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4021 阅读:3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在培育早期海蜇螅状幼体阶段,获取新鲜的海蜇口腕或肩板,搓下新鲜海蜇口腕或肩板上的触须,以300目筛绢揉碎过滤,以500目筛绢截留海蜇触须组织碎片,冲洗掉粘液,将触须组织碎片分散于海水中,平均每10克口腕或肩板使用1升海水,形成海蜇触须组织碎片饵料液。经过前述处理的新鲜海蜇触须组织碎片在海水中游动活泼,大小非常适合海蜇早期螅状幼体摄食,是一种优良的海蜇早期螅状幼体开口饵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充分地开发利用了海蜇亲蜇口腕和肩板的触须组织,创造性地以触须组织碎片作为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在海蜇苗种繁育生产过程中解决了开口饵料获取困难的矛盾,无需专门获取多批海蜇亲蜇以额外地供应浮浪幼虫作为开口饵料,提高了海蜇苗种培育效率和效益,工艺简洁,节约了生产成本,适宜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蜇螅状体饵料,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
技术介绍
海蜇通常是民众对水母类海产食品的一种统称,其清脆爽口、风味独特,是佐 餐佳肴,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其中最主要的食用水母即是海蜇,其拉丁文学名为 Rhopilemaesculentum Kishinouye,1891。 · g M 月空J 云力· | (Coelenterata), 母纲(Scyphozoa),根口 水母目(Rhizostomeae),根 口 水母科(Rhizostomidae),海蜇属 (Rhopilema),具有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世代交替生活史和无性繁殖能力。海蜇是经济价值最 高、渔业上最重要的食用水母类,位列八大“海珍品”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一道广受欢迎的海鲜佳肴,市场上历来供不应求,其年贸易额可达上 亿美元。我国人民食用海蜇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在海蜇增养殖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全国沿海地带均可进行海蜇的增养殖,但以辽宁、山东两省海蜇增养殖产业发展较好,国内 海蜇相关产业年产值可达数十亿元。海蜇具有独特的世代交替生活史,人们所食用的海蜇为其水母体,其水母体世代 为有性世代,水母体世代的碟状幼体一般每年3 5月份产生,至8 10月份长为成体并 达到性成熟,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产生螅状幼体;海蜇水螅体世代为其无性世代,螅状 幼体越冬存活至下一年的春天,期间以足囊生殖的无性繁殖方式进行扩增,次年春天待条 件合适时螅状幼体发育具裂节的螅状体,以横裂生殖的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碟状幼体,完成 其生活史。即海蜇水螅体寿命8个月左右,水母体寿命4个月左右。相关学者于20世纪80 年代弄清楚了海蜇的生活史,于90年代获得了海蜇工厂化苗种培育的成功,随后开展了海 蜇资源的放流增殖活动,21世纪初期海蜇池塘养殖业开始兴起,并且发展迅速,我国是世界 上唯一进行海蜇增养殖的国家。海蜇产业的发展与其苗种培育技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海 蜇苗种生产即遵循前述海蜇独特的生活史,秋天采捕海蜇水母体亲本进行有性繁殖产卵受 精,受精卵孵化后得到浮浪幼虫,浮浪幼虫附着变态后为螅状幼体,海蜇螅状幼体越冬后次 年春季以横裂生殖的无性繁殖方式获得海蜇碟状幼体,碟状幼体继续培育至幼海蜇阶段即 得到海蜇的商品规格苗种。因此,海蜇幼体分为两种,即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分别属于水 螅体世代和水母体世代。商业的海蜇苗种由碟状幼体培育而来,而碟状幼体必须由螅状幼 体横裂生殖而来,螅状幼体在海蜇苗种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也是海蜇有性繁殖所产生的 直接幼体形式。对于动物的繁殖而言,幼体食物的质量及丰盛程度对于其繁殖成功与否极端重 要,特别是早期幼体刚刚开口摄食时期的食物更是十分重要,此时的食物称为开口饵料。开 口饵料的多寡及其质量往往决定着幼体的健壮程度,或者直接决定了幼体是否能够存活。 动物常常选择其食物丰盛时节作为其繁殖期,以便可以为幼体提供丰富的食物,纵然如此, 自然界中动物幼体的成活率仍然是很低的。动物进化上最高等的哺乳动物类则直接为后代 提供乳汁作为开口饵料,是一种十分成功的进化竞争生存策略,非哺乳类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便利条件。海蜇所归属的腔肠类动物是一种十分低等的动物门类,海蜇的早期螅状 幼体仅具有4条触手,长度不过200微米左右,其口的大小仅为100微米左右。