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98386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8:42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摩托车发动机水路连接结构可靠性不足的技术问题。本摩托车发动机包括缸体和缸头,缸头上连接有水泵壳,水泵壳上具有与泵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该缸头内具有用于容置节温器的安装腔,冷却水路结构包括位于缸头内的水套一和位于缸体内的水套二,水套一和水套二相连通,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位于缸头内且一端与安装腔直通的小循环流道,进水口与小循环流道的另一端端口对接连通,缸头内还具有与水套一分隔的进液流道,进液流道的一端端口位于缸体和缸头的接合处且与水套二连通,该进液流道的另一端端口与出水口对接连通。本技术可有效改善水路连接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摩托车,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


技术介绍

1、摩托车发动机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发动机内部设置有用水套,水套内灌装有冷却液,冷却液由水泵驱动循环来对发动机进行降温,同时水路内往往还设置有节温器,在冷却液温度较低时通过小循环水路使冷却液快速升温实现暖机,在冷却液温度足够高后水路接入散热器切换为大循环,而使水泵作为外接部件其连接管路也较为复杂。

2、申请公布号cn101220765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冷式内燃机,其具备内燃机主体和冷却装置,该内燃机主体由设有体侧水套的汽缸体以及设有盖侧水套的汽缸盖构成,该冷却装置具有将冷却水压送到所述两水套的水泵以及流通所述两水套的冷却水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相对于所述内燃机主体在规定方向上隔开配置,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内燃机主体的靠所述散热器的端部设置有收容室,该收容室收容有跨所述汽缸体以及所述汽缸盖并沿汽缸轴线配置的气门用传动机构,其中,在所述汽缸盖的所述端部,在所述盖侧水套上开口设置有冷却水出口部,该冷却水出口部连接有将从所述体侧水套流入到所述盖侧水套的冷却水引导到所述散热器的入口配管,所述冷却水出口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位于比所述收容室靠近所述散热器的位置。

3、上述方案对冷却水路的结构进行了简化,但其水泵的小循环进液端及与缸体水套连通的出液端均是通过外接水管实现连通,其管路占用空间大而受干扰,且在恶劣工况下难以保障连接稳定性,可能导致水路泄漏或水路效率低等现象。为此,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容易考虑如:1、在发动机表面设置定位管路的卡子结构等,将管路分段定位整理,使其位置和连接稳定可靠;2、通过改良卡箍结构等,优化管路与水泵及缸体水套或缸盖节温器处的连接强度,避免泄漏开脱。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发动机水路连接结构可靠性差。

2、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发动机包括缸体和缸头,所述缸头上连接有水泵壳,所述水泵壳上具有与泵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该缸头内具有用于容置节温器的安装腔,冷却水路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缸头内的水套一和位于所述缸体内的水套二,所述水套一和水套二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缸头内且一端与所述安装腔直通的小循环流道,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小循环流道的另一端端口对接连通,所述缸头内还具有与所述水套一分隔的进液流道,所述进液流道的一端端口位于所述缸体和缸头的接合处且与所述水套二连通,该进液流道的另一端端口与所述出水口对接连通。

4、缸体和缸头连接形成组成供燃料燃烧做功的燃烧室,缸头上连接水泵壳,水泵壳内设置的叶轮部件可由缸头上链轮驱动的转轴带动,叶轮旋转为冷却水路循环提供动力,水泵壳内设置的泵腔用以将水路内的冷却液自外导入至叶轮处再导出水泵,安装腔用于容置节温器,节温器为现有部件可实现水路大小循环的切换,缸体内的水套一主要参与对缸筒外周的冷却,缸头上的水套二主要参与对燃烧室外周区域的散热;通过在缸头内设置小循环流道分别直接连通安装腔和进水口,同时在缸头内设置与水套一分隔的进液流道,使出水口直接经进液流道与水套二连通,这样在暖机过程中冷却液可自安装腔经小循环流道流入进水口内,经水泵加压后经进液流道流入水套二并最终流至安装腔实现暖机循环,由于水泵壳为刚性件且相对缸头的位置稳定,整个暖机水路完全免去了外接软管,且整个水泵壳仅布置连接在缸头上而不会与缸体结构产生直接关联,在保证结构紧凑的条件下能更稳定地实现缸体和缸头水套的暖机循环,改善水路的可靠性。

