设置为斜坡,挡墙底部与倾斜的固液气三相分离板(a5-1)连接,固液气三相分离板(a5-1)与沉淀区底部斜坡呈夹角且留有第一过水通道,反应区内靠近固液气三相分离板(a5-1)处设置有竖直的缓冲板(a5-5),缓冲板(a5-5)的顶部与固液气三相分离板(a5-1)之间留有顶部间隙,缓冲板(a5-5)的底部与反应区的底部留有第二过水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流湿地包括两个端部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流湿地还包括偶数个中间模块(c),中间模块(c)拼接于两个端部模块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模块(c)数量不超过六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排泥管(a4-1)和竖向排泥管(a4-2)的底端连通,竖向排泥管(a4-2)顶端沿反应区的侧壁向上延伸,并在低于反应区水面位置处穿出反应区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生态型模块化污水处理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军朱宇申刚徐恒赵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科水生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