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短行程高耗能桥梁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6758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短行程高能耗桥梁支座,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对称布置自复位耗能阻尼器,传力筒上端连接受力端头,底部连接转动板,转动板与传力筒底部中心设置螺旋状金属套筒,螺旋状金属套筒内部贯穿螺旋金属片,螺旋金属片下端连接下端板;转动板两端平行于桥梁宽度方向布置液压连杆阻尼器,液压连杆阻尼器两端通过串联杆件相连,串联杆件中部与转动板上靠近串联杆件的角之间转动连接L形转动臂;串联杆件上外侧还连接有一根主摩擦带和若干从摩擦带。受力端头受力后发生上下运动引起液压连杆阻尼器压缩耗能,引起摩擦带之间摩擦耗散能量,且仅需圆形传力筒发生最大90°~135°转动过程就可以实现上述能量耗散效果最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工程,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短行程高耗能桥梁支座


技术介绍

1、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部件,位于桥梁和垫石之间,它能将桥梁上部结构承受的荷载和变形(位移和转角)可靠地传递给桥梁下部结构,是桥梁的重要传力装置。

2、桥梁支座在桥梁的寿命周期内不能因桥梁的荷载发生较大变形,否则会引起桥梁端部与桥头之间发生高差,引起桥头跳车等不利现象,由此决定了桥梁支座只能发生较小的变形行程。但是较小的行程决定了桥梁支座的耗能往往不足,目前普遍采用布置多道沿着高度方向发生变形的桥梁支座的方法。但采用该种方法仍然存在缺陷:单个桥梁支座的上下连接端板尺寸较大,且间隔布置,浪费了较大尺寸的桥梁底部空间,使得桥梁支座整体的耗能能力十分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桥梁支座,以较小的受压变形行程也可实现最大化的整体耗能。

2、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短行程高能耗桥梁支座,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短行程高能耗桥梁支座,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端板(4)和下端板(5),上端板(4)和下端板(5)之间对称布置若干自复位耗能阻尼器(6),其特征在于:上端板(4)中间设置放大基座(3),放大基座(3)中部与上端板(4)之间转动连接圆形传力筒(2),圆形传力筒(2)上端连接位于桥梁上部结构下方的受力端头(1),圆形传力筒(2)底部连接转动板(10),转动板(10)与圆形传力筒(2)的底部中心设置螺旋状金属套筒(81),螺旋状金属套筒(81)内部贯穿设置螺旋金属片(8),螺旋金属片(8)下端固定于下端板(5)上表面的下底座(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短行程高能耗桥梁支座,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端板(4)和下端板(5),上端板(4)和下端板(5)之间对称布置若干自复位耗能阻尼器(6),其特征在于:上端板(4)中间设置放大基座(3),放大基座(3)中部与上端板(4)之间转动连接圆形传力筒(2),圆形传力筒(2)上端连接位于桥梁上部结构下方的受力端头(1),圆形传力筒(2)底部连接转动板(10),转动板(10)与圆形传力筒(2)的底部中心设置螺旋状金属套筒(81),螺旋状金属套筒(81)内部贯穿设置螺旋金属片(8),螺旋金属片(8)下端固定于下端板(5)上表面的下底座(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短行程高能耗桥梁支座,其特征在于:圆形传力筒(2)为圆筒状结构,上端开口处设置内接圆形段(14),内接圆形段(14)通过轴承与圆形传力筒(2)内壁连接,内接圆形段(14)顶部连接受力端头(1),圆形传力筒(2)中部通过轴承与上端板(4)和放大基座(3)连接,下端延伸至上端板(4)与下端板(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短行程高能耗桥梁支座,其特征在于:圆形传力筒(2)与螺旋金属片(8)随受力端头(1)的运动产生相对轴向运动,且圆形传力筒(2)可以发生最大90°~135°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短行程高能耗桥梁支座,其特征在于:螺旋状金属套筒(81)内部表面不与螺旋金属片(8)完全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桥梁工程的短行程高能耗桥梁支座,其特征在于:l形转动臂(11)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轴(12)与转动板(10)可转动连接,l形转动臂(11)另一端套接在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庆成李建威李永刚张海兵陈平郑道宁梁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