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95220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余热回收装置涉及余热回收利用领域,包括压缩机组和热交换器,热交换器通过余热油管和余热气管与压缩机组相连,在热交换器上设有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其特征在于:在热交换器内部两端还设有一个以上由隔板隔成的水热交换室,水热交换室之间还设有两根或两根以上水循环热交换管,在热交换器内还设有冷水进管和热水出管,冷水进管的一端与冷水进口相连,另一端与水热交换室相连;热水出管的一端与水热交换室相连,另一端与热水出口相连。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热交换器内部设置水热交换室和水循环热交换管,使得高温高压的气和油在进入热交换器内部以后,便能完全充分的与冷水进行热交换,不仅速度快,而且水温可以到达极限值。(*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利用
,尤其是涉及一种对空气压缩机所产生的 多余热量进行回收再利用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空气压缩机被广泛运用于多种生产制造领域。空压机 就将空气经过除尘过滤后,由进气控制阀进入压缩机主机内,在压缩过程中与喷入的冷却 油相混合,经压缩后的混合气体从压缩腔内排入油气分离器,进而得到高温高压的油和气。 为了消除过热对机组的损坏,这些高温高压的油和气必须进过冷却系统进行冷却,否则,压 缩机乃至整个机组将会被过热而烧毁。其中,压缩空气在经过冷却后,进入使用系统或直接 排放到环境中,而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油在经过冷却后,通过返回管路进入下一轮循环。在 上述这样一个过程当中,高温高压的油和气携带着大量的热量进入各自的冷却系统接受冷 却,与此同时,大量的热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被消极的转化,或者是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 中。这样不仅浪费大量的热能资源,而且还给人类环境造成了 “热污染”。响应节约型社会积极政策,解决上述“热污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压 缩机所产生的大量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是本
工作人员共同所面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弥补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实用,能够大量回 收利用压缩机所产生的余热,快速获得较高温度的生产和生活用热水的余热回收装置。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压缩机组和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通过余热油管和余 热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组相连,在所述热交换器上还设有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内部两端还分别设有一个以上由隔板隔成的密闭的水热交换室,所述两 端的水热交换室之间还设有两根或两根以上水循环热交换管,在所述热交换器内还设有冷 水进管和热水出管,所述冷水进管的一端与所述冷水进口相连,所述冷水进管的另一端与 所述水热交换室相连;所述热水出管的一端与所述水热交换室相连,所述热水出管的另一 端与所述热水出口相连。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所述压缩机组中的油气分离器上还设有油管三 通阀和气管三通阀,在所述热交换器壳体上还分别设有入油三通阀、出油三通阀、入气口和 出气口。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在于所述油管三通阀的一个出口通过油管与所述压 缩机组的油冷却系统相连,所述油管三通阀的另一个出口通过所述余热油管与所述入油三 通阀的一个入口相连;所述气管三通阀的一个出口通过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组的气冷却系统相连,所述气 管三通阀的另一个出口通过所述余热气管与所述入气口相连。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在于所述入油三通阀与所述出油三通阀之间通过桥 接油管相连接;所述出油三通阀还通过所述余热油管与所述压缩机组的油冷却系统相连;所述出气口通过所述余热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组的气冷却系统相连。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器内还设有余热气内管,所述余 热气内管的一端与所述入气口相连,所述余热气内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口相连;所述余热气内管在所述热交换器内与所述冷水进管紧密相贴;所述余热气内管出气的一端穿过所述隔板处于所述水热交换室内与所述出气口 相连。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在于所述冷水进口与所述热水出口均设置在所述热 交换器的同一端;所述入油三通阀、出油三通阀、入气口和出气口均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上与所述 冷水进口和所述热水出口相互垂直的同一侧。