5、在上述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中,所述水泵壳上具有朝所述缸头所在一侧凸出且呈柱状的插接部,所述出水口位于该插接部的外端面上,该插接部定位插设于所述进液流道的另一端端口中。这样插接部可为水泵壳的安装提供定位,同时利于降低发生窜动分离的概率,保障水泵壳的位置稳定性,且利于使出水口与进液流道的配合更加可靠。

6、在上述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中,所述进液流道的另一端端口位于所述缸头的外侧壁上,且靠近该缸头与所述缸体的接合处及缸头的底部布置。这样自泵腔流出的冷却液可更靠近燃烧室以充分吸收热量,同时利于使受热的冷却液自下而上充分均匀地热机,保障暖机效果。

7、在上述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中,所述泵腔包括依次连通的暖机流道、叶轮容置腔和出液流道,所述进水口为所述暖机流道的外端口,所述水泵壳包括朝所述安装腔所在位置延伸的流道部,所述暖机流道布置于所述流道部内,该流道部与所述缸头表面之间具有风孔。这样冷却液可自流道部内的暖机流道进入叶轮容置腔加压加速经出液流道流出,流道部保护内部流道稳定,而风孔可保障空气与流道部的换热效果,避免发动机暖机后部分冷却液留存在暖机流道内不能参与循环而导致过热。

8、在上述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中,所述叶轮容置腔远离缸头所在一侧的内壁具有汇流凹槽,所述暖机流道的出口端位于所述汇流凹槽的周向内壁上。这样冷却液可先流入不受叶轮直接影响的汇流凹槽内,冷却液在汇流凹槽内壁的引导下流至叶轮处而被叶轮带动高速离心运动,进而自出液流道顺畅流出,汇流凹槽处的冷却液不受或仅受较小的离心作用,避免该处过高的线速度影响冷却液流出保障水路顺畅循环。

9、在上述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中,所述流道部朝上延伸,所述水泵壳上还具有朝下向缸体所在一侧倾斜延伸的导流部,所述出液流道布置于所述导流部内,所述出水口为所述出液流道的外端口导流部。这样可满足水泵自上抽取的布局,即实现发动机内冷却液自下而上运动的格局,结合热量朝上发散的作用可保障冷却受热均匀可靠。

10、在上述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中,所述缸体包括缸筒,所述水套二包括与所述进液流道直接连通的进液腔和绕所述缸筒布置的环形流道,所述进液腔沿缸筒轴向的尺寸与所述环形流道沿缸筒轴向的尺寸相当,该进液腔经所述环形流道与水套一连通,该进液腔与进液流道相对的内壁上具有自下而上朝远离缸头所在一侧倾斜的导向弧面。这样冷却液自缸头的进液流道会先流入进液腔,再经进液腔内导向弧面的引导能朝上全尺寸地流入环形流道在缸筒外周进行吸热,进入环形流道的冷却液能自适应流入水套一内吸热,形成优先缸体再到缸头的格局,保障暖机乃至冷却效果。

