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以及汽车制造技术_技高网

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7090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4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以及汽车,所述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包括顶棚,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棚上的天幕玻璃以及多个空气循环装置;所述天幕玻璃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冷却区,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与多个所述冷却区一一对应,并且各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具有独立的开关状态;通过开启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能够增强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冷却区的空气的流动性。所述汽车包括上述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使指定的冷却区的气流在乘客头顶快速循环,带走乘员头顶的冷却区热量聚集,在不影响头顶空间及空调效能的前提下对天幕玻璃特定区域进行降温,提升乘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且对汽车外观造型以及使用体验有了较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汽车车顶开始配置天幕玻璃。天幕玻璃给用户带来极致的视野体验和舒适的空间体验,使汽车外观更加时尚个性,同时,使用天幕玻璃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发生,如在炎热的夏季,在强烈的光照下,天幕玻璃会传导大量的热量,导致车内温度过高,引发天幕玻璃车顶夏季“烫头”的市场抱怨,降低用户的用车体验。

2、针对天幕玻璃“烫头”问题,目前汽车行业主要的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增加阻隔介质,如安装简易遮阳帘,此方案虽可缓解头顶发烫问题,但会大幅牺牲车内采光效果,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此外增加遮阳帘会进一步压缩头顶空间,头顶空间过小则会给用户带来压抑的感觉,而且部分车辆由于追求低风阻的流线型设计,头部空间预留量已无法布置遮阳帘;二是优化已有隔热介质设计,通过采用低辐射、低传导、高反射的镀层材料及结构优化降低玻璃热导率,减少车外传递到车内的热量,从而改善用户头部灼烤体验。但这对天幕玻璃的加工制造工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良品率较低,直接导致玻璃的制造及后期维护成本较高,且不能完全解决天幕玻璃“烫头”的问题。以上两种解决方案均是通过提升热量阻隔能力,从而达到改善驾乘人员头部聚温问题。

3、专利文献cn215826432u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和车辆,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前空调箱总成、后空调箱总成、b柱出风风管道和c柱出风风管道。所述b柱出风风管道及c柱出风风管道在b、c柱区域设有出风口,b、c柱出风口的出风可以吹向第二排座椅及第二排座椅以后的乘客,进而实现第二排及以后的乘客的吹风需求,增强车辆内乘客的舒适性。但由于出风口布置高度限制,气流主要作用于颈部以下,对于头顶区域降温效果甚微,且此结构需布置前后两台换热器,会增加能耗。这种设计均为针对后排乘客体验优化,前排驾乘人员的头顶降温依然主要通过仪表板的吹面风口。

4、专利文献cn216507806u提供了一种两排座乘用车空调风道系统,其中:除霜风道及出风口组件中,除霜风道及出风口均与前空调箱相连,侧除霜风道及出风口安装在两侧前车门门板内;吹面风道及出风口组件中,前排吹面风道及出风口均与前空调箱相连,b柱吹面风道及出风口与前空调箱连接后延伸至b柱上端,顶棚吹面风道及出风口沿着b柱向上延伸至后排顶棚,副板吹面出风口与后空调箱相连;吹足风道及出风口组件中,前排吹足风道及出风口分别与前空调箱相连,后排吹足风道及出风口与前空调箱连接后延伸至前排座椅下方,副板吹足风道及出风口与后空调箱相连。该两排座乘用车空调风道系统能够全面地覆盖车内乘员不同位置的出风需求,更好地满足乘员尤其是第二排乘员对热舒适性的要求。此设计中的后排吹面风道需经前排座椅底部、b柱、顶棚,整体风道较长,且两个出风口相隔较远,存在b柱出风口与顶棚出风口风量差别大的问题。

5、专利文献cn216101455u中公开了一种出风装置及汽车,该出风装置包括:出风口、格栅和导风管。其中,出风口设置于汽车的a柱上;格栅设置于出风口内;导风管的一端连接出风口,另一端连接汽车的空调。该装置通过在汽车的a柱上设置出风口,设计一种辅助吹面模式,在汽车的a柱上增加出风口,并通过导风管与汽车的空调之间实现导通,性能上使得汽车空调的吹面覆盖面积更广。但此设计也受限于a柱出风口位置,实际与用户头顶区域距离较大,对头顶降温效果一般,且此设计未涉及后排乘客头顶区域热管理优化,无法同时满足前后排乘客乘坐舒适性要求。

6、综上,目前上市车型针对关于天幕玻璃区域的冷却的常规冷却出风设计均无法良好地解决头顶空间较小的车型前后排乘客夏季头部区域温度聚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以及汽车,能够增大冷却区的空气流动速度以及气流流量,实现使指定的冷却区的气流在乘客头顶快速循环,带走乘员头顶的冷却区热量聚集,在不影响头顶空间及空调效能的前提下对天幕玻璃特定区域进行降温,提升乘员的舒适性。

2、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包括顶棚,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棚上的天幕玻璃以及多个空气循环装置;所述天幕玻璃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冷却区,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与多个所述冷却区一一对应,并且各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具有独立的开关状态;通过开启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能够增强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冷却区的空气的流动性。

3、进一步,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均包括风机、吸风风管以及出风风管,所述吸风风管以及出风风管均与所述风机连接,所述吸风风管与所述出风风管分别位于所述冷却区的不同侧;所述风机能够使所述吸风风管的吸入冷却区的空气以及使所述出风风管向冷却区排出空气。