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器内部,所述冷水进口与所述热 水出口所在的一端,所述水热交换室的数量总是比另一端所述水热交换室的数量少一个;在所述热交换器内部,所述水循环热交换管的数量总是随着所述水热交换室的增 加以双数递增。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热交换器内部设置水热交换室和水循环热 交换管,使得高温高压的气和油在进入热交换器内部以后,便能完全充分的与冷水进行热 交换,不仅速度快,而且水温可以到达极限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余热回收装置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余热回收装置中的热交换器2内设有三个水热交换室时的内 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余热回收装置中的热交换器2内设有五个水热交换室时的内 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余热回收装置中的热交换器2内设有七个水热交换室时的内 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 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照图1所示,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压缩机组1和热交换器2,在压缩机组1中 的油气分离器11上分别设置有油管三通阀12和气管三通阀13 ;在热交换器2的壳体上分 别设置有入油三通阀21、出油三通阀22、入气口 23、出气口 24,以及冷水进口 25和热水出 口 26。其中,冷水进口 25与热水出口 26设置在热交换器2的同一端,冷水进口 25通过水 管与自来水相连,热水出口 26通过水管与保温水箱相连。入油三通阀21、出油三通阀22、 入气口 23和出气口 24均设置在热交换器2的壳体上与冷水进口 25和热水出口 26相互垂4直的同一侧。在热交换器2的内部两端还分别设有一个以上由不锈钢隔板隔成的密闭的水热 交换室27,用以引导水在热交换器2内的流动。两端的水热交换室27之间通过两根或两根 以上的水循环热交换管28相互交错连通,其中,在热交换器2的内部,当冷水进口 25和热 水出口 26所在的一端水热交换室27的数量为一个时,另一端水热交换室27的数量就为两 个;在热交换器2的内部,当冷水进口 25和热水出口 26所在的一端水热交换室27的数量 为两个时,另一端水热交换室27的数量就为三个,以此类推,冷水进口 25与热水出口 26所 在的一端,水热交换室27的数量总是要比另一端的数量少一个。与此同时,水循环热交换 管28的数量总是随着水热交换室27的增加而以双数递增,即,在热交换器2的内部,水热 交换室27 —端的数量为一个,另一端的数量为两个时,水循环热交换管28的数量为两根, 当水热交换室27 —端的数量为两个,另一端的数量为三个时,水循环热交换管28的数量就 为四根,以此类推。在热交换器2的内部还设置有冷水进管29和热水出管230,其中,冷水进管29的 一端与冷水进口 25相连,冷水进管29的另一端与水热交换室27相连;热水出管230的一 端与水热交换室27相连,热水出管230的另一端与热水出口 26相连。这样,冷水在进入热 交换器2内部以后,首先通过冷水进管29被送至热交换器2内部一端的一个水热交换室27 内,进行一次热交换;然后再由一根水循环热交换管28引入到热交换器2内部另一端的水 热交换室27内,进行二次热交换;再由另一根水循环热交换管28引入到热交换器2内部原 一端的水热交换室27内,进行三次热交换,如此反复往返,经多次热交换后最终由热水出 管230将得到的高温热水导出热交换器2内,流进保温水箱。在热交换器2的内部还设置有余热气内管231,余热气内管231的一端与入气口 23相连,余热气内管231的另一端与出气口 24相连接。其中,余热气内管231在热交换器 2内与冷水进管29紧密相贴,这样便于将余热气内管231内的高温气体的热量预先传递给 冷水进管29内的冷水。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压缩机组和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通过余热油管和余热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组相连,在所述热交换器上还设有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内部两端还分别设有一个以上由隔板隔成的密闭的水热交换室,所述两端的水热交换室之间还设有两根或两根以上水循环热交换管,在所述热交换器内还设有冷水进管和热水出管,所述冷水进管的一端与所述冷水进口相连,所述冷水进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水热交换室相连;所述热水出管的一端与所述水热交换室相连,所述热水出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热水出口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缩机组中的油气分离 器上还设有油管三通阀和气管三通阀;在所述热交换器壳体上还分别设有入油三通阀、出油三通阀、入气口和出气口。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三通阀的一个出 口通过油管与所述压缩机组的油冷却系统相连,所述油管三通阀的另一个出口通过所述余 热油管与所述入油三通阀的一个入口相连;所述气管三通阀的一个出口通过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组的气冷却系统相连,所述气管三 通阀的另一个出口通过所述余热气管与所述入气口相连。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国君
申请(专利权)人:祐君实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