已有的学术 文献中报道,海蜇螅状幼体仅摄食能够游动的活体饵料,早期海蜇螅状幼体的最佳开口饵 料为海蜇自己的浮浪幼虫,其次为贝类的担轮幼虫。海蜇螅状幼体一般需要10余天可以发 育至具有8条以上的触手,此时即可捕食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可由商品卤虫卵孵 化而来,故卤虫无节幼体可以稳定地供应。贝类担轮幼虫由贝类受精卵孵化而来,贝类繁殖 期一般在春天,与海蜇秋天的有性繁殖期并不同步,难以在海蜇有性繁育时期获得大量的 贝类担轮幼虫。海蜇苗种繁育生产过程中,海蜇亲蜇一般会持续产卵十余天左右,后期产卵所孵 化的浮浪幼虫即作为前期附着变态早期螅状幼体的开口饵料之用。纵然如此,海蜇亲蜇的 产卵能力会逐渐衰减,后期浮浪幼虫饵料供应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海蜇亲蜇在十余天的培 育和持续产卵过程中会逐渐衰弱,并导致口腕或肩板脱落,口腕或肩板的脱落并不影响亲 蜇的存活。口腕和肩板是海蜇水母体的摄食器官,口腕和肩板上布满丝状的触须作为捕食 工具,触须上具有各种类型的刺细胞。在实际海蜇苗种生产中,为解决亲蜇产卵能力衰减 及浮浪幼虫供应不足的问题,通常会在海蜇产卵孵化获得螅状幼体后,适时地再重新抓捕 一批海蜇亲蜇,后一批亲蜇所产卵孵化后的浮浪幼虫只作为前一批螅状幼体的开口饵料之 用,耗费颇大,增加育苗成本。海蜇相关的饲料或饵料专利有两项,其申请号分别为2004100208260、 2008100145217,这两项专利均是针对海蜇水母体养殖生产而用的人工配合饲料。目前,尚 未见到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相关的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目前国内现有技术和设计原理在该领域内的缺陷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 于提供一种简便且易于得到的新型海蜇早期螅状幼体开口饵料。本专利技术创新性地利用海蜇 水母体口腕或肩板部位触须组织碎片,经过适当处理后,其大小合适,且具有较强的游动能 力,是一种优良的海蜇早期螅状幼体开口饵料。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研制了一种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 该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在培育早期海蜇螅状幼体阶段,获取新鲜的海蜇口腕或肩 板,搓下新鲜海蜇口腕或肩板上的触须,以300目筛绢揉碎过滤,以500目筛绢截留海蜇触 须组织碎片,冲洗掉粘液,将触须组织碎片分散于海水中,平均每10克口腕或肩板使用1升 海水,形成海蜇触须组织碎片饵料液。所述的早期海蜇螅状幼体为具有8条触手以下的海蜇螅状幼体,所述的培育条件 中水温为22 30°C,盐度20 33,pH为7. 6-8. 5左右,铵氮低于0. 2mg/L,溶解氧含量高 于5. Omg/L,经过沉淀和沙滤后,使用3 10克/立方米EDTA进行络合处理,微量充气培育。所述的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中新鲜的海蜇口腕或肩板,是从活体海蜇上取 下的口腕或肩板,或刚从海蜇水母体上脱落。所述的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液中的海水用量为每10克口腕或肩板使用1 升海水。4所述的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中的饵料液中,海蜇触须组织碎片呈短棒状, 长度105-180微米,直径45-70微米,具有活泼的游动能力,该饵料液宜于2小时以内投喂, 或者置于4°C下冷藏保存,保存期不超过24小时。所述的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作为早期海蜇螅状幼体主要的开口饵料或补 充开口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喂量为海蜇早期螅状幼体数量的5 10倍,经过10余天培 育,早期海蜇螅状幼体成活率达80%以上,其中40%以上的螅状体可以发育至8触手以上 阶段。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充分地开发利用了海蜇亲蜇口腕和肩板的触须组织,创造性地 以触须组织碎片作为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在海蜇苗种繁育生产过程中解决了开口饵料 获取困难的矛盾,无需专门获取多批海蜇亲蜇以额外地供应浮浪幼虫作为开口饵料,提高 了海蜇苗种培育效率和效益,工艺简洁,节约了生产成本,适宜广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海蜇螅状幼体开口饵料,其特征在于:在培育早期海蜇螅状幼体阶段,获取新鲜的海蜇口腕或肩板,搓下新鲜海蜇口腕或肩板上的触须,以300目筛绢揉碎过滤,以500目筛绢截留海蜇触须组织碎片,冲洗掉粘液,将触须组织碎片分散于海水中,平均每10克口腕或肩板使用1升海水,形成海蜇触须组织碎片饵料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奎马彩华高天翔张秀梅王绍军周倩吴奕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