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油旋片真空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0837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43
本技术公开了无油旋片真空泵,应用在真空泵领域,本技术通过所述外壳的表面设有转动马达,所述转动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套接有贯穿至外壳内部的连杆,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腔室,在对无油旋片真空泵进行使用时,在滑片的长期使用下,安装道两侧出现磨损时,调整磨损后的滑片在安装道内的位置,待滑片一端与安装道接触后,拉取拉杆,此时挤压板取消对杆体的接触限位,推动杆体并使得接触板与滑片另一端进行接触,通过该设置,在滑片一端出现磨损消耗时,可以通过挤压和减小滑动空间的设置,保障滑片的继续使用,进一步提高滑片的使用周期,减小滑片的更换频率及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旋片真空泵领域,特别涉及无油旋片真空泵


技术介绍

1、真空泵是用各种方法在某一封闭空间中改善、产生和维持真空的装置,广泛用于工业自动化,理化实验,医疗,冶金、化工、食品、电子镀膜等行业,而无油旋片真空泵是一种无需任何油作润滑就能运转工作的机械真空泵,无油真空泵耐用性好,是抽真空,压缩,两用真空泵,是一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获得真空的基本设备,无油真空泵与油泵相比无油真空泵真空度低,抽气量小,但体积小巧,易于安装,维护简单,移动方便,不产生油烟,不污染环境,尤其在要求较高的科研,医疗美容等行业使用,也是实验室最常备的设备之一,但在无油旋片真空泵的使用中,其内部旋片为石墨材质,具有润滑效果,需要定期更换检修,因旋片在长期使用下会出现磨损,容易打碎和卡死,但在旋片的长期使用下,对于旋转方向的长度出现磨损后,并无法对真空泵的正常使用带来较大影响,但若旋片的横向磨损后,导致旋片与旋转盘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下,在旋片的滑动中,将会出现磕碰和异响,并导致真空泵运行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无油旋片真空泵,其优点是保障旋片的正常使用,对磨损后的旋片进行限位,减小磨损后出现的异响和晃动对真空泵正常运行带来影响的功能。

2、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无油旋片真空泵,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转动马达,所述转动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套接有贯穿至外壳内部的连杆,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腔室,所述连杆的表面并位于腔室内部固定套接有旋转盘,所述旋转盘的内部设有贯穿至旋转盘表面的滑片,所述旋转盘的一侧设有侧板,所述侧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块体,所述侧板的一侧设有并位于滑片一侧的接触板,所述接触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贯穿侧板至块体另一侧的杆体,所述杆体的顶部设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贯穿至块体顶部的拉杆,所述外壳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盘。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无油旋片真空泵进行使用时,在滑片的长期使用下,安装道两侧出现磨损时,调整磨损后的滑片在安装道内的位置,待滑片一端与安装道接触后,拉取拉杆,此时挤压板取消对杆体的接触限位,推动杆体并使得接触板与滑片另一端进行接触,通过该设置,在滑片一端出现磨损消耗时,可以通过挤压和减小滑动空间的设置,保障滑片的继续使用,进一步提高滑片的使用周期,减小滑片的更换频率及使用成本。

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的顶部连通有进气口,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与腔室和进气口连通的通道一。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气口配合该真空泵进行进气使用,通道一便于将进气口外部气体向腔室内部进行传递。

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的表面连通有出气口,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与腔室和出气口连通的通道二。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出气口配合该真空泵进行出气使用,通道二便于将腔室内部气体向出气口传递。

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杆的一端贯穿侧板并与外壳内部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盘的表面开设有配合滑片安装容纳使用的安装道。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连接便于连杆在外壳内部的顺畅转动使用,安装道配合旋转盘与滑片之间进行安装容纳使用。

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杆的表面套接有与块体内部固定连接的弹簧,所述拉杆的表面开设有防滑槽。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簧配合拉杆进行伸缩伸展使用,防滑槽增加拉杆表面的摩擦力。

