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060368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4 1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及系统,包括:确定避暑区的初定范围区域;基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在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内识别并计算避暑人口。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动态获取热门区域的避暑人口规模,精确识别与计算避暑人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旅游人口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1、通过精准洞察和理解避暑地区的人口动态,有助于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相关资源,通过准确识别与计算避暑人口,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基础设施、医疗和紧急服务,满足人们在高温季节的需求,提高避暑地区的生活质量,因此,对避暑人口的识别与计算具有意义。

2、现阶段,对于避暑人口的识别与计算主要是依据景区出入口检票信息、避暑区用水、用电量来估算旅游避暑人口,但这些信息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的避暑人口,且数据获取难、数据更新频率低,存在着估算精度不高的问题。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新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及系统,能够动态获取热门区域的避暑人口规模,精确识别与计算避暑人口。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及系统,能够动态获取热门区域的避暑人口规模,精确识别与计算避暑人口。

2、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确定避暑区的初定范围区域;

4、基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

5、在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内识别并计算避暑人口。

6、进一步,确定避暑区的初定范围区域,具体包括:

7、获取避暑区度假房的空间分布区域,将空间分布区域往周边扩展n米,将扩展后的分布区域作为范围区域s1;

8、获取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区域,将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区域与范围区域s1进行合并,将合并后的范围区域作为避暑区的初定范围区域s2;其中,基础设施用地包括城镇住宅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能源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通信用地。

9、进一步,基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具体包括:

10、将连续的手机信令数据解析为用户的停留位置与时间序列,从停留位置与时间序列中筛选出工作日未出现在初定范围区域s2,周末在初定范围区域s2发生过夜行为的用户,具有该类特征的用户记为u1,u2,…ui…,相应地,将过夜位置集记为ls=(l1,l2,…li…);其中,li为用户ui对应的过夜位置;

11、将初定范围区域s2与过夜位置集ls进行合并,将合并后的范围区域作为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sr。

12、进一步,在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内识别并计算避暑人口,具体包括:

13、s31.将连续的手机信令数据解析为用户的停留位置与时间序列,在时间段8:00-18:00内,将用户停留时间最长且持续时间大于1小时的位置作为白天停留位置ld,在时间段21:00-次日7:00内,将用户停留时间最长且持续时间大于3小时的位置作为过夜位置ln,得到用户停留时空序列为(un,day,ld,ln),其中,un表示用户n,day表示当日日期;

14、s32.判断过夜位置ln是否在的真实范围区域sr内,若是,则进入步骤s33,若否,则判断白天停留位置ld是否在真实范围区域sr内,若是,则该用户为避暑区的未过夜游客;

15、s33.计算用户在一个月内的过夜天数dn,判断过夜天数dn是否不小于18天,若是,则该用户在避暑区长驻,并进入步骤s34;若否,则该用户为避暑区的短期避暑人群;

16、s34.判断用户是否属于非暑期在避暑区长驻,若是,则该用户是避暑区的本地居民;若否,则该用户为避暑区的长期避暑人群;

17、s35.将避暑区的未过夜游客、避暑区的短期避暑人群以及避暑区的长期避暑人群的人口数相加,得到总的避暑人口数。

18、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系统,包括初定区域确定单元、真实区域确定单元、识别计算单元;

19、所述初定区域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避暑区的初定范围区域;

20、所述真实区域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

21、所述识别计算单元,用于在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内识别并计算避暑人口。

22、进一步,确定避暑区的初定范围区域,具体包括:

23、获取避暑区度假房的空间分布区域,将空间分布区域往周边扩展n米,将扩展后的分布区域作为范围区域s1;

24、获取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区域,将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区域与范围区域s1进行合并,将合并后的范围区域作为避暑区的初定范围区域s2;其中,基础设施用地包括城镇住宅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能源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通信用地。

25、进一步,基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具体包括:

26、将连续的手机信令数据解析为用户的停留位置与时间序列,从停留位置与时间序列中筛选出工作日未出现在初定范围区域s2,周末在初定范围区域s2发生过夜行为的用户,具有该类特征的用户记为u1,u2,…ui…,相应地,将过夜位置集记为ls=(l1,l2,…li…);其中,li为用户ui对应的过夜位置;

27、将初定范围区域s2与过夜位置集ls进行合并,将合并后的范围区域作为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sr。

28、进一步,在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内识别并计算避暑人口,具体包括:

29、s31.将连续的手机信令数据解析为用户的停留位置与时间序列,在时间段8:00-18:00内,将用户停留时间最长且持续时间大于1小时的位置作为白天停留位置ld,在时间段21:00-次日7:00内,将用户停留时间最长且持续时间大于3小时的位置作为过夜位置ln,得到用户停留时空序列为(un,day,ld,ln),其中,un表示用户n,day表示当日日期;

30、s32.判断过夜位置ln是否在的真实范围区域sr内,若是,则进入步骤s33,若否,则判断白天停留位置ld是否在真实范围区域sr内,若是,则该用户为避暑区的未过夜游客;

31、s33.计算用户在一个月内的过夜天数dn,判断过夜天数dn是否不小于18天,若是,则该用户在避暑区长驻,并进入步骤s34;若否,则该用户为避暑区的短期避暑人群;

32、s34.判断用户是否属于非暑期在避暑区长驻,若是,则该用户是避暑区的本地居民;若否,则该用户为避暑区的长期避暑人群;

33、s35.将避暑区的未过夜游客、避暑区的短期避暑人群以及避暑区的长期避暑人群的人口数相加,得到总的避暑人口数。

3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及系统,通过以手机信令和用地数据为基础,对避暑人口的活动特征进行分类分析,构建了一套基于用户时空停留信息的避暑活动识别算法,实现了动态准确监测区域避暑人口规模,解决了依靠景区计票和水电使用情况来估算避暑人口不精确的问题,对于区域康养避暑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等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避暑区的初定范围区域,具体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具体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内识别并计算避暑人口,具体包括:

5.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初定区域确定单元、真实区域确定单元、识别计算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确定避暑区的初定范围区域,具体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基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具体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内识别并计算避暑人口,具体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避暑区的初定范围区域,具体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具体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避暑人口识别与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避暑区的真实范围区域内识别并计算避暑人口,具体包括:

5.一种基于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延权赵必成张建嵩唐小勇俞博陈易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