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钓竿制造技术_技高网

钓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58333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4 1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向把持绕线轮座的手的振动的传递效率。具备绕线轮座(2)、空心的第1竿体(11)、第2竿体(12)。钓鱼用绕线轮安装于绕线轮座(2)。第1竿体(11)具有第1主体部(20)和第1握持部(21)。第1主体部(20)设置在比绕线轮座(2)靠竿尖侧。第1握持部(21)在第1主体部(20)和绕线轮座(2)之间与第1主体部(20)一体地设置。第2竿体(12)具有第1连结部(30)、插通部(31)、第1装配部(32)。第1连结部(30)与第1主体部(20)的内周面连结。插通部(31)位于第1握持部(21)的径向内侧。插通部(31)设置在比第1连结部(30)靠竿尾侧。绕线轮座(2)装配于第1装配部(32)的外周面。第1装配部(32)设置在比插通部(31)靠竿尾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绕线轮座的钓竿


技术介绍

1、握持件设置于绕线轮座的前侧、后侧。握持件由eva、软木等构成。握持件装配于竿体的外周面或者装配于绕线轮座。然而,由于握持件由eva等构成,所以在竿体中传递的振动难以传至握持件,难以从握持件传到手。特别地,绕线轮座的附近部分是垂钓者的手经常触碰的部分。因此,绕线轮座的附近部分的振动传递特性对垂钓有较大影响。

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09020号公报。

3、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2-851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2、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高从钓竿向把持绕线轮座的手传递的振动传递效率。

3、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4、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面的钓竿具备绕线轮座、空心的第1竿体、第2竿体。钓鱼用绕线轮安装于绕线轮座。第1竿体具有第1主体部和第1握持部。第1主体部与绕线轮座相比设置于竿尖侧。第1握持部在第1主体部和绕线轮座之间与第1主体部一体地设置。第2竿体具有第1连结部、插通部、第1装配部。第1连结部与第1主体部的内周面连结。插通部位于第1握持部的径向内侧。插通部与第1连结部相比设置于竿尾侧。绕线轮座装配于第1装配部的外周面。第1装配部与插通部相比设置于竿尾侧。

5、根据该结构,第1握持部与绕线轮座相比设置于竿尖侧。第1握持部一体地设置于空心的第1竿体。钓到鱼等的振动从第1主体部顺畅且高灵敏度地传递至第1握持部。并且,从第1握持部高灵敏度地传递至把持绕线轮座的手。另一方面,第2竿体在第1连结部与第1竿体连结。第1连结部与第1握持部相比位于竿尖侧。即,在第1主体部从竿尖侧向竿尾侧传递的振动与第1握持部相比在竿尖侧从第1主体部经由第1连结部向第2竿体传递。因此,振动高灵敏度地从第1竿体传递至第2竿体。并且,振动从第2竿体的第1装配部传递至绕线轮座,从绕线轮座传递至手。

6、根据第1方面的第2方面的钓竿中,在第1握持部的内周面和插通部的外周面之间设置第1空间。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第1空间,第1握持部和插通部能够各自独立地振动。因此,与其他部件存在于第1握持部的内周面和插通部的外周面之间的情况相比,在第1握持部传递的振动和在插通部传递的振动分别不易衰减。此外,振动也在第1空间传递,也得到振动的共振效果。

7、根据第1方面或第2方面的第3方面的钓竿中,第1握持部向竿尾侧扩径。根据该结构,第1空间向竿尾侧变大,所以得到喇叭效果,振动高灵敏度地传递至手。

8、根据第2方面或第3方面的第4方面的钓竿中,第1握持部具有延长部。延长部位于绕线轮座的径向外侧。延长部与绕线轮座的竿尖侧的端部相比向竿尾侧延伸。根据该结构,在第1握持部,设置有与绕线轮座的竿尖侧的端部相比向竿尾侧延伸的延长部,所以把持绕线轮座的手容易接触第1握持部的延长部。此外,能够使手接触第1握持部的较大面积。因此,振动高灵敏度地传递至手。

9、根据第4方面的第5方面的钓竿中,延长部覆盖绕线轮座的至少一部分。在延长部和绕线轮座之间设置第2空间。第2空间设置于绕线轮座的径向外侧。第2空间与第1空间连续。根据该结构,在绕线轮座的径向外侧设置有第2空间,所以延长部的振动难以被绕线轮座阻碍,振动能够高灵敏度地在延长部传递。并且,第1空间和第2空间连续,所以第1空间的振动向第2空间顺畅地传递。

