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线路客流的测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64590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线路客流的测算方法,包括:获取乘客的轨道刷卡数据以及列车运行时刻表;对轨道刷卡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与刷卡数据对应的乘客乘坐的轨道线路表,对列车运行时刻表进行处理,获得列车标准时刻表;将乘客乘坐的轨道线路表与列车标准时刻表根据共识条件、进出站最低时耗阈值、乘客选择快线跨线意愿特征、出站时间分布概率最高原则,进行四次匹配,得到乘客乘坐的列车车次;统计快线、跨线运营列车的乘客总数,得到轨道快线、跨线客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轨道线路客流的测算方法具有灵活性高、算力要求低的特点,能够优化快线、跨线停靠站点布局、发车频次、列车时刻表,并为快线、跨线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指导。跨线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指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线路客流的测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轨道交通分析管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线路客流的测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轨道交通运营组织越来越复杂,获取轨道线路客流变得越来越困难。以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对简单,根据乘客进出站和轨道线路运营信息容易将乘客匹配到轨道线路上,进而测算出轨道线路客流。
[0003]当前的轨道交通运营越来越复杂,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出现快线(大站快车) 运营,还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跨线运营。乘客既可以乘坐普线又可以乘坐快线,既可以通过普线间换乘到达目的地也可以通过跨线直达目的地。实际研究表明,仅通过在途时间差异很难准确区分出普线、快线、跨线乘客,想要获取快线、跨线的客流就非常困难。
[0004]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是大趋势。通过快线、跨线运营可以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既能提高出行速度、减少在途时间,又能减少换乘次数、缩短等候时间。与此同时,也有利于轨道线路之间资源融合共享,实现轨道车辆优化配置。而目前对于测算轨道快线、跨线客流的方法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成熟技术可用于快线、跨线等线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线路客流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乘客的轨道刷卡数据以及列车运行时刻表;所述轨道刷卡数据包括卡号、刷卡时间、闸机编号以及进出站点编号;所述列车运行时刻表包括班次、所属轨道线路、始发站、始发时间、途经站、途经站进站时间、途经站出站时间、终点站以及终止时间;S2.对乘客的轨道刷卡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得到乘客乘坐线路表;对列车运行时刻表进行线路分析,得到列车标准时刻表;S3.对乘客乘坐线路表和列车标准时刻表进行出行与车次匹配处理,得到初次匹配结果,并将初次匹配结果中车次匹配唯一的记录作为成功记录A1,车次匹配不唯一的记录作为记录B1;S4.将B1中进出站时间大于进出站最低时耗阈值的记录作为二次匹配结果,并将二次匹配结果中车次匹配唯一的记录作为成功记录A2,车次匹配不唯一的记录作为记录B2;S5.将B2按照乘客选乘快线、跨线的优先匹配原则进行筛选,得到三次匹配结果,并将三次匹配结果中车次匹配唯一的记录作为成功记录A3,车次匹配不唯一的记录作为记录B3;S6.基于成功记录A1、A2以及A3计算出站时间分布概率密度函数,计算B3在出站时间分布概率密度函数下的出站时间分布概率,并将所述分布概率最高的车次组合作为四次匹配结果A4;S7.对A1、A2、A3以及A4进行合并,得到合并结果,并从所述合并结果中选取乘坐快线、跨线车次的出行记录,得到快线、跨线客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线路客流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乘客的轨道刷卡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得到乘客乘坐线路表,具体包括:S21.对乘客的轨道刷卡数据进行出行路径计算,得到乘客的出行路径;S22.从乘客的出行路径中筛选出包含两个及以上的轨道快线、跨线停靠站出行路径;S23.将筛选出的出行路径中与含快线、跨线的轨道线路相匹配的路径作为含快线的线路路径;而将筛选出的出行路径中与不含快线、跨线的轨道线路相匹配的路径作为不含快线的线路路径;S24.计算含快线的线路路径的换乘次数C1以及不含快线的线路路径的换乘次数C2;S25.筛选出C1≤C2的线路路径,并将所述线路路径对应的乘客作为乘坐快线、跨线的乘客出行集合P;S26.为乘客出行集合P增加乘坐轨道线路编号、线路方向、乘坐序次、进出线路站点、换乘站点,得到乘客乘坐线路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线路客流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列车运行时刻表进行线路分析,得到列车标准时刻表,具体包括:a.对列车运行时刻表进行标准化清洗,得到清洗后的列车运行时刻表;所述标准化清洗包括格式标准化、清洗非运营站、弥补进出站时间缺失、增加线路编号及线路方向;b.对清洗后的列车运行时刻表进行跨线特征线路处理,得到处理后的列车运行时刻表;所述跨线特征线路处理包括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晏霖唐小勇刘立张建嵩高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