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杆体的底部设有与块体内部转动连接的滚珠,所述外壳的后侧固定栓接有安装板。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滚珠配合杆体进行移动,减小杆体与块体之间的摩擦力,通过安装板的拆卸,将便于对外壳内部进行检修维护使用。

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触板一侧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贯穿至侧板内部的定位柱,所述侧板的内部开设有配合定位柱贯穿使用的定位孔。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的设置,便于对接触板的移动进行导向使用。

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盘的底部设有脚垫,所述脚垫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贯穿至底盘顶部的螺栓,所述螺栓的表面并位于底盘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母。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脚垫对该真空泵进行支撑使用,螺栓与螺母的配合使用,便于将脚垫与底盘之间进行固定。

18、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本技术在对无油旋片真空泵进行使用时,在滑片的长期使用下,安装道两侧出现磨损时,调整磨损后的滑片在安装道内的位置,待滑片一端与安装道接触后,拉取拉杆,此时挤压板取消对杆体的接触限位,推动杆体并使得接触板与滑片另一端进行接触,通过该设置,在滑片一端出现磨损消耗时,可以通过挤压和减小滑动空间的设置,保障滑片的继续使用,进一步提高滑片的使用周期,减小滑片的更换频率及使用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无油旋片真空泵,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一侧设有转动马达(2),所述转动马达(2)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套接有贯穿至外壳(1)内部的连杆(25),所述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腔室(9),所述连杆(25)的表面并位于腔室(9)内部固定套接有旋转盘(12),所述旋转盘(12)的内部设有贯穿至旋转盘(12)表面的滑片(14),所述旋转盘(12)的一侧设有侧板(15),所述侧板(1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块体(16),所述侧板(15)的一侧设有并位于滑片(14)一侧的接触板(18),所述接触板(1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贯穿侧板(15)至块体(16)另一侧的杆体(17),所述杆体(17)的顶部设有挤压板(19),所述挤压板(19)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贯穿至块体(16)顶部的拉杆(20),所述外壳(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盘(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旋片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顶部连通有进气口(3),所述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与腔室(9)和进气口(3)连通的通道一(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旋片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一侧连通有出气口(4),所述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与腔室(9)和出气口(4)连通的通道二(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旋片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5)的一端贯穿侧板(15)并与外壳(1)内部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盘(12)的表面开设有配合滑片(14)安装容纳使用的安装道(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旋片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20)的表面套接有与块体(16)内部固定连接的弹簧(21),所述拉杆(20)的表面开设有防滑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旋片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17)的底部设有与块体(16)内部转动连接的滚珠(24),所述外壳(1)的后侧固定栓接有安装板(2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旋片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板(18)一侧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贯穿至侧板(15)内部的定位柱(22),所述侧板(15)的内部开设有配合定位柱(22)贯穿使用的定位孔(2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旋片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5)的底部设有脚垫(6),所述脚垫(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贯穿至底盘(5)顶部的螺栓(8),所述螺栓(8)的表面并位于底盘(5)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母(7)。

...

【技术特征摘要】

1.无油旋片真空泵,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一侧设有转动马达(2),所述转动马达(2)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套接有贯穿至外壳(1)内部的连杆(25),所述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腔室(9),所述连杆(25)的表面并位于腔室(9)内部固定套接有旋转盘(12),所述旋转盘(12)的内部设有贯穿至旋转盘(12)表面的滑片(14),所述旋转盘(12)的一侧设有侧板(15),所述侧板(1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块体(16),所述侧板(15)的一侧设有并位于滑片(14)一侧的接触板(18),所述接触板(1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贯穿侧板(15)至块体(16)另一侧的杆体(17),所述杆体(17)的顶部设有挤压板(19),所述挤压板(19)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贯穿至块体(16)顶部的拉杆(20),所述外壳(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盘(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旋片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顶部连通有进气口(3),所述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与腔室(9)和进气口(3)连通的通道一(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旋片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一侧连通有出气口(4),所述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宾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莱诺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