11、在上述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中,所述暖机流道包括沿所述流道部长度方向布置的直流段和与所述直流段交叉连通的转向段,所述转向段沿长度方向朝缸头所在一侧设置且直接与所述小循环流道连通,该流道部外壁上还具有与所述直流段同轴布置并连通的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内螺接插设有柱状的封堵部,所述封堵部的内端插设于直流段内并将所述转向段的端口部分遮挡。这样设置暖机流道包括直流段和转向段,在实现水路连通的同时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即流道可通过钻孔设备实现,而调节孔可同步加工成型,此外,封堵部则用于调节转向段与直流段交叉处的截面流通面积,由于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发动机包括缸体(2)和缸头(1),所述缸头(1)上连接有水泵壳(3),所述水泵壳(3)上具有与泵腔(4)连通的进水口(35)和出水口(36),该缸头(1)内具有用于容置节温器的安装腔(11),冷却水路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缸头(1)内的水套一(12)和位于所述缸体(2)内的水套二(21),所述水套一(12)和水套二(21)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缸头(1)内且一端与所述安装腔(11)直通的小循环流道(13),所述进水口(35)与所述小循环流道(13)的另一端端口对接连通,所述缸头(1)内还具有与所述水套一(12)分隔的进液流道(14),所述进液流道(14)的一端端口位于所述缸体(2)和缸头(1)的接合处且与所述水套二(21)连通,该进液流道(14)的另一端端口与所述出水口(36)对接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壳(3)上具有朝所述缸头(1)所在一侧凸出且呈柱状的插接部(31),所述出水口(36)位于该插接部(31)的外端面上,该插接部(31)定位插设于所述进液流道(14)的另一端端口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流道(14)的另一端端口位于所述缸头(1)的外侧壁上,且靠近该缸头(1)与所述缸体(2)的接合处及缸头(1)的底部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腔(4)包括依次连通的暖机流道(41)、叶轮容置腔(42)和出液流道(43),所述进水口(35)为所述暖机流道(41)的外端口,所述水泵壳(3)包括朝所述安装腔(11)所在位置延伸的流道部(32),所述暖机流道(41)布置于所述流道部(32)内,该流道部(32)与所述缸头(1)表面之间具有风孔(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容置腔(42)远离缸头(1)所在一侧的内壁具有汇流凹槽(421),所述暖机流道(41)的出口端位于所述汇流凹槽(421)的周向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部(32)朝上延伸,所述水泵壳(3)上还具有朝下向缸体(2)所在一侧倾斜延伸的导流部(33),所述出液流道(43)布置于所述导流部(33)内,所述出水口(36)为所述出液流道(43)的外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2)包括缸筒(22),所述水套二(21)包括与所述进液流道(14)直接连通的进液腔(211)和绕所述缸筒(22)布置的环形流道(212),所述进液腔(211)沿缸筒(22)轴向的尺寸与所述环形流道(212)沿缸筒(22)轴向的尺寸相当,该进液腔(211)经所述环形流道(212)与水套一(12)连通,该进液腔(211)与进液流道(14)相对的内壁上具有自下而上朝远离缸头(1)所在一侧倾斜的导向弧面(2111)。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暖机流道(41)包括沿所述流道部(32)长度方向布置的直流段(411)和与所述直流段(411)交叉连通的转向段(412),所述转向段(412)沿长度方向朝缸头(1)所在一侧设置且直接与所述小循环流道(13)连通,该流道部(32)外壁上还具有与所述直流段(411)同轴布置并连通的调节孔(321),所述调节孔(321)内螺接插设有柱状的封堵部(6),所述封堵部(6)的内端插设于直流段(411)内并将所述转向段(412)的端口部分遮挡。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壳(3)上具有朝所述缸体(2)所在一侧凸出的进液管(34),所述进液管(34)内具有与所述汇流凹槽(421)连通的冷却流道(341),该进液管(34)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导流部(33)的设置方向一致或近似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34)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导流部(33)的长度尺寸,该导流部(33)远离所述缸头(1)的一侧具有朝外拱起的遮挡部(331),所述遮挡部(331)沿上下方向与所述进液管(34)的外端相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发动机包括缸体(2)和缸头(1),所述缸头(1)上连接有水泵壳(3),所述水泵壳(3)上具有与泵腔(4)连通的进水口(35)和出水口(36),该缸头(1)内具有用于容置节温器的安装腔(11),冷却水路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缸头(1)内的水套一(12)和位于所述缸体(2)内的水套二(21),所述水套一(12)和水套二(21)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缸头(1)内且一端与所述安装腔(11)直通的小循环流道(13),所述进水口(35)与所述小循环流道(13)的另一端端口对接连通,所述缸头(1)内还具有与所述水套一(12)分隔的进液流道(14),所述进液流道(14)的一端端口位于所述缸体(2)和缸头(1)的接合处且与所述水套二(21)连通,该进液流道(14)的另一端端口与所述出水口(36)对接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壳(3)上具有朝所述缸头(1)所在一侧凸出且呈柱状的插接部(31),所述出水口(36)位于该插接部(31)的外端面上,该插接部(31)定位插设于所述进液流道(14)的另一端端口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流道(14)的另一端端口位于所述缸头(1)的外侧壁上,且靠近该缸头(1)与所述缸体(2)的接合处及缸头(1)的底部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腔(4)包括依次连通的暖机流道(41)、叶轮容置腔(42)和出液流道(43),所述进水口(35)为所述暖机流道(41)的外端口,所述水泵壳(3)包括朝所述安装腔(11)所在位置延伸的流道部(32),所述暖机流道(41)布置于所述流道部(32)内,该流道部(32)与所述缸头(1)表面之间具有风孔(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容置腔(42)远离缸头(1)所在一侧的内壁具有汇流凹槽(421),所述暖机流道(41)的出口端位于所述汇流凹槽(421)的周向内壁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雪君杨雨生高谊明汤召烺周鹏博何强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美可达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