10、根据第5方面的第6方面的钓竿中,绕线轮座具有一对第1重合部。一对第1重合部彼此在周向上离开地设置。延长部在周向的两端部具有一对第2重合部。一对第2重合部与一对第1重合部从绕线轮座的径向外侧重叠。第2空间设置于延长部和绕线轮座之间。第2空间在一对第1重合部之间在周向上连续。根据该结构,在一对第1重合部之间,第2空间在绕线轮座的周向上连续,所以能够容易地使第2空间扩大。并且,第1空间截面观察时为环状且在周向上为无端状,另一方面,第2空间截面观察时在周向上具有有限的长度,所以第1空间中的振动汇集地传递至第2空间。

11、根据第4方面至第6方面的某一方面的第7方面的钓竿中,延长部具有既定的周向长度。周向长度朝向竿尾侧而变短。根据该结构,延长部的周向长度朝向竿尾侧而变短,所以能够防止绕线轮座的部分的钓竿的径向的过度大型化,能够容易兼顾握感与基于延长部的振动传递效果。此外,设置有第2空间的情况下,第2空间的周向长度也朝向竿尾侧而变短。因此,在第2空间传递的振动向竿尾侧汇集。

12、根据第6方面或第7方面的第8方面的钓竿中,绕线轮座具有脚载置部。钓鱼用绕线轮的脚载置于脚载置部。延长部相对于脚载置部位于绕线轮座的径向相反侧。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延长部向竿尾侧容易地延长。并且,将旋压式绕线轮安装于绕线轮座时,旋压式绕线轮位于绕线轮座的下侧,延长部位于绕线轮座的上侧。因此,把持着绕线轮座的手容易触碰延长部。

13、根据第8方面的第9方面的钓竿中,绕线轮座具有罩。罩与脚载置部相比设置于竿尖侧。罩保持脚的竿尖侧的端部。延长部与罩相比向竿尾侧延伸。根据该结构,延长部与罩相比向竿尾侧延伸,所以把持绕线轮座的手能够容易地触碰延长部。

14、根据第1方面至第9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第10方面的钓竿中,第1握持部具有延长部。延长部与绕线轮座的竿尖侧的端部相比向竿尾侧延伸。延长部包括第1支承部。绕线轮座具有第2支承部和第3支承部。第2支承部从绕线轮座的径向内侧支承第1支承部。第3支承部从绕线轮座的径向外侧支承第1支承部。根据该结构,绕线轮座的延长部的第1支承部被第2支承部及第3支承部从绕线轮座的径向内侧及径向外侧的双方支承。因此,确保第1竿体和绕线轮座之间牢固的结合状态。特别地,即使在钓竿较大地弯曲那样的状态下,第1竿体和绕线轮座也不易分离。

15、根据第1方面至第10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第11方面的钓竿中,第2竿体还具有第2主体部。第2主体部与第1装配部相比设置于竿尾侧。根据该结构,第2主体部从绕线轮座向竿尾侧延伸,所以例如把持绕线轮座的手的腕部能够触碰第2主体部。腕部被第2主体部支承,所以能够牢固地把持钓竿。此外,也能够一只手把持绕线轮座,另一只手把持第2主体部,能够容易地进行双手抛竿。

16、本专利技术的第12方面的钓竿具备绕线轮座、第3竿体、第4竿体。钓鱼用绕线轮安装于绕线轮座。第3竿体具有第2装配部、第3主体部、空心的第2握持部。绕线轮座装配于第2装配部的外周面。第3主体部与第2装配部相比设置于竿尾侧。第2握持部与第3主体部的外周面一体地设置。第4竿体具有第2连结部和第4主体部。第2连结部与第3主体部连结。第4主体部与第2连结部相比设置于竿尾侧。第2握持部具有开口端部。开口端部设置于第2握持部的竿尖侧的端部。开口端部相对于第3主体部向第3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离开。

17、根据该结构,第2握持部与第3主体部的外周面一体地设置,所以和第2握持部与第3主体部的外周面分体的情况相比,振动高灵敏度地传递至第2握持部。

18、根据第12方面的第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12.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泽知之高原刚松田雄贵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