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06155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安装板以及固定安装在安装板上的用于插接电子装置的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安装板固定在太阳组件主体的背面,所述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器接口,电子装置具有与第一连接器接口相适配的第二连接器接口,引出端子连接器与电子装置通过第一连接器接口与第二连接器接口相互插接而进行电连接。所述光伏系统包括上述的智能太阳电池组件,其中根据用户需求,电子装置可以为二极管模块、电压转换装置、监控器或其他类型的电子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智能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任意配置所需功能的电子装置,且结构简单,安装及维修方便,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光伏系统。(*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光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智能光伏 组件及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势。 在国际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发展太阳能行业的力度,太阳能的应 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航空航天领域的卫星太阳电池板,日常生活中的太阳能热水器等。目前一种主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能转变 成电能使用。太阳电池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电转换器件,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以太阳电池组件 为核心组成光伏系统,一个完整的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电池组件、接线盒、电压转换 装置如逆变器以及各种仪表等。基本原理是太阳电池组件获取太阳能并转换成电能,接线 盒将输出的电能引出,通过电压转换装置将引出的直流电转变成需要的交流电,然后直接 与公用电网并网使用。或将电能存储到蓄电池,由充放电控制器控制,充电时接收太阳电池 组件的电能,放电时向外供电。目前一般的标准光伏组件都是直接将接线盒固定在组件的背面,接线盒内部具有 保护组件的旁路二极管。光伏系统所需的其他电子装置,例如逆变器和其他仪表等与组件 是分开设置和安装的,需要另外的安装结构、空间以及连接材料,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 光伏系统的接线盒与逆变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其中接线盒14直接粘附在太阳电池组件 11的背面,逆变器12另行固定,两者之间通过导线13连接。如此,在组件生产和系统安装时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材料,不利于组件和系统的成 本控制和系统安装及维护;另外,由于接线盒和组件是直接安装在一起的,故组件所能实现 的功能比较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 便的智能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光伏组件,所述智能光伏组件包 括光伏组件主体、安装板和设在所述安装板上用于引出电流的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所述 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光伏组件主体的背面,所述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器接口。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的两侧设有第一锁紧卡座或第一锁紧卡片。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至少包括一正极连接器端子和一个负极连接器端 子。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还包括中间连接器端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的中间连接器端子为两个。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 包括顶板和由所述顶板的各边缘部分向下弯折形成的用于支撑所述顶板的侧支承部,所述4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设在所述顶板表面的一端。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上设有多个安装孔,安装孔可以是通孔、燕尾槽及其它非通孔 安装定位方式。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上的安装孔为通孔且呈矩阵式排列且每个通孔的靠近所述电 流引出端子连接器的一端的宽度小于其远离所述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的一端的宽度。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上的通孔的形状为倒T型或L型。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上的中部的通孔的形状为倒T型,两侧的通孔对称布置且形 状为L型。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的顶板靠近所述光伏组件主体背面的一侧上具有多个突出 的筋板。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侧支承部及筋板粘结固定在所述光伏组件主体上。作为优选,所述侧支承部上设有多个散热孔。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由塑料制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光伏系统,所述光伏系统包括上述 的智能光伏组件以及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且所述电子装置 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相适配的第二连接器接口,所述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与所述电 子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与第二连接器接口相互插接而进行电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口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锁紧卡片适配的第二锁紧 卡座或所述第一锁紧卡座适配的第二锁紧卡片。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接 口相互插接时,所述第一锁紧卡片与第二锁紧卡座卡接或所述第一锁紧卡座与第二锁紧卡 片卡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口至少包括一个正极连接器端子和一个负极连接器端子。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口还包括中间连接器端子。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口的中间连接器端子为两个。作为优选,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二极管模块,直流_交流转换电路、直流_直流转换 电路和/或或组件监测电路等。作为优选,所述电子装置的底面上设有呈矩阵式排列用于将所述电子装置定位到 上述安装板的顶板上的底部吊钩。所述底部吊钩置于所述安装孔中并引导所述电子装置沿 所述安装孔的靠近所述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的一端向所述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移动进而 实现电连接。作为优选,每个所述底部吊钩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倒T型或L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在安装板上的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和电子装置通过 连接器接口直接插接而实现电连接,使得整个光伏系统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用户可以 根据不同的系统需求,灵活选择所需电子装置进而方便达到不同的功能,同时节省了系统 的材料及人工安装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光伏系统的接线盒与逆变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光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主视图;图5是图3的侧视图;图6是图2中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主视图;图8图2中的安装板与电子装置插接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2所示的光伏系统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如图2、图3、图6、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光伏系统包括智能光伏组件和电 子装置60 ;智能光伏组件进一步包括光伏组件主体70、安装板50和设在安装板50上用于 引出电流的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54,安装板50固定在光伏组件主体70的背面,电流引出端 子连接器54具有第一连接器接口 541 ;电子装置60固定安装在安装板50上,且电子装置 60具有与第一连接器接口 541相适配的第二连接器接口 611,电流弓丨出端子连接器54与电 子装置60通过第一连接器接口 541与第二连接器接口 611相互插接而进行电连接。如图3至5所示,安装板50包括顶板52和由顶板52的各边缘部分向下弯折形成 的用于支撑顶板52的侧支承部53,通过侧支承部53使顶板52与光伏组件主体70的背面 之间形成散热空间。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54设在顶板52表面的一端。安装板50的顶板 52靠近光伏组件主体70背面的一侧上具有多个突出的筋板55包括横向的和竖向的。安装 板50通过侧支承部53及筋板55粘结固定在光伏组件主体70上,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方 式进行固定。再次参看图3,第一连接器接口 541包括正极连接器端子1、负极连接器端子4、第 一中间连接器端子2和第二中间连接器端子3,其中,正极连接器端子1和负极连接器端子 4是必须设置的,而中间连接器端子是选择性设置的,且具体个数根据智能太阳电池组件主 体70在进行光伏系统设计时的具体要求而定。当光伏组件主体70的电流引出端子个数只 有两个时,即仅需要正极和负极端子时,中间连接器端子悬空即可。顶板52上设有多个通孔521,通孔521呈矩阵式排列且每个通孔521靠近电流引 出端子连接器54的一端的宽度小于其远离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54的一端的宽度,通孔521 的形状为倒T型或L型,其中,中部的通孔5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组件主体、安装板和设在所述安装板上用于引出电流的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所述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光伏组件主体的背面,所述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器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组件主体、安装板和设在所述安装板上用于引出电流的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所述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光伏组件主体的背面,所述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器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的两侧设 有第一锁紧卡座或第一锁紧卡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至少包 括一个正极连接器端子和一个负极连接器端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还包括中 间连接器端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的中间连 接器端子为两个。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包括顶板和由所 述顶板的各边缘部分向下弯折形成的用于支撑所述顶板的侧支承部,所述电流引出端子连 接器设在所述顶板表面的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设有多个安装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的安装孔为通孔且 呈矩阵式排列且每个通孔的靠近所述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的一端的宽度小于其远离所述 电流引出端子连接器的一端的宽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的通孔的形状为倒T 型或L型。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的中部的通孔的形 状为倒T型,两侧的通孔对称布置且形状为L型。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的顶板靠近所述光伏组件 主体背面的一侧上具有多个突出的筋板。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承部上设有多个散热孔。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良郭浪黄睿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