4、进一步,所述顶棚与所述天幕玻璃之间设置有用于布置所述吸风风管以及出风风管的空间,所述顶棚与所述天幕玻璃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空气进出的气体流动通道。

5、进一步,所述出风风管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设置有出风导流结构,所述出风导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出风导流板,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截面呈弧形,所述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出风风管,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出风口,并且所述出风导流板从首端至末端逐渐远离所述风机。

6、进一步,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出风导流板沿所述出风风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出风导流板分别为第一出风导流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的靠近所述风机一侧的第二出风导流板,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出风风管的中部,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之间形成第一迎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迎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末端伸入所述出风口的中部并将所述出风口分为两部分。

7、进一步,所述吸风风管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吸风口;所述吸风口上设置有吸风导流结构,所述吸风导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吸风导流板,所述吸风导流板的截面呈弧形,所述吸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吸风风管,所述吸风导流板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吸风口,并且所述吸风导流板从首端至末端逐渐远离所述风机。

8、进一步,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末端的切线与所述出风风管的外壁之间的夹角α为钝角;所述吸风导流板的末端的切线与所述吸风风管的外壁之间的夹角β也为钝角;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末端的切线与汽车x向的夹角为105°-135°;所述吸风导流板的末端的切线与汽车y向的夹角为98°-120°。

9、进一步,所述冷却区的数量与汽车乘员座位的数量相匹配,各个所述冷却区的位置分别位于各个汽车乘员座位的上方。

10、进一步,所述冷却区和所述空气循环装置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所述冷却区分别为左前冷却区、右前冷却区、左后冷却区以及右后冷却区;四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包括与所述左前冷却区对应的第一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包括顶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棚上的天幕玻璃以及多个空气循环装置;所述天幕玻璃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冷却区,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与多个所述冷却区一一对应,并且各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具有独立的开关状态;通过开启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能够增强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冷却区的空气的流动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均包括风机、吸风风管以及出风风管,所述吸风风管以及出风风管均与所述风机连接,所述吸风风管与所述出风风管分别位于所述冷却区的不同侧;所述风机能够使所述吸风风管的吸入冷却区的空气以及使所述出风风管向冷却区排出空气。

3.根装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与所述天幕玻璃之间设置有用于布置所述吸风风管以及出风风管的空间,所述顶棚与所述天幕玻璃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空气进出的气体流动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管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设置有出风导流结构,所述出风导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出风导流板,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截面呈弧形,所述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出风风管,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出风口,并且所述出风导流板从首端至末端逐渐远离所述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出风导流板沿所述出风风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出风导流板分别为第一出风导流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的靠近所述风机一侧的第二出风导流板,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出风风管的中部,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之间形成第一迎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迎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末端伸入所述出风口的中部并将所述出风口分为两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风管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吸风口;所述吸风口上设置有吸风导流结构,所述吸风导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吸风导流板,所述吸风导流板的截面呈弧形,所述吸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吸风风管,所述吸风导流板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吸风口,并且所述吸风导流板从首端至末端逐渐远离所述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末端的切线与所述出风风管的外壁之间的夹角α为钝角;所述吸风导流板的末端的切线与所述吸风风管的外壁之间的夹角β也为钝角;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末端的切线与汽车X向的夹角为105°-135°;所述吸风导流板的末端的切线与汽车Y向的夹角为98°-1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区的数量与汽车乘员座位的数量相匹配,各个所述冷却区的位置分别位于各个汽车乘员座位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区和所述空气循环装置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所述冷却区分别为左前冷却区、右前冷却区、左后冷却区以及右后冷却区;四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包括与所述左前冷却区对应的第一空气循环装置、与所述右前冷却区对应的第二空气循环装置、与所述左后冷却区对应的第三空气循环装置以及与所述右后冷却区对应的第四空气循环装置;所述第一空气循环装置的吸风风管设置于所述左前冷却区的左侧,所述第一空气循环装置的出风风管设置于所述左前冷却区的前侧,所述第一空气循环装置的吸风风管上的多个吸风口间隔设置于所述左前冷却区的左侧,所述第一空气循环装置的出风风管上的多个出风口间隔设置于所述左前冷却区的前侧;所述第二空气循环装置与所述第一空气循环装置互相对称。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包括顶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棚上的天幕玻璃以及多个空气循环装置;所述天幕玻璃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冷却区,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与多个所述冷却区一一对应,并且各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具有独立的开关状态;通过开启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能够增强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冷却区的空气的流动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均包括风机、吸风风管以及出风风管,所述吸风风管以及出风风管均与所述风机连接,所述吸风风管与所述出风风管分别位于所述冷却区的不同侧;所述风机能够使所述吸风风管的吸入冷却区的空气以及使所述出风风管向冷却区排出空气。

3.根装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与所述天幕玻璃之间设置有用于布置所述吸风风管以及出风风管的空间,所述顶棚与所述天幕玻璃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空气进出的气体流动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管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设置有出风导流结构,所述出风导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出风导流板,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截面呈弧形,所述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出风风管,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出风口,并且所述出风导流板从首端至末端逐渐远离所述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幕玻璃分区冷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导流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出风导流板沿所述出风风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出风导流板分别为第一出风导流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的靠近所述风机一侧的第二出风导流板,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出风风管的中部,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伸入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一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之间形成第一迎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首端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迎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导流板的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誉达肖溦王菊芳程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