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广廷专利>正文

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9293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它包括内装循环水的水套炉体,水套炉体内有燃烧室,燃烧室的下面是储灰室,在燃烧室与储灰室之间有水管式炉排,水管式炉排由多根水平且平行排列两端都连通水套的水管构成,在燃烧室内有垂直环状排列且两端都连通水套的若干竖水管,若干竖水管和水管式炉排构成了一个底部和侧面都有给风通道的燃料仓。燃料仓内可以一次性添加并压紧生物质燃料或煤炭,点燃后燃料从四周抱着竖水管燃烧,燃烧完的灰烬从周围直接落到储灰室,不会因为灰烬堆积影响供氧效果。它可以烧生物质燃料,也可以烧煤炭,受热面积大,热效率高,暖气增温快,使用方便,干净卫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锅炉,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
技术介绍
广大的农村牧区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牛羊粪等生物质燃料,但是,由于缺少高 效、清洁、简便、适用的生物质能源转换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目前,为了 开发高效、洁净、简便、适用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改变原始落后的粗放的燃烧方式,开始 推广秸秆压块燃料和生物质气化锅炉,生物质气化锅炉对燃料要求严格,操作方法复杂,产 生的烟气和一氧化碳燃气有很大的焦油味,焦油容易堵塞灶头等缺点。研制开发以农作物 秸秆和牛羊粪等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尤其是研制开发高效节能生物质燃料和煤炭燃料两 用锅炉,对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充分利用生物质燃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物质燃料和煤炭燃料两用、热 效率高、使用方便的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 它包括内装循环水的水套炉体,其特征在于水套炉体内有燃烧室,燃烧室的下面是储灰 室,在燃烧室与储灰室之间有炉排,在燃烧室内有垂直环状排列且两端都连通水套的若干 竖水管,若干竖水管和炉排构成了一个底部和侧面都有给风通道的燃料仓。所述的炉排是水管式炉排,水管式炉排由多根水平且平行排列两端都连通水套的 水管构成。所述水管式炉排的水管之间的间距为1 5厘米,燃烧室内垂直环状排列的竖水 管之间的间距为1 5厘米,所有竖水管与水套炉体内壁的间距为1 5厘米。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在燃烧室上面有由隔板分隔出来的第二燃烧室,隔板中 心有过火口,过火口上配备封火盖,第二燃烧室的周围有水套、上面有炉口和炉盖、侧面有 出烟口。为了进一步提高锅炉热效率,在第二燃烧室的出烟口处侧上部设置四周有水套的 第三燃烧室,第三燃烧室的内部设置若干连通水套的横水管,第三燃烧室的顶部有连接烟 筒的出烟口。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改进,在水套炉体的外侧纵向设置连通第二燃烧室和储灰室 的给风管,储灰室是全密封结构,储灰室侧面有出灰口和灰口密封盖,给风管的中部通过三 通管连通鼓风机,三通管两侧的给风管上分别设置给风插板开关。为了使第二燃烧室给风均勻,在第二燃烧室底部有连通给风管的且内侧均勻分布 若干给风孔的环形给风管。为了改善炊事用火效果,使第二燃烧室的火焰集中在炉口处,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个 可以坐放在炉口上的导火炉盆,导火炉盆底部有大于隔板过火口的进火口,导火炉盆的侧3壁均勻分布多个出火口。为了更进一步改善炊事用火效果,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个可以坐放在环形给风管上的 下口大、上口小、周围均勻分布若干孔的筒状拢火罩。为了便于清除炉渣和方便点火,在燃烧室的底侧面设置炉渣口和炉渣口密封盖, 炉渣口处竖水管的下端在炉渣口的上沿连通水套。为了提高环形给风管和隔板的炕烧性能,在环形给风管外侧的隔板上面填充耐火 材料。为了提高锅炉热效率,增加受热面积,在竖水管上设有翼片。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若干竖水管和水管式炉排构成了一个底部和侧面都有给风 通道的燃料仓,燃料仓内可以一次性添加并压紧生物质燃料,点燃燃料后,并压紧生物质燃 料从四周抱着竖水管燃烧,燃烧完的灰烬从周围直接落到储灰室,不会因为灰烬堆积影响 供氧效果。2、压实的生物质燃料内部在高温缺氧的状态下气化产生可燃气体外溢燃烧。添 加生物质燃料可以一次性把燃料仓压实装满,燃烧时间长,避免了需要多次添加燃料的麻 烦。3、燃料仓也可以一次性添加煤炭,煤炭同样也先从周围燃烧,燃烧完的灰烬从周围直接 落到储灰室,不会因为灰烬堆积影响供氧效果。所以该炉属于柴煤两用型锅炉,极大的方便 用户的使用。4、在燃烧室里有连通水套的水管炉排和若干环状排列的竖水管,在第三燃烧 室里有若干连通水套的横水管,极大的提高了水套内部循环水的受热面积,热效率高、节能 环保。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水管炉排和竖水管排列状态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导火炉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储灰室,2.出灰口,3.灰口密封盖,4.水管式炉排,5.炉渣口,6.竖水管, 7.炉渣口密封盖,8.燃烧室,9.环形给风管,10.拢火罩,11.第二燃烧室,12.导火炉盆, 13.炉盖,14.三通管,15.插板开关,16.给风管,17.隔板,18.第三燃烧室,19.横水管, 20.出烟口,21.鼓风机,22.炉口,23.进火口,24.出火口。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水套炉 体内有燃烧室8,燃烧室8的下面是储灰室1,在燃烧室8上面有由隔板17分隔出来的第二 燃烧室11,隔板17中心有过火口,第二燃烧室11的周围有水套、上面有炉口 22和炉盖13、 侧面有出烟口。在燃烧室8与储灰室1之间有水管式炉排4,水管式炉排4由多根水平且平 行排列两端都连通水套的水管构成,在燃烧室8内有垂直环状排列且两端都连通水套的若 干竖水管6,若干竖水管6和水管式炉排4构成了一个底部和侧面都有给风通道的燃料仓。 所述水管式炉排4的水管之间的间距为2厘米,燃烧室8内垂直环状排列的竖水管6之间 的间距为2厘米,所有竖水管6与水套炉体内壁的间距为3厘米。在第二燃烧室11的出烟口处侧上部设置四周有水套的第三燃烧室18,第三燃烧室18的内部设置若干连通水套的 横水管19,第三燃烧室18的顶部有连接烟筒的出烟口 20。在水套炉体的外侧纵向设置连 通第二燃烧室11和储灰室1的给风管16,储灰室1是全密封结构,储灰室1侧面有出灰口 2和灰口密封盖3,给风管16的中部通过三通管14连通鼓风机21,三通管14两侧的给风管 16上分别设置给风插板15开关。在第二燃烧室11底部有连通给风管16的且内侧均勻分 布若干给风孔的环形给风管9。在燃烧室8的底侧面设置炉渣口 5和炉渣口密封盖7,炉渣 口 5处竖水管6的下端在炉渣口 5的上沿连通水套。它还包括一个可以坐放在炉22上的 导火炉盆12,导火炉盆12底部有大于隔板17过火口的进火口 23,导火炉盆12的侧壁均勻 分布多个出火口 24。它还包括一个可以坐放在环形给风管9上的下口大、上口小、周围均勻 分布若干孔的筒状拢火罩10。 实施例2:其它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为了提高锅炉热效率,增加受热面 积,在竖水管6上设有翼片。为了提高环形给风管9和隔板17的炕烧性能,在环形给风管 9外侧的隔板17上面填充耐火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它包括内装循环水的水套炉体,其特征在于:水套炉体内有燃烧室(8),燃烧室(8)的下面是储灰室(1),在燃烧室(8)与储灰室(1)之间有炉排,在燃烧室(8)内有垂直环状排列且两端都连通水套的若干竖水管(6),若干竖水管(6)和炉排构成了一个底部和侧面都有给风通道的燃料仓。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它包括内装循环水的水套炉体,其特征在于水套炉体内有燃烧室(8),燃烧室(8)的下面是储灰室(1),在燃烧室(8)与储灰室(1)之间有炉排,在燃烧室(8)内有垂直环状排列且两端都连通水套的若干竖水管(6),若干竖水管(6)和炉排构成了一个底部和侧面都有给风通道的燃料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炉排是水 管式炉排,水管式炉排由多根水平且平行排列两端都连通水套的水管(4)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式炉排 (4)的水管之间的间距为1 5厘米,燃烧室(8)内垂直环状排列的竖水管(6)之间的间距 为1 5厘米,所有竖水管(6)与水套炉体内壁的间距为1 5厘米。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任一项所述的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其特征在于在 燃烧室⑶上面有由隔板(17)分隔出来的第二燃烧室(11),隔板(17)中心有过火口,过火 口上配备封火盖,第二燃烧室(11)的周围有水套、上面有炉口(22)和炉盖(13)、侧面有出 烟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燃烧室 (11)的出烟口处侧上部设置四周有水套的第三燃烧室(18),第三燃烧室(18)的内部设置 若干连通水套的横水管(19),第三燃烧室(18)的顶部有连接烟筒的出烟口(2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节能半气化炊事采暖炉,其特征在于在水套炉体的外 侧纵向设置连通第二燃烧室(11)和储灰室(1)的给风管(16),储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广廷董立军
申请(专利权)人:魏广廷董立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5[中国|内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